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招揭秘假药骗局

2016-12-17韩昀希

食品与健康 2016年12期
关键词:假药报案食品药品

韩昀希

住在天津市某区的苏大爷今年71岁,是一名糖尿病患者。2015年8月份,他应邀参加了一次名为“某某医疗康复协会”的机构举办的健康讲座。一名自称某大医院内科主任的中年男子为苏大爷开了10盒“蜂胶糖脂胶囊”,嘱咐按时服用,保证半月后即见效。此后,由于苏大爷坚信那位“主任”开出的“良药”而放弃服用正式医院开的降糖药,结果造成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指数急剧升高,险些酿成严重后果。“场面搞得那么隆重,没想到还是骗局。”每当说起此事,苏大爷都表示后怕。

高血压患者吴大娘今年81岁,平时生活十分节俭,既不舍得吃又不舍得喝。2016年5月的一天,小区里有人宣传给老年人免费体检,吴大娘就去参加了。在免费体检中吴大娘见到了一位“专家”,吴大娘觉得这位“专家”的话语真可以说是“字字深入心坎,句句抚慰心灵”,于是不顾家人极力反对,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8 000元钱买了两个疗程的“推荐药品”,临走时还对“专家”一再感谢。后来,由于服用后病症并未得到改善,并且得知“药品”只是保健品后,老人便打电话交涉退货问题,对方干脆连她的电话也不接了。

河北省某市的孙大娘年近60岁,2014年6月在电视上看到一则能够“根治”腰间盘突出的“药品”广告后,便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自称“某某研究院”,简单了解了孙大娘的病情和基本的家庭情况后,便给老太太推荐了他们研究院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之后,这位自称“任老”的“教授”便隔三差五地给孙大娘打电话,不仅询问她的病情,还对老人嘘寒问暖。几次电话沟通后,孙大娘就彻底放下了戒备,开始买“药品”。这一买,便一发不可收拾。从1980元10盒的药品,到40000元两箱20盒的药品外加一些其他具有辅助功能的药。前前后后20多次,每次都是货到付款。孙大娘回头一算,都花了14万元了,可自己的病情并没什么好转。这时,对方仍源源不断地寄药过来,并让老太太付钱。老太太一直瞒着家里人跟亲戚朋友借钱,还向女儿要了几万块钱。孙大娘的女儿听说母亲要治病,一开始非常支持,后来仔细一问孙大娘才讲了实情,她这才意识到母亲被骗了。

骗子的惯用手法

招数1: 健康讲座

请一些“专家”,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搞健康讲座,用发廉价纪念品、小礼品的手法,吸引老年人到会。到了会场,“专家”会把保健食品的疗效无限夸大,并与药的概念相混淆,老年人在“专家”的忽悠下,误以为保健食品能治百病,甚至认为就是药品,头脑发热当场购买。没带够钱的也没关系,他们会以贴身服务为名给你送货到家,去家里取钱,其实就是怕老年人回家以后头脑清醒了不再购买。

招数2 :免费体检

骗子找一些样貌和蔼可亲的人员在老年人居多的小区里免费做量血压、测血糖等体检,有些还煞有介事地给老年人做全套体检,骗子在体检结果上动手脚,没病的老人也说成有病。老年人拿着这样的体检结论向所谓的“老专家”咨询,“老专家”利用老年人想要健康长寿的急切心理,趁机兜售“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鼓吹他们售卖的产品是万用灵药。加上自古以来就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很多老年人在免费体检后,十分容易听信“老专家”的说辞,大多数都会掏钱购买这些假药。

招数3: 洗脑旅游

面向老年人的低价或免费旅游,其实就是在周边走马观花,目的还是要通过讲课给老年人洗脑。把老年人聚集到一起出门旅游,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连续地灌输保健品如何如何好、能治百病,参团的老年人连跟家人商量的机会都没有,互相跟风就一起掏钱了。

骗子们个个都是心理专家,产品卖出前,张口亲爹亲妈地叫着,饿了送饭,渴了递水,连鞋带松了都给老年人及时系上。现在老人们大都不跟孩子住,长期缺乏子女关爱且身患各种疾病的他们怎会不被如此“亲情”打动?亲情攻势过后,骗子们往往以没有业绩会被解雇为由请求老人帮忙,同时借助“专家”不断强化产品功效。身为老人,哪能看着“好孩子”受委屈啊?再说,既然能治自己的病,买了也不浪费啊,于是,掏腰包买货也就顺理成章了。

骗局为何得不到遏制?

第一,在得知被骗后,有些法律意识强的老年人也会选择去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报案。但是,这类涉及药品的案件首先要到食品药品监督机关报案,该机关经对案件审查,如发现涉及刑事案件的线索,才应移送至公安机关。许多人不清楚报案流程,直接去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不予受理后,又不知道如何去食品药品监督机关报案,走了很多弯路,最后由于嫌麻烦,老年人身体又不太好,往往就选择自认倒霉,不了了之了。

如果被骗老年人到食品药品监督机关进行报案,也要先到食品药品质量检查机关检验药品的真伪,再做个体检,以证实吃了这些假药后,病情有所加重,才能对该案进行受理,许多假药本身的成分就是淀粉、奶粉等,对身体无害,就是不像骗子宣传的一样包治百病,不满足上述条件,所以无法立案。

第二,骗子在向老年人兜售假药时,刻意玩文字游戏,将药品和保健品相混淆,老年人以为自己买的是药品,但实际上买到的是保健品,这就不属于食品药品监督机关管辖的范围,而属于工商机关管辖的范围,如果老年人买到的保健品批号齐全、手续合法,也不能受到工商机关的行政处理。最终的结果就是骗子打了擦边球,让老年人吃了哑巴亏。

第三,骗子利用老年人大多爱用现金的习惯,一般都会使用现金交易,不留任何真实银行账号和手机号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按照老年人提供的线索追查起来十分困难,即便相关机关受理了老年人的报案,破案难度也很大,老年人的财产损失更难追回。

如何防止被骗?

第一招,生病老人要到医院就医,保健品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骗子欺骗老年人屡屡得手,就是利用老年人对健康长寿的迫切愿望,切中老年人要害。生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求医问药,非处方类药物也要到正规药店购买。现在许多老年人都会服用一些可以缓解症状以及预防疾病的保健品,这类产品一定要遵医嘱到正规药店购买。

第二招,提高警惕意识,捍卫自身利益。

不认识的人不让进家门,上门推销的产品不买,媒体上的私立医院、药品等广告不要轻信,免费体检、免费试用这类小便宜绝对不要贪,独居老人不要在家中存放大量现金及其他贵重物品,防止冲动消费以及骗子上门取钱。买到的药品要仔细查看审批标识、生产日期等,如有需要要去食品药品监督机关鉴别药品真伪,一旦发现假药、劣药,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到相关机关投诉举报,捍卫自己的权益。

第三招,子女多陪伴关爱老人。

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缺乏关爱,遇事没人商量,是他们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不法分子抓住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打孝心牌、健康牌,让老年人心甘情愿地上当。子女要多回家陪伴老人,并利用互联网沟通方式多给老人发送警示内容及老年人关心的内容,用亲情的力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

猜你喜欢

假药报案食品药品
聊城“假药”罗生门
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济源紧盯食品药品安全 (配图)
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出台
制售假药入罪就该“零门槛”
制售假药入罪“零门槛”
少年宋慈
卖地的契约
迷你贝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