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中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
2016-12-19林钟宇潘华峰叶晓宪赵金媛
林钟宇,潘华峰,叶晓宪,严 艳,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医学教育·
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中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
林钟宇,潘华峰△,叶晓宪,严 艳,赵金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释放科技发展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通过研究生培养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作用,以推进高水平实验室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2015年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1]。实验室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资源之一,其中,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事业发展的必要硬件保障。高校资源的共享,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已经成为每所高校的共识,同时,高校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特别在实验室共享平台大力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验室共享平台紧密地有机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1 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1.1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课时、学分分配比例不均衡 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按照国务院《学位条例》的要求进行的。公共课政治、英语、统计学占整个研究生课程课时份额较大,而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由于临床类学生须早下临床,所有的课程均在一个学期完成,因此,大量公共课程占据研究生学习专业课和选修课时间和精力,造成研究生专业课程开展不够,课程内容被压缩,导致专业课程可选择余地受限,影响研究生专业培养的目标[2]。
1.2 课程设置配套师资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速度急剧,相应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师资不足情况下,为了保证课程能够实施下去,原本追求精英教育、小班教育理念逐渐转变成大班教育,教师个人承担工作力度加大,很难做到课堂互动。为了能够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模式基本只能以传统讲授为主,而讨论类、实验类只能相应地减少,缺乏一定层次性。此外,师资力度不足也会出现课程设置成了因“师”而设,造成只能依靠师资能力开设相应课程的现象,就会出现本应该按照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却因师资匮乏而无力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过于随意性,缺乏系统科学性地安排[3]。
1.3 课程内容陈旧,研究探索性不足 在医学院校,部分理论课程内容陈旧,枯燥屡见不鲜,其中教学模式更是本科课程的简单重复,其内容更新缓慢滞后,对于学科前沿性,探索性知识更是很少提及,忽略培养研究生的本质特点,本末倒置;对于科研方法性课程,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方法探索,科研设计,实验观察等相对缺乏,虽然这类课程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思维,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制约,操作性知识和师生间互动行为只能相应减少[4]。在通识教育做不足情况下,只能依靠研究生在基地实习按自己实际需求探索学习,而作为研究生课程,应该是本科课程的延伸,重视科研学术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广度和深度。
2 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契机下的课程设置新举措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下,发展高水平大学,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改革发展已经远远不够,通过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与开放,发展自身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广东省于2015~2017年安排50亿设立高水平大学专项资金,为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科研服务与条件支撑平台建设提供可持续运转机制,其中,为实验室购置大型仪器及其他更新则是资金重点投入部分,旨在提高高校的科研及教学资源水平,同时,管理机制创新为建设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及开放提供保障[5]。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与开放这一契机对提高特别是研究生培养阶段贯穿始终,有效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加强科研与实践融合的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是一个以人为本、动态性的系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设置的前提要素,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对提高学科水平、课程质量起到根本保证,在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平台开放与共享背景下,在政策上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使新的一批专职创新实验技术人才涌入,为实验室的持续运转添加动力[6]。同时,应充分利用这批新型人才加入课程设置中来,并且对这批人才从课程设置角度出发制订各课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可以融入目前课程结构,改变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重新增设实验技术课程,带领学生体验实验室魅力。并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订和落实相应鼓励政策,例如根据实验人员职称和学历不同,鼓励高学历高职称职工主动承担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及改革,低年资应协助高年资开展好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增加外出考察、短期学习先进技术等的机会提高新型实验技术人才能力水平。此外,通过对研究生的培养,充分发挥在读研究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传授带教模式,以达到对研究生的培养及提升教学队伍结构的效果。
2.2 合理调整研究生课程比重,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根据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外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所占的课时比例较大,相对专业课选修课设置不足等问题[2],随着规培政策的深入,要求保证规培时间条件下,课程肯定要压缩,按以前标准势必行不通,各类公共必修课教研室应积极协商对策如何调整投入与产出,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合理调整研究生课程比重。为专业课选修课的设置留下更多的空间,这也是难题所在,例如对于政治,改变既往单一教学手段和章、节、目主讲的形式,以专题讲座方式,以多教师多学科领域方式提高研究生德育思想政治素质及研究兴趣。对于英语,则应以小班方式、按学生能分层次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研究生研究水平。对于专业学科设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现状,打破学科的枷锁,实现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整合,将课程带入临床,临床实践技术与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使在同样学时下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连续,相对系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7]。
在推进高校实验室平台共享与开放中,建立企业资产与高校资源结合、企业研发与高校科研结合、实践基地与创新基地结合的“三合”医学实验平台模式构成协同育人机制[8];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可以为多种学科的科学研究服务及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平台的引入,势必带动教学考核师资队伍一系列加速改革,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强实验投资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和研究所联合,教师团队和教学质量更加多元化,考核方面更侧重实验技术及大型仪器的操作,在毕业选题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新方向且能提供更多指导。同时,学生研究能力地提高无形促进企业和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的产出[9]。以学校为监管考核方,更好地促进企业和研究所为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必须完善和更新自身基础设备。
2.3 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实现多方协同共享 随着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与开放的程度深入,在这个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将随之建立,它是实验室共享平台开发共享最便捷的形式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这也是实现开放式实验课程设置关键所在。实行“线上线下”模式,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借助以APP为终端模式的网络课程表提供可使用的共享资源进行预约,线下进入共享集团化下相应的实验室,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或是自主完成,而且这种共享方式应该逐步放开最后推广向社会。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医学院校规培政策下,不减少规范化培训时间前提下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科研思维,为日后发表文章写标书打下坚实基础。
2.4 完善课程设置评估机制 课程设置评估是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且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科技水平发展,管理部门应建立对教学方法实时监测的评估体系,形成自评与它评的评价方法,在实验室平台实现开放与共享之后,涉及层面广,评价对象广,不仅是学校内部课程设置的评价,而且也要对与之合作的企业、教学医学实验室基地等进行定期考核评价。评价体系标准应该以明确教学目的和科研创新思维为核心导向,教学内容、时长、方法、态度等作为重要影响因素,而教学效果的总体好坏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和设置好坏。课程的设计设置者、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及教学模式实施评价,有助于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和自我加深对课程的把握;而同行专家、课程管理人员及学生等的课程评价则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判断课程的价值,并由管理层开展课程中期检查,课程结束进行考评并开会集体反思商议表态,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形成一个长效的课程设置评估体系,这对研究生课程设置起到积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3 结 语
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建设是保证科技创新的重要工作。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教师、研究生创新队伍的支撑来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产教研结合的研究生改革,将会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与潜在力量。但开展研究生课程的改革,是一个见效慢,耗时长的工程,必须借助于新常态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验室平台共享模式的契机下,打通高水平大学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路径的通道,形成校企院合作、产教研结合研究生课程新体系(图1)。
图1 实验室平台共享模式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模式
这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使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和教学内容中体现充分创新性和互动性,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吸取在教学实践当中积累的经验并不断改革发展。同时,不同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及自身水平,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有利于更好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新时代下高素质新型复合人才[10]。
[1]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edu.southcn.com/e/2015-02/11/content_118283211_2.htm.
[2]安成日,蒋利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8):30-34.
[3]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3):47-50.
[4]黄星,罗殿中,韦东梅,等.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65-67.
[5]广东教育.权威解读《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一)[EB/OL].http://wx.shenchuang.com/article/2015-04-24/800131.html.
[6]陈浪城,吴福根,刘贻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41-244.
[7]袁方,朱月春.中美医学课程体系的差异及改革思路[J].重庆医学,2014,43(32):4404-4405.
[8]叶晓宪,潘华峰,王正,等.协同创新背景下“三合共建医学实验平台”的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103-105.
[9]余时沧,段江洁,卞修武,等.加强大型仪器实验教学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2,41(36):3909-3910.
[10]陈玉霞,林峰,陈文,等.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19-222.
10.3969/j.issn.1671-8348.2016.29.047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基金资助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粤教高函〔2015〕173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广中医教〔2015〕43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GZY201501) 作者简介:林钟宇(1990-),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与教育、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研究。△
G482
B
1671-8348(2016)29-4165-03
2016-03-04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