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之探析
——以清代郴州为例

2016-12-19叶建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郴州古城

陈 柳,倪 红,叶建平

(广东工业大学 低碳生态城乡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90)

古代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之探析
——以清代郴州为例

陈 柳,倪 红,叶建平

(广东工业大学 低碳生态城乡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90)

以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与人文景观生态空间,探讨古代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内在特征。清代郴州城市人文景观生态空间尊重城市自然景观空间分布,政治节点、庙前广场及书院等城市人文景观空间多与河流建立联系,丰富了城市人文景观的自然生态特点。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不仅根植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同时通过小规模、网络化的特点与城市市民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古人城市营建的智慧,可为新时期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建设提供启示。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人文景观生态空间;古代城市;郴州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是生态城市与景观规划的重要领域,包括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与城市人文景观生态空间[1](见图1)。城市景观一方面需要保持良好稳定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维护原生物种、生态过程、自然空气与水资源。另一方面,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确定城市景观在人文生态系统上的价值,通过城市人文景观满足城市游憩、娱乐和审美等多种功能需求[2]。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向城周空间拓展,城周自然景观生态空间由城市外围空间快速转变为城市内部景观,寻求生态的城市扩张模式,探讨城市自然景观空间与城市人文景观空间的关系,是当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议题。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十分重视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与人文景观生态空间的双重价值。清代是中国古代城市的成熟时期,古人对自然生态的改造与利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经验。中国古代城市善于将城市山体林地、水体湿地及植物配置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城市开放空间、庭院空间等人工景观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极富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

图1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示意Fig.1 Sketch map of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郴州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古城早在汉代初期建城,城址两千余年未有迁徙,一直为府(州)一级城市治所地。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体现了古人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空间设计上的智慧,对其进行探讨可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启示意义。

1 郴州古城自然景观生态空间

郴州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城周众山环绕,自然地理特征丰富。清代郴州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以绿地、水体及湿地为主。在古城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十分重视对自然景观的维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空间。

1.1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空间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篆体“郴”字由林、邑二字合成,意为“林中之城”。郴州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达1 000多科,主要树种为松科、杉科、木兰科等为主。

郴州绿地景观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周山体之中。古城东、南、北三面环山,自城墙向外,城北桂门岭、城南南塔岭及城东的东山形成了古城周的绿地景观生态圈。再向外,由木子岭—宁家岭—东坡岭、王仙岭、后营山等山体形成古城外围绿地景观生态圈(见图2和图3)。郴州城周山地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林、木等生活资料,也为城市提供了洁净的空气、水资源,以及多样的动植物物种。

1.2 城市水体景观生态空间

郴州古城水资源较为丰富,东临郴江,城南为南湖,城西北为北湖。城中有三川水,包括上川、中川、下川,其中下川又名燕泉河(见图4)。郴州虽降水较为丰富,但降水年际、年内分布的不均衡,导致城市即易发生洪涝灾害,又常受旱灾的影响。

图2 郴州城周绿地Fig.2 Greenbelt around Chenzhou city

图3 郴州古城山水示意Fig.3 Chenzhou ancient city landscape sketch map

图4 郴州清代水资源示意Fig.4 Water resources sketch map of Chenzhou in Qing dynasty

清代郴州古城水体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合理改造的结果,形成了持续有效的生态机制。郴州城周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土人或就石筑灞,或沿岸安车,以为灌润。至平地则凿池塘以蓄之”[3]。可见,郴州水利设施修建主要根据地势在平地凿池塘蓄水,或在高地用筒车引水灌溉。在城市河流上游修建池塘提高河流的蓄水能力,不仅是抵御旱灾的重要措施,更能有效的减少洪灾对城市的影响。

清代郴州城内水体改造主要措施为开挖水塘。郴州城内在明代尚无水塘的记载,至清代嘉庆年间《郴州志》记载,城内已有何家塘、马家塘、三里塘、龙泉塘等四个规模较大的水塘。城内增加的水塘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调节水体。水塘的挖掘使城区雨水资源得到蓄存和利用,有利于保障城内生活用水的供应及地下水的补给,在洪水发生时,起到蓄积雨水的作用,提升了城市防洪御涝能力。同时,城内水塘也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生态空间,丰富了城内景观。

如果对源语作品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的一部分文化中却不存在时,就产生了一个与语言不可译性完全不同的问题,这就是文化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主要体现在传统观念、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上。

1.3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空间

郴州城墙以东是郴江沿岸湿地景观生态空间。郴江曾多次引发郴州古城洪水灾害,城东郴江沿岸湿地形成了城市与河流的缓冲地带,减小洪水泛滥时对城市主要政治、军事用地的破坏,是古代城市防洪的重要措施之一。郴州古城西北是北湖所形成的大面积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空间,这一地块土地肥沃,是城市农业景观用地集中的区域。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低地形态,湿地及河岸绿化对城市排水有很好的净化作用,雨水经净化后流入河流,形成一个“旱地——湿地——河流”的城市生态综合体,保持河流的清洁。清代郴州古城河岸多种有树木,湿地地带形成了城市河岸绿化景观,成为联系城市各类生态景观用地的廊道,是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郴州古城人文景观生态空间

清代,郴州城市人文景观较为集中的表现为城市主要政治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建筑、景观建筑、宗教建筑及依附于这些建筑的庭院景观、庙前广场、宗教景观等。分析清代郴州古城的人文景观空间不能脱离古城的自然景观生态空间。古城主要人文景观通过其选址及借景、引景等手法与城市自然景观建立了联系,形成了与城市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地域性城市景观。

清代郴州城市人文景观生态空间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主要由官员、士绅参与建造的政治、文化景观生态空间,这类景观生态空间主要位于城墙以内及城墙外西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是由商人及普通民众参与建造的商业景观生态空间,郴州古城商业中心在城南门外的十字街口及郴江沿岸形成了“双中心”格局,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第三,是主要由宗教人士参与建造的宗教景观生态空间,包括城内及城周宗教空间,主要受到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如图5)。

2.1 城市政治、文化景观生态空间

清代郴州城市政治景观空间组织主要以城市中轴线为纽带。古城中轴线采用建筑坐落在轴线中央的实轴形式,衙门建筑群、城墙门楼、牌坊、桥梁等一系列纪念性、仪式性强的政治景观空间节点有序的组织在中轴线上。郴州城市中轴线与自然山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轴线由化龙桥跨燕泉河向南延伸,并以南塔岭为城市中轴线优美的对景,体现了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理念。清代郴州城市中轴线将城市重要政治景观空间与山、水建立了联系,提升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认可、依恋和向往(如图6)。

清代郴州城市主要文化景观空间集中分布于城外西隅,这一区域是三川水分流之处,景色较为优美,有利于文化景观空间中园林及水景的营造。据志书记载,清代郴州儒学前有一游鱼岸,“儒学前,江面有洲状鱼,为学署朝对”。又濂溪书院附近有流杯池,“在燕泉傍……两石对峙,前为莲花池,作亭其中”[3]。儒学、濂溪书院等文化教育建筑是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空间,其景观主要利用城市自然水体、石头等生态要素展开。郴州古城政治、文化景观空间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态较为规整,但通过植物、水景、石景等城市自然景观生态要素的引入,丰富了此类景观空间的自然属性,形成了规整中有变化的人文景观空间特点。

2.2 城市商业景观生态空间

图5 清代郴州主要人文景观生态空间分布示意Fig.5 Sketch map of the huma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of Chen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图6 清代郴州城市中轴线示意Fig. 6 Chenzhou city in the Qing dynasty axis schematic diagram

明清时期,郴州城市街道契合了以水系河流为主体的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空间。郴州古城内的上川、中川及燕泉河虽不承担城内的交通功能,但作为城市骨架,对城市的街巷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城街道顺应了迂回曲折的河岸线,呈现出有机生长的形态,体现了郴州古城商业景观空间与城市水体、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古城商业景观空间形态[4]。

2.3 城市宗教景观生态空间

自然山体以清净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出一种“有求必应”的气氛,成为古代城市重要的宗教景观空间分布地[5]。郴州为九仙二佛之地,城周山体多以“神仙”命名,有“苏仙岭”、“王仙岭”、“刘仙岭”、“骆仙岭”等,其中以苏仙岭最具规模。

苏仙岭宗教景观空间布置以苏耽“得道成仙”的故事为主线,由山脚至山顶展开,体现了一定的序列性。苏仙岭宗教景观节点的植物布置十分有特色[6]。明代徐霞客在游历苏仙岭时曾有记载。“(苏仙岭)入山……半里即为乳仙宫,丛桂荫门”[7],可见入山处以桂花为主。由乳仙宫向山上走为桃花居,桃花居是是苏耽成仙故事的开端,植物布置以桃花为主。苏仙岭山腰处为中观建筑群,“中有书室,花竹自由自在然”,又有“折蔷薇一枝”,可见中观处植物布置较为雅致,以竹为主,辅以蔷薇等花卉。由山脚至山顶苏仙观,两侧多为松树,渲染出对道教中“成仙”文化的崇敬与向往,“苏仙云松”是清代郴阳八景之首。苏仙岭宗教景观空间的优美不仅在单体建筑,更在于自然山体、植物所营造的生态环境之中。

3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征分析

清代郴州城市被自然山体、河流的围合下,形成较为封闭的内向型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城东以郴江为界,城南以南塔岭为界,城北受制于桂门岭,城西延伸至北湖湿地边缘。同时,城周自然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较为集中的区域,成为城市近郊游憩的场所。从空间形态来看,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分布具有人文景观生态空间与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交织分布,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网络化分布、分散性分布等特点。

3.1 人文景观生态空间与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交织分布

清代,郴州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以绿地、水体及湿地为主。古城政治、文化及商业人文景观空间主要沿河流布置,在上川、中川、下川及郴江四条河流沿岸形成较为密集分布的人文景观生态空间,城市宗教人文景观空间则多建立在城周山体之中。清代,郴州城市形成了人文景观生态空间与自然景观生态空间交织分布的特点,突出了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对城市人文景观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

清代郴州人文景观空间的营建十分尊重场地的自然属性。在以山脉为主体的绿地景观营建中重视保持山体的自然风貌,人工构筑的建筑较少。以苏仙岭为例,仅山脚、山腰、山顶三处有少量建筑,而保持了大量的自然景观生态特征,充分尊重了山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城市保留了大量的湿地景观,形成了较为自然、有机的河岸景观生态空间,城市景观空间的自然性得到充分的尊重。

3.2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网络化分布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层级性、可识别性及联结状态都体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特征。郴州城市景观空间在城市水体、城市中轴线等控制性线性要素的连接下,体现出清晰的轴线结构。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轴线可分为自然轴线与人文轴线两种类型。郴州古城景观空间的自然轴线主要以郴江、上川、中川及燕泉河等城市水体为轴线组织。其中文庙、景贤书院、桂荣坊、三公祠等城市人文建筑景观空间位于上川沿岸。城隍庙、西塔、四牌坊、东塔及娘娘庙等城市人文建筑景观空间由中川连接。下川燕泉河岸分布有五通庙、法宝寺等城市重要寺庙建筑。郴江沿岸布置了城市最为主要的商业建筑景观空间,包括城市最重要的商铺、会馆建筑及规模宏伟的苏仙桥等。由此可见,河流成为郴州古城景观生态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自然轴线。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的人文轴线主要以城市中轴线及城市主要街道为主体进行组织。城市人文景观主要分布于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其中以城市中轴线为主体,十字街道及裕后街、河街等街道分布也十分密集。城市中轴线及城市主要街道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分布的集中场所。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主要通过河道、中轴线的线性组织形成秩序。在上川、中川、下川及郴江四条河流的联系下,郴州古城景观生态空间体现了线性联系的特点,并与城市中轴线相结合,形成两纵三横的城市景观空间,突出了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网络化分布的特征。

3.3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小规模、分散性分布

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包括庭院景观空间、庙前广场等街道节点空间及水体沿岸的湿地、桥梁等景观空间,这些景观空间多规模较小。庭院空间是清代城市重要的景观生态空间形态。州署、捕衙及州判署等政治建筑群内都有较多的庭院绿化,成为官员游憩的场所。文庙、书院建筑内的庭院景观空间成为官员、士绅交往的场所。商业建筑内庭院空间规模较小,但亦可感受到风、雨、雷、电的自然气候变化。除了庭院空间,城市最为主要的人文景观空间为庙前广场空间,是城市商业活动、宗教活动及观戏等娱乐活动集中的人文景观空间,但庙前广场规模亦不大。

整体看来,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对全城有控制作用的中心性景观节点。但景观空间数量众多,在城市中分布密集,形成了较为内向的网络化形态,使市民生活与城市景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4 小 结

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中,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生态空间的维护,也重视人文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尤其重视两者的融合设计。清代郴州城市人文景观与城市自然景观交织分布,形成两者紧密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突出了城市地理空间对城市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清代郴州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不仅根植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同时通过小规模、网络化的特点与城市市民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古人城市营建的智慧。古代城市人文景观空间注重发掘场所的自然属性,对人工“建造物”有着谨慎的态度[8],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形成人文景观的品质,并让市民感受自然的魅力。可为当代的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建设提供启示。

[1] 冯 瑞,张争奇.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人文景观的渗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5):55-58.

[2] 安 超,沈清基.基于空间利用生态绩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J].风景园林,2013(2):22-31.

[3] [清]朱偓等撰.嘉庆·郴州志(卷九)[Z].湖南:岳麓书社,2008.

[4] 唐碧雲,堀 繁,田带展子, 等.凤凰古城旧城区道路景观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 32(4):188-209.

[5] 毕晋锋.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2007.

[6] 陈 君,胡希军,陈名虎, 等.“水墨画”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30(5): 189-192.

[7] [明]徐霞客·楚游日记.

[8]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9.

Study on the ancient city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Chenzhou,Hunan in Qing-dynasty as an example

CHEN Liu, NI Hong, YE Jian-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Guangdong, China)

Taking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space of Chenzhoucity in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space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space, the paper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ecological landscape spac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 of Chenzhoucity in Qing dynasty respe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natural landscape space, the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such as the politics node, the square of the temple and the college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iver, which enrich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Chenzhoucity in Qing dynasty landscape ecology is not only rooted in the urban natur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but also establishe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rban public life through the features of small-scale and network, that re fl ects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inspir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construction in new perio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human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ical space; ancient cities; Chenzhou

S731.2

A

1673-923X(2016)06-0111-06

10.14067/j.cnki.1673-923x.2016.06.023

2015-05-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城市防灾的体育场馆避难模块化设计研究”(51408135);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及重大项目与成功培育项目:“基于影像采集的建筑测绘信息系统研究”(2014KQNCX063)

陈 柳,讲师,博士;E-mail:mshchenliu@163.com

陈 柳,倪 红,叶建平. 古代城市景观生态空间之探析——以清代郴州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 36(6):111-116.

[本文编校:吴 彬]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郴州古城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
郭文龙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通海古城缀记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