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法探讨
2016-12-17王鑫
王 鑫
(包头医学院中医学系,内蒙古包头 01406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法探讨
王鑫
(包头医学院中医学系,内蒙古包头 014060)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专业入门的基础必修课,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学生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有重要的意义。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问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医理论古朴、深奥且抽象,缺少直观的诸如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难于理解,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需要更为浓厚的兴趣爱好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经历中、小学10余年学习及考试,思维偏于理性,模式较为固定,在信息化、科技化环境下成长,对于科技等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且接受能力强,相反,对于传统的、历经千百年临床经验总结的中医理论难以产生兴趣,难以投入精力去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个人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中医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形成中医入门难的认识,其实入门的关键是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找到兴趣,找到兴趣也就找到了兴奋点,从而可以学习钻研并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途径。兴趣的产生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与特定情境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1]。兴趣却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从未接触过中医理论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就承担着培养和激发专业兴趣的任务。系统讲授理论固然重要,但教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激发兴趣同样重要。如何保证在讲授传统理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加入兴趣培养,是中医教学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通过我个人理论教学的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专业自信心和坚定专业理想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大学生只有具备充分而坚定的走中医之路的信念,才有可能学好中医的理论,才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救治更多的病患、实现自我价值,回报社会和祖国。加强专业信心与专业信念的教育工作应该从新生入学就开始,方法如开展专家讲座活动,通过名老中医讲述自身的经历或求学之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坚持不懈、热爱中医、无私奉献、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仁心仁术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进行医德的熏陶,立下志向努力成为医艺德全的医生,怀抱远大的志向会成为促使学生努力奋进的动力。
2早期接触临床实践
目前针对各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培养模式单一、中医药传统优势特色衰减等缺憾,徐安龙[2]教授指出:中医教学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要尽快让学生切实观察到中医的疗效,让他们先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从而建立信心,促使个人自觉自动地去学习并形成中医思维方式。他建议将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饮片辨识等中医课程提前,让学生在第一年就直观接触了解中医药,并将简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处理诸如牙疼、头疼、胃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日常简单病症,有了亲身体验会明显的激发学生探索理论的兴趣。兴趣需要延伸,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满足我们的需要。通过学习中医基本理论,能够解决问题,即满足了我们治疗疾病、缓解病痛的需要,也能够成为激发兴趣的动力,引起不断探索的认知活动。需要程度越强烈,所引发的认识活动也会越积极。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讲授,满足学生对于常见症状的诊治的需要,更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深入加工,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3重视对经典理论的学习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各中医院校4大经典教学课程,既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又涵盖中医辨证论治和对经方的运用,是中医经典著作的代表。但由于其文句深奥难懂、抽象难学,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常不如人意。因此在平时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渗透,为学习经典奠定坚实的基础。以《黄帝内经》为例,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理论内容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因此在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更应引入《黄帝内经》的原文教学,反复进行经典理论的灌输渗透,使经典词句耳熟能详,熟能生巧。此外,广泛开展中医经典理论社团活动,成立经典背诵小组、经典朗读小组等,开辟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论的认识,提升中医素养。
4翻转课堂
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乐于学、能自学、能学会,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提高授课效率。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我系讲授的专业课中,中国医学史课程一直使用了该方式: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询相关文献材料并写成报告,在集体汇报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及点评。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教师与个人或小组进行交流,收效颇佳,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5增加文化底蕴与重视国学教育并重
中医历代古籍经典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古文功底的支撑。没有良好的古文知识储备,学习经典时古文字语难懂、难学、难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重视国学教育不仅对于学习中医古籍、经典有着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传承医家的仁德精神、深化对中医内涵的认识,使中医教育有源有本、枝繁叶茂。学中医但不论国学,则割裂了中医与国学的血脉联系,中医发展便会成为无水之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培养中医人才的同时,强化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在学生入校之初适当开设一些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如《易经》、《道德经》等)以及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基础课(如中国古代科技史、思想史、中医基础导论等),将学生引进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所学知识的领域,对于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少走弯路[3]。
6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离不开祖辈通过对生活、生产活动的观察以及一定的推理、演绎、引申和总结,具有普遍存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应的理论时,可以运用自然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拟,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推理,将深奥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如教师可用阴阳二字的繁体“陽陰”来解释阴阳的含义。繁体陽字左为阜、右上为日,表示太阳从山上升起,古人观察到在太阳照射下的山坡,因向背不同因而出现暖与凉、亮与暗的区别,从而定义面向山坡的一侧为阳;而繁体陽右下方则是模拟太阳光照射山坡的象形。繁体陰字左为阜,同样是山的象形,右下为云,为云遮太阳,见不到阳光,表示色暗淡寒凉一侧为阴。通过阴阳繁体字的讲解,理解阴阳概念易于反掌。由此进行类比推理,某事物若具备了与太阳类似的特征就属阳;某个物质具备与太阳相反的特性就属阴。学生在教师这样讲授的引导下,再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对于知识的理解比背诵教材中的某个概念意义更大。
中医事业要实现伟大复兴,在全世界医学之林中屹立不倒,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人才不仅需要高学识、高水平的教职人员,同样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心的树立,通过中医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医必将人才济济,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Krapp,A,Fink,B.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interests during the critical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preschool.In Renninger A,et al.(eds.),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Hillsdale,NJ:Erlbaum,1992:397-429.
[2]徐安龙.人心向学传承创新办出世界一流的特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4,33(1):1-5.
[3]王树芬.对中医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M].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9:1-2.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