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断裂与传承:“国学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2016-12-17张培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张培

摘 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而如今的“国学热”又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反思。两者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反思与再反思之后,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对待才能朝着有利于文化传承的路向走下去,并对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产生合理启发。

关键词:国学热;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断裂;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就是一个热门话题。毋庸置疑,“国学热”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然而如今的国学之路却发展成了两条路子:一条是康庄大道,如政策提倡的“孝文化”、“信文化”,教育推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另一条是黑暗之路,如为牟利在各地兴起的“国学大讲堂”、“国学班”,成了堂而皇之的奢侈品。对于国学热潮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冷静的头脑对其理性审视,并对国学的涵义及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国学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国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何为“国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古代,“国学”又称之为“太学”,是专门教授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而在近代,“国学”的意义与“中学”几近相等。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在此历史背景下,“国学”的含义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上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言:“国学即国故, 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 [1]。然而,此说法虽有其道理,但笼统宽泛,我们对“何为学术”、“何又为本国固有学术”并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解。在当代,有学者对“国学”的定义做了广义和狭义之分。阎虹玉认为:“从广义上看,国学是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美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传统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讲,则指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及其价值取向” [2]。显然,这种说法更加具体鲜明。笔者认为,国学就是在历史变迁中留存下来的带给我们正能量的“经典之学”——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和为贵”等价值观,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良恭俭让”等良好品德,再如琴棋书画、书法等国粹。

谈起国学,就不得不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始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发展历程具有阶段性,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中便可知晓,陈独秀将之解释为:“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活动。”可见,陈独秀的主张是“以新修旧”的,并未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又如,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先驱——胡适,始终都以“文艺复兴”来称呼“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受《国粹学报》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理性”、“自由”、“尊重人”等合理的价值成分,他认为中国在接受现代新文化的同时也是使原有的古老文化重获新生,而不应该完全替换它,是故“整理国故”也是有必要的。而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政府阻碍新文化运动的力量加大,再加上民族危亡迫在眉睫,顽固僵化的旧有思想减缓甚至阻碍了新文化的发展,以至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彻底推翻旧文化,以西方文化来代之。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已然将传统文化看成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彻底清除。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始末,国学在其中也遭遇了起初被温和地整修到遭遇激烈的批判,直至几乎被推翻的尴尬处境。出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和新思想并未走向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二者你浮我沉,在某种程度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史也是国学的没落史。

二、反思与再反思的理性之路

毋庸置疑,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对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如今回头再望,我们既要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也要理性地反思其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后期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极端——近乎让中国传统文化“沦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一些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陋习糟粕的淘汰功不可没,这是需要加以肯定的。笔者认为,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但并未致使其完全断层,乃至消亡,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不朽的价值意义。文化断裂产生的裂缝只要恰逢时机便可以春风再生。

新世纪的“国学热”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复兴的时机,文化断裂产生的裂缝也正逐渐被修补。然而国学热潮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对“国学热”加以理性的再反思。季羡林在《中国通史》上题词:“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 [3] “大国学”即是中国的学问,可以被称之为中国学问的必然不能是传统中的糟糠。当我们对国学报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时,更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并非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好的。面对国学热潮中滋生的各种问题怪相,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理性对待。

三、结束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为学习原则,反思与再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学热”之后,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对待二者,将有利于朝着文化传承的路向走下去,并对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产生合理启发。

参考文献:

[1]章太炎. 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阎虹.“国学热”现象剖析[J].学术界,1999(01).

[3]李伯钦,李肇翔. 中国通史[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试论彝族“跳菜”的文化传承及其特殊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