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
——以浙江树人大学学生为样本
2016-12-17余雅萍
余雅萍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
——以浙江树人大学学生为样本
余雅萍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以浙江树人大学非英语专业2013、2014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结果的视角研究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调整后的CET-4翻译题型的认识和态度,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翻译题型的调整具有反拨作用;在具有反拨作用的前提下,采用k-means方法说明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导致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并且该差异是正向的,即认识程度越深,学习方法越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阐述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对学习结果的正面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翻译题型的调整实现了预期的积极反拨效应。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反拨效应;大学英语学习
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通常是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产生的影响,如Hughes(1989)*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Alderson和Wall(1993)*Alderson J C,Wall 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Vol.14,No.2,pp.115-129.以及Hamp-Lyons(1997)*Hamp-Lyons L,Impact and Validity: Ethical Concerns,Language Testing, 1997, Vol.14,No.3,pp.295-303.。国内对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最近10年发展较快。唐雄英(2005)*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7期,第55-59页。、蒋显菊(2007)*蒋显菊:《国内英语测试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外语界》2007年第2期,第89-95页。、陈晓扣(2007)*陈晓扣:《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40-44页。、陈颖(2009)*陈颖:《〈通过语言测试带动语言教学的改革:反拨效应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9年第1期,第102-104页。、亓鲁霞(2012)*亓鲁霞:《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近期研究与未来展望》,《现代外语》2012年第2期,第202-208页。、张建珍(2012)*张建珍:《国内英语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对国内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的统计分析》,《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年第3期,第27-33页。、辜向东等(2013)*辜向东、杨志强、刘晓华:《CET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拨效应历时研究——重访三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外语测试与教学》2013年第1期,第18-30页。和邹申等(2014)从不同层面对国内外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行了探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也极为重视反
拨效应研究,把改善四、六级的反拨效应列为改革的重点之一。金艳(2006)*金艳:《提高考试效度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研究》,《外语界》2006年第6期,第65-73页。、辜向东等(2013)*辜向东、杨志强、刘晓华:《CET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拨效应历时研究——重访三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外语测试与教学》2013年第1期,第18-30页。探究了CET改革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拨作用;詹颖(2013)*詹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课外英语学习的后效作用》,《外语测试与教学》2013年第1期,第39-46页。、辜向东等(2014)*辜向东、张正川、刘晓华:《改革后的CET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过程的反拨效应实证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第32-39页。主要研究CET改革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反拨作用;金艳(2000)*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外语界》2000年第4期,第56-61页。、石小娟(2010)*石小娟:《新四、六级听力考试的后效作用跟踪研究》,《外语界》2010年第3期,第80-86页。分别研究了CET口语和听力考试对教与学的反拨作用。以上研究关注的多是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及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少关注学习结果,例如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因为考试结果可以说明学生是否因为要准备某个测试而学得更多或学得更好。*甘凌、蒋业梅:《国内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研究述评》,《疯狂英语》2009年第1期,第85页。Bailey*Bailey K M,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Language Testing,1996,Vol.13,No.3,p.264.在Hughes*Hughes A,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Alderson 和Wall*Alderson J C,Wall 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Vol.14,No.2,pp.115-129.的基础上提出了3P概念,即由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es)和成果(Products)三个成分组成的考试后效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在金艳(2006)、辜向东(2013)和詹颖(2013)等语言测试专家的文章中都有所引用,可见研究测试产生的反拨作用,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考试成果。Hamp-Lyons明确指出:“更多的研究应关注学生的观点以及他们对反拨效应、考试和考试结果的看法。”亓鲁霞亦表明了类似观点:“一个考试的反拨效应是正面还是负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考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遗憾的是相关研究极少。”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3年底,专门研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反拨作用的文章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题量小(5个单句汉译英)、分值少(5%)和得分率低,学生多采取不复习的消极备考方式,所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四、六级翻译题型都是被遗忘的角落。2013年8月14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就CET考试题型的调整作了说明,原单句汉译英被变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四级原文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原文长度为180—200个汉字,分值也由原来的5%增加到15%。仅一年时间,知网上就出现了3篇与四、六级翻译题型有关的研究反拨作用的文章,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较以往有所改观。王慧婷(2014)、谭洪进等(2014)研究了四、六级翻译题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反拨效应,杨志强等(2014)对比了CET(新题型)出台前后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认识为主,尚未发现以学生特别是学生学习成果这一视角为切入点的文章。本研究从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成果角度,对CET-4翻译题型调整产生的反拨效应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的阐述、方法与步骤
反拨作用是指翻译题型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产生影响,即教师是否根据题型的调整而改变教学方法,学生是否改变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反拨效应是指在具有反拨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是否有所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学习结果带来的效应。根据Alderson和Wall(1993)15个后效作用理论假设与Bailey(1996)的3P概念,本文通过如下三个步骤进行研究:(1)深入调查学生对调整后的CET-4翻译题型的认识和态度,分析翻译题型的调整是否具有反拨作用。(2)若具有反拨作用,则分析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是否导致其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因为对个体反拨作用的不同,将导致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程度不同。(3)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是否影响学习结果(CET-4成绩中的翻译与写作得分),进而判断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调整有没有实现预期的反拨效应。
(二)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浙江树人大学非英语专业2013、2014级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含文经管专业203份、理工科专业143份),其中男生139人、女生207人,2013级178份、2014级168份,兼顾了专业、年级与性别的变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试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90分~110分不等。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以考试为主。老师的评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60%。
(三)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包括学号、专业、性别及年级四个信息;第二部分为“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学生翻译方面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题型改革意图的了解程度等;第三部分为“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学生翻译方面学习方法和过程产生的影响”,包括学习途径、学习时间的分配等;第四部分为“CET-4翻译题型调整对学生整体英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包括口语、写作等。因第四部分涉及太广,本文主要根据前三部分进行分析。为了使问卷调查不具有诱导性,问卷调查的第二、三部分具有交叉内容,即第二部分包含学习方法和过程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认识和学习态度的问题。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将分别对认识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归类。
(四)实证分析
1.翻译题型的调整是否具有反拨作用。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列出有关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态度的问题(见表1)。其中问题4、5属于问卷第二部分,问题13、15属于问卷第三部分。结果表明,至少70%的学生意识到翻译与听说读写一样重要,并希望课上增加与翻译相关的内容。52%左右的学生希望课上增加考级方面的翻译内容,说明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意识到增加考级方面的翻译内容会提高四级成绩。这说明翻译题型的调整使学生认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具有反拨作用。
表1 有关学生认识和学习态度的问题
2.对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是否导致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其中,问题6、7、8、9属于问卷的第二部分,其余属于问卷第三部分(见表2)。由于个体在问题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因此需要根据先验知识将相似度高的学生合并,在较高的层次上识别对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是否导致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依据先验知识,相同专业的学生通常是同一个大学英语老师所教,并且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多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上,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似度要大于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似度,故合并相同专业的学生,用其在某个问题上的平均选择得分来表示这个专业在该问题上的选择得分。如此,用一个4维选择得分向量代表一个专业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用一个12维的选择得分向量代表一个专业的学习方法及过程。为了识别出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采用k均值方法对4维选择得分向量聚类(由于样本关系,本文对k-means方法中的类个数参数设置为2),得出两类(见表3)。
表2 有关学生学习方法及过程的问题
表3 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与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的关系
从表3可知,在三个维度上,类2得分比类1高(问题13很接近),说明k均值方法找到了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对代表学习方法及过程的12维向量采用k均值方法聚成两类,然后与类1、类2进行比对,得出识别正确率为87.5%,且类2质心每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类1质心每个维度的得分。这表明从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得出的类标签也适用于学习方法及过程,进而证明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方法及过程的差异性。
3.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是否影响学习结果。个体反拨作用不同,必然导致学习方法及过程改变的程度不同。为了验证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影响学习结果,需要证明代表学习方法及过程的12维向量显著地影响了CET-4成绩中的翻译与写作得分。设置因变量为每个专业的平均翻译写作得分,自变量为代表学习方法及过程的12维选择向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的解释性检验如下(见表4)。
表4 回归方程的解释性检验
从调整R2可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成功地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且p值为0.013602,
在95%的检验水平下,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学习方法及过程的改变影响了学习结果(CET-4成绩中的翻译与写作得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去除共线性影响后,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只留下问题6,通过回归系数为正,证明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调整具有积极的反拨效应(见图1)。
图1 散点图
三、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1)CET-4翻译题型的调整对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具有反拨作用;(2)在具有反拨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认识和态度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差异性;(3)学习方法与过程的改变带来学习结果的改变;(4)这种改变被证明是积极的反拨效应。可见,2013年CET-4翻译题型的改革,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反拨效应,引起学生和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教师们在大学英语课堂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无障碍交流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塑造正确的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样本来自浙江树人大学,只能反映和其学生程度相当的一部分高校的现状;二是CET-4分数以翻译和写作两者成绩之和的形式呈现,虽然能大致反映学生的主观题得分情况,但是由于笔者提取该部分分数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对于研究翻译的反拨效应精确度有待商榷。笔者建议CET-4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积分体制作进一步改革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分数呈现方式的变革。目前正值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建设初期,期望本研究的结论也能为之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 金菊爱)
The Washback Effect of CET-4 Translation Reform on the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aking the Students of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U Yaping
(InternationalStudiesSchoolof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58,China)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data from the students (Grade 2013/2014)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the washback effect of CET-4 translation reform on the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results.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he reform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the data analysis turns out that the reform has certain washback effect.k-means is then applied to describe that different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s the reform lead to different learning methods and proces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eper their awareness is, the better their learning method is. In the last step,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positive impact brought by the change of learning method on students’ results. The paper finally concludes that the CET-4 translation reform has positive washback effect on the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as expected.
CET-4; translation; washback effect;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2016-01-24;
2016-06-03
余雅萍,女,浙江绍兴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