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的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2016-12-19李建玲朱亚楠

山西建筑 2016年32期
关键词:冬枣观光村庄

李建玲 朱亚楠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2)



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的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李建玲 朱亚楠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2)

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针对黄骅市东聚馆村构建中国贡枣文化第一村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村的目标,积极探索了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转型发展的方法,提出了区域旅游板块联动、旅游主题空间设计和实施运营机制三大发展路径。

特色农业,资源型村庄,乡村旅游,转型发展

0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扶持建设一批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确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因此,乡村旅游必将成为众多乡村繁荣复兴的核心抓手,也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和历史积淀,某些村庄或村庄聚落具备某一种类型的特色农业产业资源[2],对于这一类村庄,研究乡村特色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之道,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庄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1 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发展潜力

1)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低,应积极融入区域旅游。各具特色的乡村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各自为政,品类多样,具有知名度乡村游品牌较少;并且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利用区域特色旅游资源,培育乡村游目的地品牌,是当今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消费者一方面需关注旅游住宿、特色吸引物,另一方面,也逐渐关注农村生活方式的体验和精神共鸣。因此,积极寻求区域合作,联动区域旅游发展,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有效选择。

2)重旅游消费轻文化旅游,应寻求乡村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当前,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形式为主,重视餐饮、娱乐等旅游消费,而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包括传统农耕、乡土习俗、民族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结合力度不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应寻求乡村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3]。

3)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特色不突出,应策划多类型主题乡村游。乡村旅游开发是以丰富的乡村资源为基础,依托明确的目标客源市场,以旅游项目为载体。中国乡村资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因此,应根据村庄人文条件、旅游资源和村庄产业等基础条件,构建旅游特色吸引体系,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大旅游资源,发展特色种植核心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村景生活产品、培育创意产业旅游产品,形成“全村景区、全时休闲、多元吸引”的旅游目标。

4)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单一,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单一、力量有限、各自为政等问题突出,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长期运营的过程,涵盖政府、建设运营商、合作社和客户共四大利益主体,因此发展中需要创新合作模式,以兼顾各方利益的投资管理机制设计组织实施开发。

2 村庄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2.1 项目概况

东聚馆村,位于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与天津滨海新区辖区交界,距黄骅35 km,距天津市53 km,长深高速和荣乌高速过境并设出口,毗邻港中公路,距渤海30 km,距黄骅港60 km,交通便利。

东聚馆村以“古贡冬枣”为特色,冬枣种植面积2 200亩,其中百年古枣林面积1 000亩。古枣树达1 067株,其中600年以上298棵。聚馆古贡枣园是我国现存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冬枣林。传明弘治期间因冬枣皮薄肉厚,质脆味甜,钦定为贡品直至清末。

2.2 发展路径设计

1)区域旅游板块联动,打造齐家务旅游片区。黄骅市旅游资源聚集在中部,北部旅游发展较慢。规划需要做好做强“黄骅市旅游北大门”的战略位置,打造为黄骅市具有竞争力的新旅游目的地。规划以东聚馆村旅游为发展撬动点,联合带动周边景点,共同打造“古贡枣园+石佛寺+穆桂英卸甲台+乾符村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与黄骅市渔村小镇、滨海小镇等旅游资源共享市场优势,打造冀东历史文化与特色农产之旅。

2)旅游主题空间设计。根据资源基础和旅游产品特点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将村域划分为冬枣观光采摘区、村落乡居综合服务区、农业观光体验区、花海湿地游乐区。

a.冬枣观光采摘区。现状情况:位于村北、村东和村南冬枣精品园,其中包括98棵百年古枣树和一般冬枣树,精品园中有一棵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750年嫡祖树,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发展定位:枣园体验、冬枣采摘、现代节庆。发展思路:大片枣园供游客观光采摘,欣赏百年古枣树,为游客提供多种方式的项目:枣园生产观光、枣园课堂,体验冬枣种植中的农业技术应用;枣树认养,让亲子、情侣、家庭等群体认养枣树为自己的果树;在文化活动广场定期举办节庆活动,如生产比拼大赛,承办冬枣品鉴会、果品采摘节等活动,如麒麟迎春等节庆活动,展示民间民俗;春季举办枣花节,扩大东聚馆村冬枣知名度;农夫集市,向游客展示售卖创意产品;在广场和枣园设置古枣文化展示石、雕塑等,展示古枣文化。

b.村落乡居综合服务区。现状情况:共有262处民宅,其中闲置82处。闲置住房较多。发展定位:农村观光、乡居体验。发展思路:规划沿迎宾路打造枣文化主题长廊,呈现村落枣文化历史,展示冬枣种植技术演进过程;沿吉祥路打造手绘艺术墙,沿街立面绘制3D艺术画,吸引3D手绘艺术家现场献艺并冠名,以村落为载体展示艺术作品,打造为游客驻足拍照点,整体营造浓厚乡村艺术氛围;挖掘闲置民宅的利用价值,根据村民意愿调查问卷,将民宅打造为六类:一类为主题农家乐,利用农家火炕,房主的爱好如农家园艺,打造不同主题的住宿小院,用以旅游出租或农家养老,院内种植定制化有机蔬菜;二类为农家特色餐厅,形成农家土菜类、特色海鲜宴类、随心菜品选择类、鲜活烤鱼类等,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三类为民俗特色手工作坊;四类为土特产、枣文化纪念品售卖;五类为传统建筑展示博物馆;六类为艺术加工坊。

c.农业观光体验区。现状情况:村东大片农田,种植玉米、红薯、小麦、杂粮等作物。发展定位:农业观光体验。发展思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并参与农业实践;种植有机蔬菜供游客采摘,为农家乐和特色餐厅供应游客采摘;再利用废弃砖窑宿舍,植入民俗博物馆、农夫创意市集、研学课堂、纺织公社、滑雪体验、滑草竞技等旅游功能,打造为创意砖窑。

d.花海湿地游乐区。现状情况:位于村南池塘组成的自然湿地,野生芦苇遍布两侧,水量丰富,野生鸟类觅食栖息,两侧台地,视野开阔,野趣十足。发展定位:荷塘观光、水域休闲。发展思路:保持自然湿地景观的基础上,塑造景观步道,串联起花海、荷塘、观景平台、垂钓台、观鸟台等景观节点,漫步休闲,同时承载春夏秋的泛舟、钓鱼、放生鱼、花田摄影、萌宠快跑,冬季的滑冰和滑雪等娱乐功能,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选取开阔水域开发水上高尔夫、小型水上乐园、花灯祈福等水上娱乐项目;夜晚河畔点燃莲花灯祈福,营造温馨氛围,花海湿地资源得到全天全时段利用。

3)实施运营机制设计。

a.创新PPP投融资模式。具体措施为招商引资一个旅游企业,成立东聚馆农业合作社,招商引资一个现代化农业企业。通过与当地政府、村集体、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旅游,企业以资金和管理为股权,政府、村集体、村民或以资金、资源、劳力或其他服务为股权。

采取股份制开发,这时企业与村民将按股份在合作期内按比例共享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离图见图1。

b.制定村庄发展项目库。根据现状情况及发展分期,制定村庄发展建设项目库,包括近期村庄改造项目、旅游基础设施投融资与建设计划和旅游产品通融资与建设计划。村庄改造项目库包括村庄主路硬化及两侧绿化美化、广场绿化、村民活动设施建设,投资主体为政府;村庄旅游基础设施投融资与建设计划包括公共厕所、停车场、标识系统、路灯照明、游客服务中心、污水处理设施等的建设,投资主体为政府,运营采用外包方式;村庄旅游产品投融资与建设计划包括田园观光、水上观光、建筑观光、遗址观光、民俗博物馆、水上休闲、特色住宿餐饮等具体建设项目和内容的安排,投资主体为企业或农户。

3 结语

本文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探索了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型村庄转型发展的方法。通过梳理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充分挖掘未来潜在发展动力,从区域联动角度,以乡村旅游推动区域板块联动,构建区域旅游开发新格局;从文化与旅游结合角度,营造多主题旅游空间,形成旅游吸引体系;从运营开发角度,搭建多目标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和旅游项目库,制定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的目标抓手。是对乡村发展与建设中同类型村庄规划策略与方法的一种积极探索。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18447.htm.

[2] 特色旅游村的类型及发展要点[DB/OL].http://www.cxhyplan.net/news_page.aspx?id=479.2014.

[3] 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DB/OL].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15-609-0.html.[2016-03-24].

[4]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省沧州市东聚馆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2016—2020)[Z].2016.

Exploration 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source based villages

Li Jianling Zhu Yanan

(Urban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Under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of Huanghua Dongjuguan villag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ibute date culture first village and national leisure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village, actively explored the method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resources villag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regional tourism sector linkage, tourism theme spac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mechanism three development path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resource based village,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1009-6825(2016)32-0031-02

2016-09-07

李建玲(1986- ),女,工程师; 朱亚楠(1984- ),女,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冬枣观光村庄
我的小村庄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村庄,你好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村庄在哪里
我的冬枣卖了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