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老假”,理想如何变成现实

2016-12-17徐炯权

检察风云 2016年23期
关键词:探亲假探亲职工

徐炯权

“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在其老年长辈生日、老年节以及需要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支持时探亲休假。”“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后,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今年以来,包括河南、安徽、北京在内的多地都在设置或拟设置专门的“孝老假”,让晚辈在长辈身边尽孝。

对于正在迅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这样的休假制度无疑是“及时雨”,让人耳目一新,拍手称快。但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它是否与已有的“探亲假”“年休假”等相冲突,导致无法实施?如何让“孝老假”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一种“纸上福利”?

儿女的烦恼:没时间尽孝

冯丽的母亲今年80岁,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几年前,老人上厕所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左腿髋骨摔断,做了手术后走路需要拄拐棍。今年年初,老人再次在家跌倒,把右腿髋骨也摔断了,花五六万元做了人造股骨头置换手术后,至今还无法独立行走,吃饭、洗脸、洗澡,上床睡觉、上厕所都要人搀扶。

冯丽虽然有三姊妹,但只有下岗在家的姐姐照顾母亲,姐夫在广东打工。妹妹、妹夫虽然在本县城,但每天要上班,还要带小孩。冯丽和老公都在省城上班,路程相隔80多公里,只有周末或法定节假日才能去看望和照顾母亲。为了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冯丽与妹妹商量,每人每月分别给母亲500元生活补助,母亲每月2000多元退休养老金则作为姐姐照顾母亲的工资和生活开支。

久病床前无孝子。冯丽姐姐常年照顾母亲很累。对于两个妹妹只出钱不出力,姐姐口里不明说,心里还是有些想法,言语中时常说要给母亲请保姆。冯丽是一家国有企业留守人员,每月工资才1000多元,老公也是打工族,收入并不高。妹妹、妹夫在县城事业单位上班,每人每月收入也就3000多元。给母亲这样的失能老人请保姆,每月工资起码要三四千元,外加生活开支,一个月需要五六千元。将母亲送去养老院照护,花钱更多。

听说北京等地正在规划给职工放“孝老假”,冯丽心想,除了星期六、星期天以及其他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外,要是单位每年也能给她一二十天“孝老假”,回家和妹妹一起轮流照顾母亲,那该多好。

和冯丽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周湘。周湘的老家距离长沙200多里路程。在长沙某企业上班的他,每年只有春节、国庆等假期长的时候才能回去看望父母、岳父岳母。周湘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每年春节轮流陪双方老人过年。今年春节,周湘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回老家过年,看着父母日渐衰老的背影,他恨不得留下来多孝敬老人几天,但单位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去做,不容他在老家多逗留一天。他说,如果有“孝老假”的话,他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将春节假和孝老假积攒在一起,陪父母过完元宵节再去上班。

“休假难”背后的诸多无奈

事实上,我国的法定假期并不少。除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法定节假日,还有职工带薪年假和探亲假。但真正能够按规定休假的并不多。现在一些地方又出台“孝老假”“独生子女护理假”等,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纸上福利”?

许炜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他负责的重头栏目对稿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单位人手有限,为了把这份工作做好,他只能节假日加班加点,外出采访、组稿、写稿、编稿,年过半百了还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不停地奔忙。工作上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他却牺牲了许多休假的权利。虽然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还有年老患病的岳母。因为工作太忙,他想多抽点时间照顾岳母都不行。

其实,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对职工探亲待遇做出了明确规定——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1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1次的,可以两年给假1次,假期为45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1次,假期为20天。但这个出台了35年的探亲假制度,除了在少数国家机关或大型国企还保留着,在很多企业已经名存实亡了。

孙廷是某机关公务员,虽然单位里一直有探亲假制度,但是工作5年的他至今只休过一次探亲假,其他时间都是因为单位人手不够,或有紧急任务不得不放弃休假。在企业工作的肖晓丽说她有一次想休探亲假,但最后单位只批准了一周的假,当月的奖金还被扣掉不少。

不少企业职工认为,“孝老假”的初衷是好,但在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事业单位很难执行,还有的直言“能把星期六、星期天的休假权还给我就不错了”。

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在近9万名被调查者中,超过4成不知道有探亲假一说。还有一部分人则或面临“休假难”。调查结果还显示,57.17%的人虽然知道有这个福利,也不会主动去申请。

“工资、绩效、年终奖都和考勤挂钩,休15天以上的假,假期绩效减半,年终奖减少20%。两个月工资就没了。与20天假期相比,实在是不划算。”吴霞说,工作6年,她一次探亲假都没休过。

在北京某设计院从事财务工作的张女士说:“我们单位允许休探亲假,而且来回的路费也报销得很及时。我的父母在长沙,根据单位的规定,我四年可以休一次探亲假。但是不能把手头的工作推给别人吧,所以每次只休几天,从来就没有休满过。”

在广州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事工作的张丽说,他们单位60%的员工都是外地人。“如果每人都休探亲假的话,一走就是20天甚至45天,公司工作就乱套了。如果员工不是回家探亲,而是出去旅游了怎么办?”张丽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探亲假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靠产品质量取胜。产品质量能否赢得市场,主要靠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的职工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不愿意批准职工休年假和探亲假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理想如何变成现实

面对职工“休假难”的尴尬,“孝老假”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事实上很难落实,那它是不是还有提倡和实施的必要?

今年76岁的周崇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对儿女都已经各自成家立业,平时忙于工作只能偶尔回家看望他和老伴。对于他所在的北京市拟推行的“孝老假”,他认为很是必要。“儿女的工作压力很大,所以平时很少主动打电话叫孩子们回家,即便是生病了,也是先和老伴去社区医院看病。除非住院,一般不会惊动孩子。”周崇喜希望将来能多些假期让儿女们既不耽误上班,又能多陪陪他们。

周崇喜道出了成千上万中国老年人的心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2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则显示,“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一些专家认为,“孝老假”体现了弘扬尊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的政策导向,必须给予肯定。不过,要让理想变成现实,还需采取一些得力措施。

其一,整合与现实矛盾的休假制度。应该看到,现行的《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台的,当初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客观上造成劳动者远离家乡的现实后,在休假探亲方面给予职工相应的待遇。但现在市场经济实行多年,分配制度早已不复存在,探亲假制度也需改革。而且探亲假、年休假时间都比较长,再专门设立“孝老假”有功能重复之嫌,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应将探亲假和“孝老假”整合到一起,休假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假期设定的时间越长,落实的可能性就越小。

其二,修订和完善职工休假的相关待遇。目前的探亲假享受条件有诸多限制,比如享受主体不包含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劳动者必须是与父亲、母亲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探望对象只限于自己父母,不包括岳父母、公婆。孝敬老人是每个子女的权利与义务,不应有三六九等之分,要让所有用人单位的职工都有回家尽孝的机会。同时,在现有规定中,只是笼统地提到了“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期和路程假期内,按照本人的标准工资发给工资”。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工资结构有了很大差别,用人单位往往只是发给探亲职工基本工资,占大头的“绩效工资”则被扣除,导致员工不敢休探亲假。对此,有必要参考带薪休假的相关规定,将探亲假期间薪水待遇明确为“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其三,加强执法监督和出台鼓励措施。要加强对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对于法律法规中涉及的最低工资、工时、休假等权利,这些涉及劳动者生命健康基本福祉,必须强制,不能协商。“孝老假”(探亲假)本身并不是由劳动关系衍生出来的,更多是基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考量,由此带来的用工成本,不应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现在不少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一个职工休假二三十天,企业生产经营势必捉襟见肘。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对于探亲假落实到位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当好员工孝老的坚强后盾。

猜你喜欢

探亲假探亲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被忽略”的探亲假
(小品)探亲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探亲假制度并非“名存实亡”而是“令不行于下”
《探亲之夏》
“探亲假”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