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角色:孩子素质的决定者

2016-12-19思之

家长 2016年10期
关键词:坏习惯母爱心理素质

□思之

母亲的角色:孩子素质的决定者

□思之

母爱是伟大的,全世界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讴歌母亲。然而在这伟大光环的影响下,我们却往往忽视了母爱的科学性。

一位母亲曾这样对我说过:“为了教育孩子,我付出了自己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挤干了奶的奶牛,但我仍然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事情。”

母爱是伟大的,全世界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讴歌母亲。然而在这伟大光环的影响下,我们却往往忽视了母爱的科学性。

有一位母亲,她不允许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因为她怕孩子会不小心掉进河里,或者不小心从高处掉下来。

还有一位母亲的表现更夸张,夜深人静,活泼可爱的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但她却总也睡不着,因为她怕孩子会口渴、会小便等。因此她总会一直注视着孩子,直到自己睡着为止。

从母亲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都是十分爱孩子的,但她们的这种爱却令我们担忧。因为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讲,这种爱都是不科学的。

也许大多数的母亲还不知道,她们对孩子的这种爱其实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母亲的这种脆弱也常常会连累孩子,使母子同时患上一种病——“母子脆弱症”。

研究表明,那些患有“母子脆弱症”的母亲,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她们非常敏感,常常会为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大惊小怪,甚至是心神不定、惊慌失措。例如,当孩子患了感冒或者轻度腹泻时,即使她们知道这是一些小毛病,但还是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还会把事情想象得特别严重:孩子总是发烧会不会发展成肺炎?会不会损害大脑影响智力?孩子腹泻加重会不会造成脱水?……想到这些后,她们会到处求医问药,弄得全家人都非常紧张。

母亲总是担忧这担忧那,情绪总是飘忽不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受到“感染”。一方面,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会变得胆怯、懦弱、情绪不稳、心理素质极差。另一方面,母亲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不仅会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还会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但看完上面的分析,我们还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科学的母爱才是伟大的。

那么,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才算是给予孩子科学的爱呢?

在生活中,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素质。

这里的“素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素质,一是道德素质。

关于心理素质,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母亲都容易“脆弱”,看到孩子受一点伤,她就会担心得不得了。但母亲的这种“脆弱”,往往也会使孩子的心理素质差,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绪的“传染”,每位母亲都有义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另外,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不仅意味着在重大问题上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中也应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

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正在骑着他朋友(邻居家孩子)的童车,便对孩子说:“你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他跟妈妈去公园了,他现在不用这辆车。”孩子认为自己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的。

但这位母亲坚持让孩子把童车送回去,并试着说服孩子:“在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时,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可是,妈妈,你怎么就可以在爸爸没看见时,随便翻他的包呢?”

面对孩子这样的反问,母亲哑口无言。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最好的道德指南针是母亲自身的行为。如果母亲教育孩子的语言与她的行为产生矛盾时,孩子就会失去行为的向导,变得很迷茫。

因此,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道德素质,母亲都要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事实上,母亲要想扮演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学会坚持原则很重要。

母亲是与孩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有哪些坏习惯的人,因此,母亲也是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最佳人选。面对孩子的眼泪,面对孩子的死缠烂打,母亲常常会因为心软而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因此,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制定一些规则,能使母亲的教育变得原则性更强一些。

然而,面对那些专门为孩子而制定的规则,孩子常常想故意打破规则,一是想试探一下母亲的决心是否坚定,一是想让这些规则永远失效。面对孩子的故意挑衅,母亲更不能心软,因为只有顺利地闯过这一关,才能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睡觉之前,孩子忽然感觉饿了,想吃一些零食。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理由是,他们家有这样的规定:睡前不能吃东西,因为这样对牙齿不好。

但孩子却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他坚持要吃东西。为此,母子俩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孩子(哀求):好妈妈,我实在是太饿了,就让我吃一小块蛋糕吧!

妈妈: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生气):我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反正我要吃蛋糕!

妈妈:我只是想知道,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哭泣):妈妈,你太狠心了,我只是想吃一小块蛋糕,你都不给我。

妈妈:你先告诉我,规定是怎么说的,我们再讨论妈妈狠心不狠心这个问题,好吗?

孩子:睡觉前不许吃零食。可是妈妈,我很饿呀!

妈妈:这样吧,宝贝,我们快些睡着,我们用小蛋糕做早餐怎么样,到时候你可以多吃几块。

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科学。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虽然孩子把自己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都用上了,但这位母亲始终没有向孩子妥协。其实,母亲对待孩子任何一种无理要求或者坏习惯都应如此,用规则说话,按规则办事。

当然,在用规则说话的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技巧。拿上述的案例来说,面对孩子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对孩子说:“睡前吃东西,牙齿会生病的,牙齿生病了要看医生,你知道打针是很疼的……”如果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使孩子屈服,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孩子的头脑中出现某种欲望时,他们一般是听不进什么大道理的,而且一旦母亲不再强调规则,只是给孩子讲道理,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将要向我妥协了。这反而会大大加重孩子的不合作欲望和行为。

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坏习惯,只要母亲不断强调“规则”“规定”,就等于给了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我是不会向你妥协的。当孩子知道了母亲这种明确态度之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放弃不合作行为。也正因如此,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才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责编陈喆)

猜你喜欢

坏习惯母爱心理素质
母爱大于天
5种移动支付坏习惯让你破财
小红的坏习惯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挖耳是种坏习惯
特殊的母爱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