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2016-12-17周明洁张建新
赵 娜 周明洁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孤独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赵 娜 周明洁 张建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主观幸福感(SWB)的影响及孤独感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量表、孤独感量表及费城老年中心总体SWB量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69例平均年龄73.2岁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人SWB总体上偏低,但是孤独感水平偏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对SWB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老年人的孤独感在心理健康与SWB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减少个体的孤独感可以增加前二者的正性关系。
心理健康;孤独感;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认为,个体的身心健康对主观幸福感(SWB)具有显著的影响〔1,2〕。然而,这些有关身心健康对SWB影响的相关研究仅关注青少年群体,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不充分〔3〕。孤独感体验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老年人SWB的重要指标之一〔4〕。孤独感是指老年人感到与重要他人处于相互脱离或者不和谐的关系,从而感到被疏远和轻视〔5〕。“心理不协调”理论认为,孤独感来源于个体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孤独感是当前我国老年人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上海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有孤独心理症状的占1/3左右,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则高达60%〔6〕。本研究拟从心理学的视角揭示自我报告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孤独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有效回收率为93%。去除60岁以下老年人10例,最终纳入问卷269份。其中男134例,女135例;平均年龄73.2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健康量表(GHQ-12) 采用12个条目的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问卷将被试报告的当前(1~4 w)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平时进行对比,了解其最近几周内总的心理健康状况。代表性题目为:“在过去的几周内,您有由于过分担心而失眠的情况吗?”该量表为四点计分,分别为“比平时多很多”、“比平时多一些”、“与平时一样”、“完全没有”。总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量表Alpha系数为0.86。
1.2.2 孤独感表 采用Russell(1978)年编制并经过中国环境下修订的(CLA)孤独量表〔8〕。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全量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四级频次计分,回答为“一直”,“有时”,“很少”,“从未”,分别计4~1分。其中有9个条目反序计分,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例如:“您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量表Alpha系数为0.84。
1.2.3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 该量表由Kozma和Stones于20世纪80年代将(ABS)、生活满意指数Z和费城老年中心量表综合修改而成的新量表,专用于老年群体。由刘仁刚、龚耀先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量表由24个项目组成,结构上分为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4个分量表〔9〕。项目的计分为,回答“是”计2分,“不一定”计1分,“否”计0分。总得分等于正性因子得分减去负性因子得分,总分18~24分,分数越高代表老年人的SWB水平越高。该量表Alpha系数为0.8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孤独感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与SWB间的调节机制。
2 结 果
2.1 人口统计学差异 男性老年人的幸福感〔中位数(M)=9.63〕要略高于女性(M= 7.53),但这种差异不显著(t=1.72,P>0.05)。不同政治面貌的个体幸福感有显著差异(F=8.51,P<0.01)。其中,民主党派人士幸福感最高(M=13.25)中学教育水平的幸福感(M=7.63)及大学程度的幸福感(M=11.42)居中,其次为中国共产党员(M=12.07),群众的幸福感水平最低(M=7.13)。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在幸福感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学历水平越高,幸福感越高,并且这种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3.26,P<0.01)。研究生水平的老人幸福感最高(M=20.67),小学及以下的个体幸福感最低(M=5.25)。有配偶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最高(M=8.64),丧偶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最低(M=3.21),离异或分居的老年人位于中间水平(M=8.25),三者之间差异显著(F=8.73,P<0.01)。总之,老年人的幸福感总体偏低,男性的幸福感略高于女性,不同政治面貌、教育水平及婚姻状况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2.2 描述性数据分析 老年人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在4点计分的量表上得分为1.65±0.49。该样本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比较高(39.72±9.97),高于平均水平。整个群体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8.57±1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542,P<0.01),即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他们感知到的孤独感水平越低。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566,P<0.01),即个体的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SWB水平也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与个体的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640,P<0.01),也就是说,个体的孤独感越高,其SWB水平越低。心理健康、孤独感和SWB三变量之间皆存在显著相关的关系。
2.3 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在控制了个体的性别、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之后,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B=0.507,P<0.01)和孤独感(B=-0.456,P<0.01)对老年人的SWB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显著的主效应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感知的孤独感越低,个体的SWB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孤独感的交互作用显著(F=30.06,P<0.01)。见表1。
表1 老年人心理健康对SWB的影响: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1)P<0.01
3 讨 论
有研究者认为,交互效应和调节效应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然而他们又是有区别的。在交互效应分析中,两个自变量的地位可以是对称的,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解释为调节变量;也可以是不对称的,只要其中有一个起到了调节作用,交互效应就存在〔10〕。但在调节效应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调节变量是明确的。在本研究中,个体的心理健康为自变量,孤独感为调节变量。显著的交互作用显示,减少老年人感知到的孤独感,可以增加他们心理健康与SWB之间的关系。相反,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则可以降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SWB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老年人的SWB越高。本研究证明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与SWB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及离异、丧偶的老年人SWB较低,因此他们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引起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就性别来看,可能与女性本身的生物易感性有关,其性格、感情较男性敏感脆弱,情绪体验和表达也较为强烈,而情绪情感也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一〔11〕。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来说,一方面有可能与其经济状况有关,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程度的个体对一些客观现象的解释不同,如对死亡的正确认知程度等,或许也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报告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高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健康者的一些优良品质如乐观、自尊、外向有可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个体因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最能唤起人们思考死亡和生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孤独感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对于提高个体SWB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老年人的孤独感是一个受人格、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变量。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配偶、朋友、邻居的关系等都能影响到老年人的孤独感。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孤独问题。空巢老人的这一特殊老年群体,其子女不在身边,缺少精神关爱与慰藉,因此他们比一般老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
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会勾起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个体SWB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是建立在各方面的基础之上,除了老年人自己要努力进行自我调节之外,社会、家庭也应该共同努力,多为老年人着想,这样才能使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1 岳颂华,张 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8.
2 唐 莉,胡 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新生的幸福感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23-4.
3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2):73-8.
4 申继亮,周丽清,佟 雁,等.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67-9.
5 吴 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6.
6 许晓芳,侯振虎.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社会工作,2011;6:46-9.
7 Mari JDJ,Williams P.A comparison of the validity of two psychiatric screening questionnaires(GHQ-12 and SRQ-20)in Brazil,using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PC)analysis〔J〕.Psychol Med,1985;15:651-9.
8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J〕.北京:北京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226.
9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91-4.
10 温忠麟,侯杰泰,Marsh HW.结构方程模型中调节效应的标准化估计〔J〕.心理学报,2008;40(6):729-36.
11 朱海玲,史宝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6:569-71.
〔2014-12-09修回〕
(编辑 安冉冉/曹梦园)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支助(2013M541074)
张建新(1954-),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赵 娜 (1981-),女,博士后,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B881
A
1005-9202(2016)22-571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