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林木自然枯死的文化生态调研报告

2016-12-19彭兵李子怡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生态系统

彭兵 李子怡

摘要:近年来,人工培育的林木自然枯死现象严重,损害了当地生态系统。据实地调查,并与物产志所载资料进行古今对比,发现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地文化与生态的变迁直接相关联。因为人工建构的林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然生态系统,它只是天然生态系统的有限组成部分,缺乏完整的自理运行能力,只有不断地实施人为干预,坚持利用与维护的辩证统一原则,才能确保人工营林的持续繁衍和不断更新。

关键词:人工林木;文化生态;物产志;生态系统;利用与维护

一、研究缘起

2013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吉首大学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组织的田野调查,启动时的调查目的是要验证“香港社区伙伴”慈善捐助项目的实施成效。该项目的执行地在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和罗甸县木引乡。项目的目标是通过人工种植竹类作物去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调查中,在与乡民举行“四方会谈”时,当地乡民意外地提出了一系列项目改进意见,其内容主要有如下四点:一是希望相关的乡政府实施有利的保护措施,为项目的实施排除干扰,特别是排除对竹类作物产品市场价格的干扰;其二是希望社区伙伴延伸项目的内容,支持他们实施竹鼬的驯化饲养;其三是希望吉首大学、贵州农科院和乡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允许他们适度利用竹内资源,特别是允许他们扩大山羊和牛的放养规模;其四是希望他们的退耕还林地配种竹类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问题提出后,其他三方都颇感意外,但乡民却有理有据地陈述了他们的理由,大意是说如果不执行这样的配套措施,人工种植的竹林,几年后肯定会开花枯死,原有的项目将会无果而终。该理由引起了吉首大学和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所的高度关注,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后,授意笔者查询近年来人工竹林和森林自然枯死的资料,并开展田野调查验证。

查询结果使两个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颇感意外,单就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境内发生人工林自然枯死事件非止一端,人工竹林自然枯死的范围,涉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众多省区,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四川省的大熊猫保护基地的竹林,也出现大面积枯死现象。要知道,大熊猫保护基地基本上做到了完全排除人类的干扰,这不得不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更令人费解的是,湘黔两省毗连地带的人工杉木林也出现了自然连片枯死的事件,而湘黔两省毗连地带在历史上一直是南方杉木林的主产区,直到建国前夕,杉木林覆盖率还超过国土面积的87%。。目前杉木林的种植范围已经大大萎缩,采伐基本停止,反而出现了连片枯死的现象,更让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在会同县国家已经建立了杉木林研究基地,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染病而死亡,至于为何会染病,该研究基地却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来。

基于上述事实,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将这一文化生态课题列入了攻关目标。为此,决定作进一步的长时段跟踪调研。与此同时,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千弓坪乡也向吉首大学研究机构提出了调研请求,希望查明该乡竹林连片开花枯死的文化生态成因。笔者参与了此项调查工作,其调研结论不仅证实了乡民项目配套要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还注意到类似事件的发生与当地文化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失衡直接关联。其内容的某些方面直接涉及到当前生态建设思路上的偏颇,为此,仅将此次调查要点简述如下。

二、基本材料

(一)田野点介绍

千弓坪乡地处凤凰县中部,距县城15公里。全乡总面积63.6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62%。2005年全乡共3 073户,13652人,其中苗族人口13546人,占总人口的99.8%。辖15个村94个村民小组。

山江镇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板畔乡并入山江镇。合并后,全镇面积104.2平方公里,共辖21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1.8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16人,99%以上为苗族。山江镇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凤腊、凤麻公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

麻冲乡位于湖南省凤凰县西南部,下辖有16个村,是一个苗族聚集区。耕地面积675公顷,其中稻田530公顷,旱地145公顷。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不平,多天坑和地漏斗,最高海拔941.9米,最低海拔512米,一般海拔在400-72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16.9℃之间,年降雨量1300-2056毫米,年日照1240-1445小时。境内小溪流较多,乌巢河半包围乡境,自东北绕入乡境西流到八仙过海山处折转向东南入长潭岗水库汇入沱江,长39.9千米。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岩、朱砂矿、汞矿等,地质储量15000立方米,可采储量为5600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杜田一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84.4万立方米。

腊尔山镇处于凤凰县西北部,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059米,最低海拔555.8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温偏低,湿度大,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降雨量为1428毫米。

主要调查对象信息:

1.吴红榜,男,41岁,未婚,农民,山江镇下茶村人;采访地点:山江镇下茶村;采访时间:2015年3月5日。据他实地测算,山江镇上茶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2.吴金国,男,40岁,已婚,教师,山江镇上茶村人;采访地点:凤凰县茶田中学;采访时间:2015年10月28日。据他实地测算,山江镇好友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3.隆建禄,男,41岁,已婚,教师,山江镇好友村人;采访地点:山江中学;采访时间:2015年12月6日。据他实地测算,麻冲乡下麻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500平方米。

4.麻金福,男,50岁,已婚,教师,麻冲乡上麻村人;采访地点:麻冲乡上麻村;采访时间:2015年6月15日。据他实地测算,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米。

5.吴春生,男,51岁,已婚,村支书,腊尔山镇追高鲁村人;采访地点:吉首大学;采访时间:2015年11月29日。据他实地测算,千弓坪乡田冲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1500平方米。

6.张莲花,女,40岁,已婚,村妇女主任,千弓坪乡田冲村人;采访地点:千弓坪乡田冲村;采访时间:2015年8月10日。据她实地测算,千弓坪乡豹子洞村枯死竹林面积大约为2000平方米。

7.龙贤明,男,41岁,已婚,农民,千弓坪乡豹子洞村人;采访地点:千弓坪乡豹子洞村;采访时间:2015年1月6日。

笔者走访了各村村民,向他们咨询竹林连片开花枯死的原因,各位乡民的意见表面上各说不一,但归纳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明显与竹林的提前开花枯死直接关联。

其一,有乡民认为他们世世代代都培育竹林,而且是作为自己的重要副业去加以精心管护,从他们的记忆之日起,当地的竹林从未出现开花枯死现象。他们还认为竹子像庄稼一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只不过竹林的寿命比一般农作物的周期长,可以生存几年到十几年不等,不让竹林提前开花关键是要实施管护,祖上传下来的遗训:“要得竹林鲜,祖孙不见面”,意思是说第一年发的鲜笋等成熟后,在2年内必须实施人工砍伐,务使当年的竹笋与三年前发出的竹竿不同时存在同一片竹林中,否则竹林生长过密,水分养料供给不充分,从而导致一遇气候和环境波动就会提前开花结实以便传宗接代,竹林就会自然枯死。可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竹材产品的市场价格又暴跌,加之竹林无人经管,提前开花枯死,其实是早就预料到的实情,但是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又对此无能为力。

其二,有乡民认为经营竹林本来用途很多,也有利可图,无论是卖鲜笋、加工笋干,还是出售竹材,或用竹材编制生产生活用具都可以盈利,乡民们也热心经营竹林,都会及时地给竹林松土施肥,对染病的竹子都能得到及时间伐。可是到了今天,由于竹类产品市场价格越来越低,竹编用具变得无人问津,乡民们也就无心经营竹林。本来采摘鲜笋上市也能盈利,还可以激励乡民经营竹林,但是销售鲜笋需要占用青壮年劳力,在没有代理商合作的背景下,劳动力需求量大,从而盈利微薄;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再好的鲜笋也无法贩运到市场;竹林无人管,自然要开花结实枯死。

其三,“新农村建设”以前,乡民的房舍用具都要使用大量的竹材,乡民为了居室的修缮,也需要自觉经营竹林,而今大多数住房都改用钢筋混凝土和砖瓦结构,竹材在乡村建设中已经没有用处了,乡民自然不愿意去经营竹林了。

其四,有乡民人为,竹林本来是山羊和牛的最好饲料,同时还有多种小动物也是靠竹子为生,最重要的就是竹鼬,这些动物的采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经营竹林的疏漏,确保竹林不至于生长过旺、过密。时下,有关部门认为喂养山羊会破坏竹林,限制乡民扩大山羊养殖,外来人知道竹鼬市场价格很高,往往趁乡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寨空壳化”的机会大势盗猎、盗捕竹鼬,竹鼬数量也极速下降。再加上无人管护,竹林连片枯死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后,个别乡民的意见更是叫笔者颇感意外,他们认为由于劳动力缺乏,为了不误进城打工,周边所有村寨都在无意中滥用化肥和农药,结果使得不仅害虫杀光了,连捕杀害虫的乌也死绝了。竹林中已经听不到鸟的叫声。竹林也没有伴生动物加以制衡,再加上无人监管,周边的山林还来不及恢复,只要夏季连续十几天不下雨,表土就会过分干燥,支撑不起茂密的竹林,竹林肯定会开花枯死。但是要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制定乡规民约,去控制化肥的滥用根本做不到,有关行政部门也不以为然,我们只能坐着看它们枯死。

乡民的意见其实就是一句话:对待生态问题,必须坚持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确保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的和谐平衡。只要做到这一点,竹林可利用百年以上。用老乡的话来说那就是种竹林像种庄稼一样,及时间伐、适度挖笋,还得随时监控伴生的动物,不能泛滥成灾,但绝不能将伴生物种斩尽杀绝。看来,人工培育的树林,显然不能混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林,正因为是人工建构的植物群落,因而对它们的维护需要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才能确保青山常在。而这一点恰好是时下生态建设中正在不断重犯的失误,这是时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偏颇的结果,错就错在违反了自然辩证法,将维护与利用绝对化的相互对立起来。这既是一个常识性的失误,又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若不加以订正,类似的悲剧还将不断重演,不仅徒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生态建设的预期目标也将功败垂成。

三、基本观点与延伸探讨

查阅田野点的相关史料,不难发现,该地的竹类资源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上述乡民所反映的自然枯死现象。

道光《凤凰厅志》卷十八《物产·竹之属》:“日紫竹,日青竹,日笙竹,可制器,亦可制船。日烟竹,日水竹,日竿竹(俗作筸)可作箸。日枬竹,一作栴竹,一作苗竹。日苦竹,日白竹,笋最多。日野竹,又名尺竹,春笋多,可做篱。日杨竹,日孝竹,日慈竹,丛生不散,形相似,大小微异。生笋,皆春多于冬夏。坚老者供用甚繁,其枝叶霜深不凋。会衮诗:几度岁寒难折节,渐经衰老转虚心。可谓善詠竹者矣。这份材料说明,凤凰境内的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品种多达10余种。随着当地居民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去利用竹类资源,竹子的繁衍才能稳态延续,即使外部生长环境极其恶劣,也无法摧毁其生命。

生态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必然有生产者、消费者、降解者相互并存,各物种之间都能够独立发挥制衡能力,生态系统才能自我修复,自我壮大,自我更新。只要它真正成了自我组织体系,那么人类无需任何干预,它都能够稳态延续,生机盎然。人类未来到这个地球之前的生命体系就是如此,并把这笔财富馈赠给整个人类。人类在不同文化规约下建构起来的次生生态环境,则与自然生态系统迥然不同,人为经营的生态背景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它本身还不是一个系统,因而必须与人类的监管相共生,才能延续其生命。农田是如此,人工草场也是如此,人工建构的水域更是如此,对人工建构的生态环境而言,人类的活动一旦缺位,肯定会自我崩溃,然后再按照自然规律经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物种间的竞争,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而这样的等待是人类所承受不起的。

有鉴于此,凡属生态建设中靠人力建构的单物种林木,不管是竹林、杉树林,还是经济林,其景观虽然与农田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绝对不能允许人类活动的缺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将人工营建的单物种林木封闭起来,拒绝一切人类活动的参与,那么以上所列举的现象都可能发生。其后果必然表现为,都会在生态运行的规律下自然消耗尽生存条件,而自我崩溃,不可能做到稳态延续。如果是通过企业雇佣人力,也就是用那些根本不懂生态知识的外行去实施植树造林,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时下,生态建设成效难以巩固,其症结正在于此。大体可以归结如下,将生态的维护与利用对立起来,正好是时下类似悲剧的关键人为成因,也是相关政策调整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发达国家,早就引起了警觉,而我国的政策反馈却严重滞后,比如美国学者明确指出,对生态系统的维护,“适度干预”十分有效,不管是间伐、火焚、水淹等各种手段,只要实施有效控制和有规律的实施,生态系统都能够保持其生机。美国的黄石公园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维护纯自然的生态景观,早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严令禁止印第安部落进入黄石公园放牧,结果发现某些物种种群规模反而缩小,植物群落也在不断的萎缩。接受了上述见解后,目前黄石公园已经在开发与利用,允许各印第安部落居民在黄石公园放牧,结果意外地收到了很好的生态维护成效。这样的实例表面上与竹林连片开花枯死无关,却与其精神实质密切相连。就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缺位才是生态维护的大敌。因而,确立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生态维护观,对我国当前的生态建设而言。真可以说得上是燃眉之急,相关的逻辑思路若不及时调整,我国的生态建设必将陷入越治理越受损的陷阱,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

千弓坪乡的竹林自然枯死,与生态建设思路的失误直接关联,川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箭竹林的枯死,其人为原因也是如此。时下保护区的研究者虽然报道了枯死的实情,但却只是轻描淡写,有持无恐的理由全在于受损的竹林面积仅竹林总面积的1.4%。言下之意,似乎还不太严重。但这样的结论恰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误导。原因全在于,如果箭竹林枯死的原因不能得到及时地发现和化解,接下去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悲剧性的全面枯死。其间的逻辑关系本身并不复杂,自然保护区划定以后,一切放牧活动都被禁止,而与箭竹林相伴生的野生动物物种,并不是只有大熊猫一种,而大熊猫保护区建立之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极其有限,根本没有办法消费掉箭竹林的自然生长量。在其他野生动物缺位的背景下箭竹必然要因为生长过旺、过于密集,或者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开花结实。如果要等待其他伴生物种以及伴生的微生物全面形成制衡关系,则需要等待数百年,等它自然恢复是一种十足的幻想,我们根本就等不起。要想拯救,其实并不难。仿效美国对黄石公园的办法,竹林的自然枯死就可以完全避免。其间的轻重缓急,敬请有关部门深思。

湘、黔、桂毗连地带的人工杉木林大面积染病枯死,其原因也与此相同。湘、黔、桂人工培育的杉木林,有相当一部分位于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山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这样的区段温度高,湿度也高。在自然状况下,这样的生态区通常都是发育成常绿阔叶林,并不是杉木适宜生长的地带。将杉木定植在这样的区段,不仅要克服常绿阔叶树“化感效应”的干扰,还得与喜阴、喜湿的厌氧性微生物和真菌抗争,因而发生病害的风险巨大。为了应对杉木林生物属性的欠缺,当地的侗族乡民,不仅需要通过火焚消毒才能定植杉木,而且需要对长成的杉木林实施严密地监控,一旦发现杉树树皮转灰,枝叶卷曲,都需要进行间伐,将染病的杉树砍掉。可是实施“退耕还林”后,对这样的人工杉树林实施了全面禁伐,甚至不允许乡民进入其中,一旦失去了人类的监管,杉树的染病也就难以避免了。对此,林业专家总是一再重声,这是属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而问题恰好在于处在这一生长区位的杉木林需要管护,因而人工杉木林的染病不能简单的以为与人类无关,而应当认为这样的杉木林需要适度的人工干预才能健康成长,原因全在于杉木自己的生物属性不会改变,人类强行将它们定植在它们不适宜的区段,人类就得对他们的健康负起责任来,一旦对它们的利用脫控,对它们的维护突然停止,生态运行的自然规律就会对它们发生作用,自然更新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的枯死才是起步,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却是灾害性的后果。因而对于这样的问题,归咎于自然因素毫无意义,而是要责成人类对它们的健康负起责任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要让各族乡民按照传统实施管护,其间的是非曲直同样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四、调研价值

面对生态建设过程中,人工建构的树林和竹林频繁发生自然枯死灾变,学术界和有关部门习惯于归咎于自然因素,或者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认为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类似的结论空泛且不着边际,对于救治和防御灾变于事无补。结合上文的调研讨论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我国南方的各民族中,竹林与村寨伴生由来已久,湘、黔、桂的人工杉木林业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既要不断地植树造林,也在不断地利用林木产品,却不会爆发自然枯死现象,各种自然因素其实与今天的情况差异并不明显。由此看来,适度利用与精心维护完全可以和谐兼容,停止利用将意味着停止维护,这才是上述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这样的认识,涉及到生态建设的根本思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将人工建构的树林与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林混为一谈,而没有意识到从人工林过度到天然林,需要漫长的历史岁月,靠物种之间的共生才能达成,在这样的过程中,肯定要发生物种的置换和消长,这些内容是生态系统的常态,但却是人类的灾难。解铃还需系铃人,要使人工建造的树林符合人类的需要,劳动力的投入必不可少,特别需要人类的精心观察和及时干预。然而,由于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单凭国家的投资根本办不到,相关的研究积累也难以应付,但若允许乡民加以适度利用,一则有利于林木的迅速生长,二则他们有相应的技术,上述各种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即使爆发了悲剧,他们也会尽力修复。这将意味着从事生态建设绝对不允许为建设而建设,而必须明确生态建设必须坚持适度利用与维护的基本原则,生态建设的成效才得以稳固。我们相信,只有这样的思路得到首肯和实施,我们的生态建设就可能做到面目一新。

接受这样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然而无论如何艰难,都必须回归到这一正轨上来。在这个问题上,麻山苗族乡民反倒比我们看的准,他们在启动竹林种植时,就预先考虑到如何配置动物,使动物与竹林相互制衡;预先就考虑到了在伴生动物和微生物未能到位之前,人类还得给伴生动物和微生物“代劳”,凭借人力通过利用的渠道去精心维护竹林。而上述生态背景恰好是欠缺了这样的环节,仅是孤立培育单树种树林,这才酿成了悲剧。就这个意义上说,为人工建造的树林实施“全面禁伐”,甚至实施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显然是欠妥之举。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有关部门和科研部门需要采取的对策就是必须做出调整,需要做的关键工作在于如何确定利用的度,如何鉴定管护的成效,如何确认其间的投入与报偿,特别是确立合理的生态维护报偿机制。能够做好这样的工作,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创举,但愿这样的调整尽快到位。为此,仅提出如下一些有待落实的对策建议。

五、对策建言

其一,建议国家民委机关牵头,推动便通法规的出台,以便落实对人工林利用与维护辩证统一的生态建设思路。对新建的人工林允许乡民适度利用,并承担起维护责任来。由各级民委机关在各地辅助实施,如果非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类似的生态灾变,也允许有能力的各族乡民承包维护之责,并获得相应的报偿。

其二,建议国家民委牵头,会同国家林业、农业等部门对我国西部的关键生态建设区,建立大数据监控平台,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引导各族乡民提供监控信息,以利全局掌握我国生态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生态问题。对值得信赖,工作有成效的各族乡民,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装备,并加以培训,以提高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三,授权各族乡民中的优秀者充当职业护林人,对新建的人工林实施利用与维护的报偿机制,定期上报监管成效,提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乡民提出的可行对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其四,建议各部委,针对生态建设的紧迫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组建专门研究机构,在致力于建构新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前提下,展开对人工草场、林场、水域的系统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人员的组成需要坚持跨学科配置,特别是要配置熟悉民族学、生态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专家参与。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生态系统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