这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纯净”世界
2016-12-19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一大段《为人民服务》念白掀开故事的序幕。
号称藏族“赵本山”的西德尼玛呆愣地怵在派出所,
他背着毛主席语录,脑袋后的小辫子微微翘着,
背景墙上是硕大的“为人民服务”,对面坐着所长,
超过10分钟的开场镜头,正面中景,
记录着一个单纯牧羊人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故事的开始,他是一个好人,当然,
最后他也没有变坏,变了的是这个世界。
故事
一个人撑起一个世界
一个单纯朴素的牧羊人,从小生活在大山里,与他相伴的只有羊群和午夜里偶尔嘶吼犯浑的野狼。在他眼里,“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追求,毛主席语录的每一句都刻在心里。也正是这个扎着小辫子的中年男人,一头长发落地后,再也找不回从前的熟稔。在他纯净的世界里很难一下子接收这个时代的其他信息,照相馆的城市风光、理发店姑娘的魅惑勾引、卡拉OK的热闹繁华……每一样都教他从那个单一世界中爬出来,然而,这一切来得就像龙卷风,带走了羊群,也带走了他。
塔洛是影片的绝对主角,他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以他骑摩托进城为契机展开了一系列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电影的场景很少,只有派出所、照相馆、理发店、卡拉OK、商店和塔洛的土窑,本是单调乏味的室内布景被灯饰、镜子等普通的装饰品塑造成了有层次结构的新空间。质朴的画面被撒上灯饰折射的光点,人站在镜头一侧,一瞬间有失重的不平衡感,但也恰是这种不平衡感,不断地渲染着悲剧的力量。
镜头
这个世界就是非黑即白
看到理发店姑娘的那一刻,每个观众都如鲠在喉,明明知道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骗局,但谁也救不了死心塌地的塔洛。他如数家珍地爆出自家羊的数量,杨措姑娘眼里的狡黠占据了镜头一角,而当他真的卖了羊把钱堆在姑娘面前时,又是同样的镜头,同样的笑。城市套路太深,塔洛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单纯生活,当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人”时 ,故事也就结束了。导演万玛才旦说,“这就是围绕一个人一个身份的虚构故事,没有原型。”连篇的长镜头让一个人足以“撑满全场”,有人说它荒诞,也有人说冗长,但私以为这就是导演要表达的这种黑色幽默,过滤掉多余的色彩和累赘的故事,简单纯净的是人,复杂阴暗的也是人,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非黑即白。
要么好人,要么坏人。黑白电影所代表的正是塔洛的世界观,也是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交错的黑白画面加上悠远的固定长镜头,十分考验演员演技,观众乍看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很闷,但闷过之后慢慢走近塔洛这个人,发现镜头语言在无限加粗他的焦灼与失措。藏区之大,容不下这个执着的牧羊人,镜头之长,装不下稍微变复杂了的世界,甚至所有人口口声声说文化是包容的,却连一个人的信念都容纳不下。从半首拉伊,到学会三首无人倾听,塔洛失去了爱情,也埋葬了人生。
隐喻
总有一些你想不明白的游戏规则
影片结尾时,塔洛默不作声地从包里掏出最开始买的双响炮,紧紧攥在手里……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现代文明不断啃食着这个单纯的牧羊人,直到把他吞噬。理发店的镜子让塔洛和杨措学会窥视彼此,也在最后戳穿泡沫一般的爱情。驱逐狼群的双响炮不仅成为孤独牧羊人的陪伴者,也是他的陪葬品。小辫子是塔洛身份的象征,而在经历骗局后,他连自己的身份都找不回来了,更不确定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个“为人民服务”的好人。片中的隐喻可能不只这些,有太多琢磨不透的悲歌和你想不明白的游戏规则。
如果你留心会发现片中好多次文字都是反的,最开始有怀疑过是拍错了角度,后来才明白是镜子这个“重要角色”带来的效果,正与反,黑和白,自在人心。孤独对于塔洛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而想要结束孤独却被孤独终结的他看起来如此悲凉。结尾爆发后的戛然而止让人无所适从,就像塔洛名字的藏语意一样,让人想逃离,但也如这个名字一般,即便电影散场,我们可以走出来,塔洛依然停留在黑幕之前那一瞬间,无处可逃,这,或许就是属于他的命运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