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人社会救助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16-12-17中民

中国民政 2016年21期
关键词:研讨会救助制度

华人社会救助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16年10月29日—30日,华人社会救助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处长罗恩·波韦尔斯等来自海内外的50多所高校和民政部社会救助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及代表9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郑功成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因肩负免除人民生存恐惧与危机的职责,是筑牢底线公正的社会保障基石,基石若不稳,其他制度再发达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危机。他强调,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尽快定型,并明确界定为制度框架、政府责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督体系五定型。他还指出,法制化是制度定型的根本标志,推动《社会救助法》和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是发展我国社会救助的紧迫任务。

刘喜堂司长首先分析了当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兜底脱贫压力大、救助供养服务不足、救助资源分散化、支出型贫困问题。他明确提出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五个主要议题,即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通过“救急难”加强救助资源统筹、社会救助法治化与政策储备。

台湾大学教授古允文、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黄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刘涛分别介绍了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经验。古允文认为,薪资停滞或倒退以及非典型就业直接或间接造成工作贫穷,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市场的转变密不可分,对传统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造成挑战。2008年以后,台湾地区开始面临这些挑战,因此采用了一系列试验性应对方案,包括“消费券”“马上关怀专案”“工作所得补助方案”等措施。黄洪通过研究发现,在香港领取综援的人更容易出现匮乏以及排斥社会的情况,所以,仅仅提供现金津贴不足以缓解贫困,应该提供配套的社会服务。刘涛则介绍了德国的老年防贫体系。2000年以来,德国社会老年贫困持续上升,社会救助制度对于该现象进行了制度回应,尤其是“护理救助”。由于老年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双边互动关系,一方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另一方的发展及演变。他建议,中国要多关注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关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高琴讲述了目前社会救助领域出现的“从福利向就业转变”,各地的探索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惩罚型、保护型、激励型、支持型。目前,美国对贫困人口提供了收入支持、医疗救助、营养食物救助、教育救助等,这些措施都具有激励就业的效果。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可以参考两点:一是按需扶贫,即满足贫困家庭不同的救助需求;二是实施普惠型扶持与资助,尤其针对儿童提供资助,以保证起跑线的平等。

世界银行社会保护专家王德文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然而城乡低保制度普遍面临政策目标定位、低保瞄准效率效果评价、提标减量、低保与扶贫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救助体系、救助项目、经办服务等层面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具体而言,包括完善低保政策和标准,完善机制和加强能力建设,加强资金筹集与统筹管理,加强监测、评估和监督。

本次研讨会还分设了贫困与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政策比较、儿童贫困与救助、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社会救助与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管理与社会救助综合分论坛,华人学者围绕社会救助的多视角、跨学科进行了对话,共同探讨完善社会救助的手段和途径。

(报道/中民)

猜你喜欢

研讨会救助制度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救助小猫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