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感
2016-12-17林特特
林特特
让晴决定离婚的其实只是一桩小事件:前夫让她做饭。
但要做八个人的饭,包括五大三小,除了他俩,还有前夫的大哥、大嫂、二哥,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分别13岁、12岁、8岁。
家里闹哄哄的,乱成一团,行李堆在客厅——他们远道而来。
“你去做饭吧。”前夫走进卧室,对晴说。
晴没有拒绝,可是,冰箱空空如也,“谁去买菜?”她问。
前夫看看她,“你应该没事了,你去吧。”
晴觉得有事——她做完流产手术才一周,一周来,她都叫外卖。她心情也不好,因为流产不是不想要,而是胎停。晴身心受创,是因为体谅前夫忙,才总说自己没事,然而,怎么会没事?
前夫回客厅了,招呼突然、浩荡来访的亲人。
晴挣扎着起床,头重脚轻,想一想,还是叫了外卖。
席间,她听见,亲人们此行的目的是“送三个孩子来北京过暑假”。
前夫表示欢迎,她眼神复杂地看他一眼:谁来照顾这些孩子?
“他不心疼我,”晴坐在我面前,神情黯然,“他甚至交代我,别跟亲戚讲我流产的事,人家大老远来一趟,别扫兴。”
前夫一个月有20天在外出差,那次也不例外,他的哥哥嫂子住了几天就走了,晴累了一天下班回家,一推门,满地狼藉,人声鼎沸,要做饭,要收拾房间,要多少和孩子们聊聊,躺在床上,她实在太累了。
晴忍不住和前夫抱怨。
前夫显得无奈,“怎么好意思拒绝?哥哥嫂子第一次开口。”
“那你怎么好意思折腾我?”她带着哭腔撒娇,在前夫看来却像撒泼。
他们开始争吵,她怨他不心疼、不体谅自己,他被吵烦了,反咬一口,“你心疼、体谅我,会在我刚出差回来,累得像狗时说这些?”
争吵最后回到事件最初,晴的流产和不约而至的亲戚。
前夫越说越烦躁,脱口而出,“你把口才都浪费在和我较真上,要不是这么好强,怎么会流产?”
他们的关系就碎在这句话上。
两人木着脸去民政局领了离婚证,回到家,三个孩子扑过来喊“叔叔”“婶婶”,他们的脸上不约而同闪过一丝凄怆。
前夫拉晴进房间,她以为他要挽回,可前夫说:“不管我俩之间发生了什么,孩子们在这儿,帮我个忙,保密。”
“他不想让他的家人担心呗”,晴耸耸肩,说,“他不是不细心,只是细心以对的、心中最重要的,不是我。”
晴还是帮了他,孩子们开学,她才搬走。
零零碎碎的财物,说不清的各种细枝末节,过了一年还未处理清楚。
不是前夫出差,就是晴不在,好几次两个人都有时间,又遇上百年一遇的暴雨,或是能见度极低的雾霾天,不宜出门。
“今天,我又等了他两小时”,晴抬起手腕,看表,抱怨,“还好遇到你,可以聊聊。”
“他为什么迟到?”我问。
“忙。”晴给我看前夫给她的短信——“对不起,凌晨三点才到北京,起迟了。”
晴摇头:“他总这样,忙,时间紧,可是,我的时间就不是时间吗?我也有很多事要做啊,为什么要迁就他?既然约了人,为什么不提前计划和安排?”
“可是过去,他凌晨三点到家,你会心疼,会等,会嘘寒问暖,连流产都尽量不让他操心。”我提醒晴。
“是啊”,晴咬住面前饮品的吸管,好半天松开,留下细小而深刻的印。
“和一个人情感上划界限,就是从不心疼开始的吧。他不心疼你,意味着他不够爱你,你不心疼他,说明你俩真的已成过去。”
两个人从彼此心疼到互不心疼,走过的这段路,叫“你其实没把我当自己人”。
(摘自《读者·原创版》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