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草莓花药培养实现脱毒的研究进展

2016-12-17陈玉波张学明姚环宇郑亚杰

北方果树 2016年6期
关键词:花药分化草莓

陈玉波,张学明,姚环宇,郑亚杰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吉林 公主岭 136100)

1 草莓脱毒植株培育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草莓病毒病是草莓生产的主要病害,一般可造成20%~30%的减产,甚至50%以上。侵染草莓的病毒种类多达60种以上,其中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 virus,SVBV)和草莓皱缩病毒(Strawberry crinkle virus,SCrV)是我国侵染草莓的4种主要病毒,总侵染率为80.2%,其中单病毒的侵染率达41.6%,两种以上病毒的复合侵染率达38.6%[1]。由于病毒病的危害,植株生长衰弱,结果期推迟,产量减少,果品质量明显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用脱毒苗进行草莓生产势在必行。

组培脱毒主要包括茎尖培养脱毒和花药培养脱毒。1952年Morel首先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大丽菊无病毒植株[2],同时建立了茎尖培养脱毒的技术体系。基于此,茎尖脱毒培养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研究和应用[3~5]。 在草莓生产上,1962年Miller首先用茎尖培养方法脱除SMYEV、SCrV、SVBV[6]。茎尖培养脱毒技术的脱毒效果与茎尖大小密切相关。庄子孝一通过实验证明,以茎尖培养脱除草莓病毒,茎尖应为0.3~0.5mm,含一个叶原基较好[7]。高庆玉(1993)通过接种不同大小的茎尖,认为茎尖越小脱毒效果越好,但成活率低[8]。重复切取茎尖也是获取无病毒苗、提高脱毒效果的一种手段。实验证明,重复切取茎尖次数越多,脱毒效果越好,但所需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9]。

1974年大泽胜次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经鉴定证明,再生植株为脱毒植株,脱毒率为100%[10]。此后,草莓花药培养作为脱毒手段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宫崎正则等对草莓花药培养的脱毒率进行了研究,品种‘America’的脱毒率达 50%~81%,品种‘Empire’的脱毒率达到100%[11]。在我国,1988年覃兰英等最早利用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的方法,培育了‘春香’‘宝交早生’‘达娜’等品种的花药脱毒苗[12]。薛光荣用指示植物对 ‘沙尔普斯’‘红岗利德’‘宝交早生’‘春香’‘索非亚’5个品种的花药培养植株进行了病毒鉴定,检测结果表明,不带SMYEV、SVBV、SCrV、SMoV 4种主要病毒,证明为无病毒植株。再生植株在长势、结果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方面均超过对照株,果实总产量和平均果重增长幅度分别为21.2%和44.9%[13]。高庆玉通过花药培养所获得的植株脱毒率为100%,而幼叶和茎尖培养所获得的植株脱毒率仅为20%,因此认为花药培养是获得无病毒植株的最好途径[8]。

2 影响草莓花药培养效果的各种因素

2.1 供试材料的基因型、生理状态和发育时期

不同草莓基因型花药再生能力不同。侯喜林对‘女峰’等4个草莓品种进行的花药培养表明,‘女峰’花药的再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种;‘丰香’花药再生能力最差,没有获得再生植株[14]。

生理状态方面,查中萍等研究认为,‘丰香’草莓第1级花序具有较好的培养效果,其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第2、第3级花序,且培养效果稳定,诱导率高;而第2、第3级花序的花药不仅诱导频率较低,不同年份的培养效果也不一致[15]。赵志惠等在‘宝交早生’草莓上的研究显示,第1、第2级花序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一般在60%左右;第3级花序诱导率较低,均在25%左右[16]。

发育时期的研究表明,单核期花粉是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宜时期,此时花蕾直径为4mm左右,花瓣尚未开裂,花药直径约为1mm且呈淡黄色。此时接种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单核靠边期或接近双核期[17,18]。

2.2 预处理措施

低温处理是提高花药培养再生率的预处理措施之一,4~8℃处理3d被认为是最适宜的低温处理措施,其再生率高于不处理、<3 d的低温处理和5 d的低温处理[15,19,20]。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最佳低温处理时间以 1d为好[21]。

消毒措施方面,牛建新等研究认为,75%酒精浸泡4s+0.1%升汞处理6~10min是灭菌的最佳组合[22]。而乔奇等研究认为,最佳处理措施是用70%酒精浸泡1s,然后用0.1%升汞消毒4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三四次[23]。

2.3 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配比

草莓花药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一般为MS。徐振南等研究认为,B5适合作为愈伤组织诱导的基础培养基,其诱导率明显高于 MS、N6、E1[24]。而张敏在‘法兰地’草莓的花药培养中发现,MS培养基要优于B5、N6、W14培养基[25]。王玉民的研究认为,再生植株培养基以1/2A为好[26]。造成上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草莓基因型存在差异。

草莓花药培养基通常分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晁慧娟等以‘甜查理‘为试材研究显示,诱导最适培养基是MS+BA1.0mg/L+2,4-D2.0mg/L;不定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BA1.0mg/L+NAA0.1mg/L[19]。查中萍以‘丰香’草莓为试材研究显示,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BA0.5mg/L+KT0.1mg/L+NAA2.0mg/L;分化培养基为MS+BA0.5mg/L+ZT2.0mg/L+NAA0.2mg/L[27]。不同草莓基因型具有不同的最适激素配比,因此培养基激素最佳配比仍需进一步的试验摸索和总结。

一些新型的细胞分裂素也被用于草莓花药培养试验。吴伟民等将CPPU用于草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添加CPPU 1 mg/L有利于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形成,但植株的分化率较低,仍需分化培养基诱导[28]。王敬东等将TDZ用于草莓花药培养,结果显示,MS+TDZ1.0mg/L+NAA0.5mg/L适用于草莓愈伤组织的分化,分化率高达75%;但TDZ对草莓愈伤组织的诱导无显著作用[29]。

2.4 糖、培养基添加物及培养基固化剂

草莓花药培养采用的碳源通常为蔗糖,浓度以3.0%为好[27]。其他碳源也有所应用。徐振南的研究显示,乳糖作为碳源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蔗糖、甘油、葡萄糖,培养基最适乳糖浓度为3.0%~5.0%[24]。张敏等研究了果糖、麦芽糖、蔗糖和葡萄糖对‘法兰地’草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结果显示,3.0%麦芽糖是最优碳源[25]。不同碳源及浓度与蔗糖效果的比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无机或有机添加物对草莓花药培养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吴伟民在品种‘硕香’和品系88-16-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中发现,添加5~15mg/LAgNO3均可提高不定芽的分化率,以8mg/LAgNO3较为适宜[30]。王玉民研究发现,三十烷醇2.0mg/L对诱导草莓花药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6]。

草莓固化剂一般采用琼脂,也有学者对新型固化剂结冷胶(Gelrite)进行了应用研究。吴伟民的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结冷胶浓度的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呈下降趋势,以1~2g/L结冷胶处理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形成的愈伤组织松软,生长速度快;在3~8 g/L结冷胶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呈致密颗粒状,改变了愈伤组织的形态,但并未提高其分化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形态愈伤组织的分化条件[31]。

2.5 培养条件

温度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查中萍等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下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比25℃下形成的愈伤组织状态好,有利于芽分化[15]。顾玉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22℃和25℃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61.30%和68.36%,前者的愈伤组织优于后者[20]。

暗培养对于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也有一定作用。牛建新等用遮光方法暗培养1周后发现,同一种培养基暗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较光培养高[21]。这与用茎叶切块诱导愈伤组织具有相同的规律,可能与草莓愈伤组织的形成需要弱光有关。

3 草莓花药培养脱毒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脱毒率高、操作简单是草莓花药培养再生的优点。然而将其应用于生产仍然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遗传稳定性。花药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是客观存在的[27],因此将其用于生产必需严格评价,确保其与取材品种基因型的一致。除田间鉴定外,可以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细胞学观察技术予以鉴定。其次是花药培养再生率较低,目前不同的品种再生率有很大的差异,不少品种难以获得花药再生植株。因此,迫切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技术规程或数据库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有待于今后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培养技术的优化。相信解决了上述问题,草莓花药培养脱毒技术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草莓产业。

[1]马崇坚.草莓病毒病研究现状、脱毒技术及病毒鉴定研究进展[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2):79-82.

[2]Morel G.M.Producing virus-free cymbidiums[J].American Orchid Society Bulletin,1960,29:495-497.

[3]Jones O P,Vine S J.The culture of gooseberry shoot tips for eliminating virus[J].Horticulture Science,1968,43:289-292.

[4]Stace-smith R,Mellor F C.Eradication of potato viruses X and S by thermotherapy and axillary bud culture[J].Phytopathology,1968,58:199-203.

[5]Vine S J.Improved cultue of apical tissues for production of virus-free strawberries[J].Horticulture Science,1968,43:293-297.

[6]Miller P W,Belkengren R O.Elimination of yellow edge,crinkle,and veinbanding virusesand certain othervirus complexes from Strawberries by excision and culturing of apical meristems[J].Plant Disease Report,1963,47:298-300.

[7]庄子孝一.草莓无病毒苗的培养[M].福建农学院译丛,1982(2):16-17.

[8]高庆玉,李光裕,周恩.关于草莓脱毒技术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1993,24(3):231-236.

[9]洪燕平,胡顺权.草莓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1999,14(2):37-44.

[10]大泽胜次.用花药培育脱毒苗的研究 [J].农业与园艺,1974(4):537-540.

[11]宫崎正则,美谷诚一,薮内一雄.关于加工用草莓植株育成的研究二[J].东洋食品研究所,1978(13):41-47.

[12]蕈兰英,邓世秀,李青.草莓无病毒苗的培育[J].中国果树,1987(2):53-54.

[13]薛光荣,杨振英,朱秋英,等.草莓花药培养获得无病毒植株的技术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0,7(1):22-26.

[14]侯喜林.不同品种和激素条件对草莓花药培养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5(2):21-28.

[15]查中萍,柳俊,刘定富.影响草莓花药培养因素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4,28.

[16]赵志惠,黎娟冰,张壮塔,等.草莓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88(6):24-27,18.

[17]肖君泽,黄益鸿,姜放军,等.章姬草莓花药组织培养脱毒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0):49-50.

[18]杭玲,苏国秀,陈丽娟,等.草莓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9(5):227-229.

[19]晁慧娟,刘敏,姬谦龙,等.‘甜查理’草莓花药培养脱毒技术[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2):18-21.

[20]顾玉成,向发云,曾祥国,等.草莓花药培养植株再生率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 035-1 036,1 040.

[21]任建宏,王占明,刘晶,等.草莓‘拉松7号’花药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 250-2 253.

[22]牛建新,蒋迪军,风兼容,等.草莓花药培养再生植株诱导研究[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6(1):21-24.

[23]乔奇,张振臣,靳秀兰,等.消毒方法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兴城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8):29.

[24]徐振南,万蜀渊.影响草莓花药培养效率的若干因素[J].上海农业学报,1995,11(3):27-30.

[25]张敏,孙红绪,王群艺.法兰克草莓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9(4):83-84.

[26]王玉民.利用花药培养培育草莓无病毒苗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4(3):91-93.

[27]查中萍.草莓花药培养作为脱毒途径的可行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28]吴伟民,陈晓强,陈秀兰,等.CPPU对草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1999,28(2):36-37.

[29]王敬东,张丽,马洪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TDZ在草莓花药培养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 588-2 590,2 622.

[30]吴伟民,余佳红,马鸿翔,等.草莓花药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和不定芽发生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4):19-23.

[31]吴伟民,马鸿翔,余佳红.固化剂(Gelrite)浓度对草莓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 [J].中国南方果树,2002,31(2):41-42.

猜你喜欢

花药分化草莓
小麦花药伸出特性的QTL分析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新兴市场货币:内部分化持续
草莓
化学杀雄剂2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花药的内源激素变化特性
化学杀雄剂2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花药的内源激素变化特性
从红麻花药和花瓣中提取高质量总RNA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