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初探

2016-12-19谢松华陆邢峰杨凌峰易红娟

现代农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扬花齐穗赤霉病

谢松华,陆邢峰,杨凌峰,周 浩,易红娟

(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江苏南通 226300)

◆农药应用◆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初探

谢松华,陆邢峰,杨凌峰,周 浩,易红娟

(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江苏南通 226300)

为探讨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2016年采用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多·酮可湿性粉剂在齐穗期或扬花初期施用防效无显著差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在小麦扬花初期施用的效果较在齐穗期施用的效果好,病穗率防效分别为69.84%、64.47%,病指防效分别为79.24%、75.60%。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氰烯菌酯;防治效果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与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等,年度间具有间歇爆发流行的特点[1-3]。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是在小麦初花期进行药剂喷雾处理,但赤霉病受气候影响大,防治适期短,尤其是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小麦种植面积大,很难保证在适期内进行防治。此外,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也存在防治适期内遇雨无法防治的情况。为应对生产上这一难题,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在2016年进行不同施药期防治赤霉病试验研究,以期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40%多·酮可湿性粉剂(37%多菌灵+3%三唑酮),江苏省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安排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城北观测场麦田,小麦品种为扬麦20。土壤肥力中等、均匀。试验第1次用药时间在2016年4月22日下午,小麦处于齐穗期,平均温度为21.7℃,平均湿度为69%。第2次用药时间在2016年4月25日下午,小麦处于扬花期(扬花率5%),阴天,平均温度15.4℃。第1次药后1 d降雨,雨量12.3 mm;第2次药后1 d降雨,雨量1.1 mm。整个试验期间雨日数15 d,雨量152.6 mm。

1.3 试验处理

分别于小麦齐穗期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制剂用量,下同)、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扬花初期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小麦,并以不用药作对照。共计7个处理,每个试验小区面积66.6 m2,用水量750 kg/hm2,电动喷雾器喷雾。

1.4 试验调查

采用平行跳跃法,在赤霉病病情稳定期(2016年5月24日)进行调查,每个小区调查300穗,统计病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

赤霉病分级方法:Ⅰ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Ⅱ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Ⅲ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Ⅳ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药剂安全性调查

药后观察,各用药处理区小麦叶色、株高、麦穗灌浆情况与对照无差别。各试验药剂对小麦均无明显药害,对小麦生长安全。

2.2 齐穗期用药对赤霉病的防效

3种药剂在齐穗期施用对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见表1。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40%多·酮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总体相仿,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病穗率防效比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略高,但病指防效略低。两药剂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显著好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效。

表1 齐穗期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3 扬花初期用药对赤霉病的防效

3种药剂在扬花初期用药对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见表2。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及复配制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对赤霉病的控制效果较好,两者间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悬浮剂病穗率防效比40%多·酮可湿性粉剂病穗率防效高20.52百分点,病指防效高14.68百分点,差异极显著。

表2 扬花初期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4 不同时期用药各药剂对赤霉病防效

从本次试验结果看:4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在齐穗期施用要好于扬花初期施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两药剂在扬花初期施药要好于齐穗期用药,尤其是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扬花初期用药较齐穗期用药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高31.79和33.86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天气影响大,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传播和侵染均与小麦扬花期间温度、湿度、降水等有密切的关系。本试验中,扬花期用药后1 d降雨,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赤霉病主要起保护作用,并不能阻止病菌的扩展。因此,在扬花初期遭遇连续多雨的情况下,应提前进行防治,以确保防治效果。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在齐穗期遇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可适当提前1~2 d进行防治;相较40%多·酮可湿性粉剂,两者更适宜在小麦扬花初期使用。虽然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但多菌灵仍是当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之一。40%多·酮可湿性粉剂在把握好防治适期和适当增加使用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防治效果。

在连续阴雨情况下,各药剂1次最高使用量不宜超过登记高剂量的80%。此外,连续阴雨条件下,防治适期和药剂用药次数可能是赤霉病最终发生程度的决定因素。

[1]朱叶芹,杨荣明,刁春友,等.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致灾原因分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9):9-10.

[2]刘寿东,王恩眷,郭安红,等.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气条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70-374.

[3]汪祖国,顾品强,何吉,等.2012年上海市小麦赤霉病局部重发原因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1):68-71.

(责任编辑:顾林玲)

Study on Optimum Period for Controlling Wheat Scab

XIE Song-hua,LU Xing-feng,YANG Ling-feng,ZHOU Hao,YI Hong-juan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Tongzhou District,Jiangsu Nantong 226300,China)

In order to find out optimum control period for wheat scab,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2016.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endazim+triadimefon 40%WP could control wheat scab,the control effec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it was used in full heading stage or in wheat flowering stage.The optimum period of phenamacril 25%SC and phenamacril+tebuconazole 48%SC was the stage of wheat flowering,The control effects of flowering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full heading stage.

wheat;wheat scab;optimum period;phenamacril;control effect

S 435.121.4+5

A

10.3969/j.issn.1671-5284.2016.06.017

2016-08-03

谢松华(1972—),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工作。E-mail:quwudiao@126.com

猜你喜欢

扬花齐穗赤霉病
双季籼稻安全生长期研究方法择优与应用
——以长沙为例*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桃花雪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经过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穗部套袋遮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