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首席跑两会》真正“跑”起来
2016-12-19杨川源赵倬
文/杨川源 赵倬
让《首席跑两会》真正“跑”起来
文/杨川源 赵倬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首席跑两会》是一个三人行的小组,这个三人小组在3月4日到3月15日期间,先后在《新闻深一度》、《浙江新闻联播》两档节目中播出了以就业、扶贫、二孩时代、食品安全、分级诊疗、现代农业、养老为主题的七篇调查报道。每篇报道拎出来的主题只有两个或四个字,但这少少的几个字背后,却是几日几夜的苦思冥想、各项方案的推倒重来和各种困难前的自信挑战。
全国两会报道有个框,也就是我们的“常规动作”。怎样才能在框里把画画好呢?在出发北京前一个月,我们就在“常规动作”与“自选动作”间寻找“民生、民声、民主”的结合点,最终确定用会场内外结合,采取“走基层、蹲点报道”的方式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生热点小调查。方向想好了,怎么突出个性呢?既然是“首席”跑两会,就需要以首席记者的眼光捕捉典型故事、典型人物、典型角度,在“大民生”中开阔两会报道视角、做大话题格局,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圆心”,尝试把两会报道“跑到政府中心工作的点子上、跑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从3月4日到3月15日,我们先后在《新闻深一度》、《浙江新闻联播》两档节目中播出了:《促进有效就业 》、《扶贫没有收兵时》、《迎接“二孩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分级诊疗 破解看病难》、《补齐人才短板 让农业“洋气”起来》、《完善养老体系 实现老有所依》七篇调查报道。按照“会内话题+民生调查+代表委员建言+《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十三五规划》中的有效回应+首席记者出镜点评”的结构,连接会场内外,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报道“见人、见事”,“做活”两会报道,让《首席跑两会》真正“跑”了起来。
“跑”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在人地相对不熟的北京,因为没有驻地采访证,因为我们很“作”,想加到片子里的东西特别多,以至于几乎做每一个片子时都遇到了困难。做《促进有效就业》时,因为被告知通过官方程序联络采访需要等上7个工作日,我们选择了手持便携机和小蜜蜂“潜入”人才市场,在被保安“警告”后与之玩起“捉迷藏”,在一人负责“放哨”两人负责持机器的“东躲西藏”中完成了所有采访。做《扶贫没有收兵时》时,我们准确定位浙江在精准扶贫中的成绩和思考,具体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区片性扶贫”、“东西协作扶贫”,为丰满片子和放大格局,增加各省份之间关于“扶贫”问题的交流互动,我们靠私人关系联络了有“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建、与福建对口援建的宁夏两省的电视台和代表团负责人,联络、等候、沟通、接送,抠着三省代表会外晚饭后休息前的时间,极力促成了“浙、闽、宁”三省代表共议“精准扶贫”,打破了“省”域界,强化了“扶贫”全国性的格局,这也成了扶贫片子中出彩的一笔。在做《补齐人才短板让农业“洋气”起来》时,因为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张华明会在小组讨论中透露自己新“农创客”的跨界身份,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和良性用人机制的问题。于是我们几经探讨,挖掘现有资源,在头一夜商量到凌晨一点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利用休息时间接上代表驱车赶到离北京市区近40公里的昌平,与那里的阿卡农庄海归“高知”们进行思想碰撞,这个“碰撞”直接让片子活了起来。
七个片子,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三人小组不断努力中完成和克服。“三人小组”其实有四个人参与其中,摄像姜伟在腰伤复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前三天的外景拍摄,而前三天是任务量最大的三天,几条片子中会场外的场景需要交错拍摄完成。后期摄像王西加入,于是“三人小组”成了来自《今日评说》、《今日聚焦》、《浙江新闻联播》三个栏目的人员拼盘。大家携手一起“跑”,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对每一次采访都不含糊,策划选题、联系代表、准备问题、设置情景、落实场景、自费优化设备、收集万能素材、熬夜剪辑等等,正是一个个“非解决不可”的困难,倒逼我们不断提高效率,收获了崭新的“两会”报道经验。
“两会”报道年年都有,今年遇到的困难特别多,因为我们想尝试不走老路。但是,有一条老路是未来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的,那就是,以民生、民声的视角,无所畏惧、踏踏实实地跑“两会”,让老百姓更清晰地看到身边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