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不难
2016-12-19郑也纳
文/郑也纳
跑男不难
文/郑也纳
没做《跑男来了》之前,觉得这是一档不用太花力气的节目,因为毕竟只有15分钟,看起来也都是些“捡漏”的素材,姐姐八九十分钟的大综艺都做过责编了,还怕这个。
然而上手以后才发现,这节目绝对是考验一个编导全面素质的炼钢炉。谁要是觉得自己太牛,就送到这里来炼一炼,马上让他们的自信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知道此处应有弹幕如下:吹的吧?太夸张了!这女的谁啊?邀功呢?才15分钟哎!15分钟放鹿晗三首歌就够了!
好吧,我就大慈大悲地告诉小朋友们,放鹿晗三首歌的事我也想很久了,但这是一个技术帖,不看你就亏了。
《跑男来了》,我们戏称为跑“难”来了。这是一个严格按照《奔跑吧兄弟》那样高要求的节目,却没有什么自带光环的效应。第一次出外景,为了拍一个游戏测试,对,只是一个导演组工作人员的游戏测试,我打了不下十个电话才确定到最终的场地、时间和人员。一路上我的心理阴影面积和落差海拔创下入行以来的新高,想想自己这张嫩脸往哪儿搁?做个节目什么都不知道,各种信息全靠问,不问没人会来告诉你,而这在以后是个无法回避的常态。因为项目庞大、岗位繁多、变动每分钟都在发生,只能又当编导又当记者,调整自己去适应节目。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此处应有花字,没有小节目,只有小眼光。《跑男来了》是一个广告创收几千万、平均收视率接近两个点的节目,每一分钟,它的播出都有数千万的观众收看,不亚于许多大综艺。所以,它是当之无愧值得付出的。
其实做到第四季,《跑男来了》和《奔跑吧兄弟》之间更像哥哥和弟弟的关系,也许观众只期待精彩花絮和未播片段,但站稳导向、充分利用各种素材为正片锦上添花才是我眼中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以前老生常谈的协调问题,其实只要多沟通、多用心都能解决。我倒觉得这三个月来,不仅剪辑能力加强了,重新梳理逻辑和再创意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例如“葫芦兄弟”这期,万众期待的宋仲基来了,正片自然把他“用干榨尽”。但我们也想做宋仲基,那怎么办呢?于是用挖地三尺的功夫,从B站到韩国网站,从校刊照片到Running Man资料,把宋欧巴出生以来所有闪光点做了个透,重新整理出一条优质偶像养成记的逻辑,果然收视不俗。另外,“最强特工盘点”也是我很喜欢的一期,当时觉得两位白板特工的事后采访很有意思,于是从采访倒推回去找亮点,最后觉得既然“天霸”如此有渊源,干脆把他们的人物演变和成军史做个盘点。幽默到位的OS和配乐,经典片段的严挑细选,没想到连“天霸”本人看过节目后也很喜欢。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就是四个字,另辟蹊径。笑料不足,花字来补;节奏平淡,先铺音乐;逻辑不清,OS把关;花絮不够,多做盘点。还有关于采访艺人的制胜法宝,最重要的三点就是先关心、先询问、先提示。艺人也是人,一天录了十几个小时节目也会疲惫,如果只是流程式地提问,他们可能也只会流程式地回答。但如果先问一句“今天没受伤吧?”,或者说“你在XX游戏里小宇宙爆发了呀?”他们心里也会舒服很多,自然愿意多聊几句。
当我们在做任何一个节目的时候,必须先知道这个节目的定位,它关注民生,必然就不会高端,它关注人文,收视率就可能惨淡,它像“跑男”这样广受关注,随之也会广受舆论压力,但作为一个编导,无论这个节目处于什么状态都必须热爱它,为它的每一件小事操心,为它的每一个问题出谋划策,因为这是我们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