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16-12-17赵银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股骨头置换术人工

刘 俊 赵银必 张 兴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常州 21320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刘 俊 赵银必 张 兴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常州 213200)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3例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同时期收治的35例非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对照组),两组均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前、术日、术后第3、7天时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内科疾病合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D-二聚体(DD)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日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7天时观察组DD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日两组FUB和DD水平显著上升,ATⅢ水平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术后第3天两组PT和TT较术前和术日显著延长(P<0.05),此时对照组FIB和DD水平较术日显著降低,且ATⅢ和PLT水平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7天时除观察组FIB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恢复。结论 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且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延长,提示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手术后应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同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补充适量的凝血因子,促进患者康复。

股骨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凝血功能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骨质疏松,在其影响下股骨头更容易发生骨折,同时因老年人新陈代谢慢、抵抗力低等原因,致使发生骨折后更不容易愈合〔1〕。目前,股骨头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为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医学相关诊疗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选择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后往往会并发许多不良反应〔2,3〕,如心律失常、血压降低、心肌酶增高及凝血功能降低等。本文拟进一步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院内收治的33例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年龄≥60岁)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非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年龄<60岁)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为单侧股骨头骨折。观察组男29例,女4例,年龄61~79〔平均(68.3±5.1)〕岁;致伤原因:跌倒26例,车祸5例,坠落伤2例;骨折类型:25例为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坏死。对照组男30例,女5例,年龄27~58〔平均(46.1±3.8)〕岁;致伤原因:车祸27例,坠落伤8例;骨折类型:29例为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行院内常规检查,并于术前1 w开始定期服用抗凝药物,术前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析,符合手术指标者进行手术,若因内科疾病不允许手术者先控制内科疾病,而后择期选择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由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诊疗工作,同时本研究通过院内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有无输血及具体输血量、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是否应用升压药物等情况,术后主要对患者的卧床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记录。分别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手术完成后当天及术后第3、7天于安静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

1.3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主要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行χ2及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合并内科疾病及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内科疾病合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量及卧床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相关指标的检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合并内科疾病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1)P<0.05,表2同

表2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s)

2.2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前DD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日FIB及INR水平显著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7天时观察组DD和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日DD水平显著上升(P<0.05),ATⅢ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PT和TT延长(P<0.05)。术后第3天两组PT和TT较术前和术日显著延长(P<0.05);此时对照组FIB和DD水平较术日显著降低,且ATⅢ和PLT水平显著上升,基本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P<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恢复较慢。术后第7天时除观察组FIB未恢复至正常水平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恢复。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情况表±s)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术前比较:2)P<0.05,与术日比较:3)P<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亦不断精进,所应用的具体材料亦不断改进和提升,目前临床中常用的类型为Moore型,在进行置换手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较好,下床早、痛苦较小〔4〕,但术后往往伴有诸多并发症,其中感染、松动、脱位及假体柄折断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且临床中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困难,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二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5,6〕。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和钙调节激素的分泌会降低或失调,身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均会有所降低,进而导致机体代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紊乱,致使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7〕。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骨折发生后若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往往要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中术式中应用的骨水泥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至为重要,其主要原因是骨水泥组成成分中的单体在机体中吸收后会引起凝血酶的相应释放,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发生聚集现象,进而引起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异常;同时本术式在临床中实行时,往往采取局部大面积剖开的术式,切口往往较大,极容易引起机体尤其是老年人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进而致使全身反应的发生,全身炎症反应又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生,成为老年人术后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8〕。本研究说明对于老年人而言,在术前应积极控制各项内科疾病,使机体调整至符合手术指征,这对于手术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而言,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较明显的影响,术后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使老年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出血倾向,凝血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显著慢于非老年组,提示对围术期老年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后应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同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补充适量的凝血因子,以促进患者康复。

1 陆景华,张锡光,滕兆伟,等.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668-70.

2 杨 靖,邓昭阳,李朝晖,等.超高龄患者填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8):1495-7.

3 裘剑波,罗义骏,张 毅,等.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百岁老年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一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228-9.

4 张 慰,汪玉辉.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5):424-5.

5 张天浩,俞思明,陆 骅,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不使用负压引流的临床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3):323-5.

6 林 媛,许学兵.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6):619-21.

7 陈 刚.丹红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小板及血流变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1):1554-6.

8 梁代萍,凃富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6例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11;35(4):376-7.

〔2015-11-15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刘 俊(1976-),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关节外科方面的研究。

R68

A

1005-9202(2016)22-566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2.078

猜你喜欢

股骨头置换术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反肩置换术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