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与高校生命教育*
2016-12-17韩晓东
周 婷, 韩晓东, 邹 兵,2
(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与高校生命教育*
周婷1, 韩晓东1, 邹兵1,2
(1.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大学寝室暴力案件近年来屡有报道,反映出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缺失。通过分析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寝室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加强高校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寝室暴力事件;生命教育;对策
寝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空间,大家同室相处、相互照顾,一起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大学阶段。所以,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体生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的艺术,但由于个性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同宿舍同学朝夕相处也容易发生一些摩擦。有些学生通过相互沟通能够找到适当应对的方法,但也有个别学生采取不合理应对方式,一些小事却由于各种原因使矛盾逐步激化。从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投毒案,一系列宿舍暴力事件反映出对生命的漠视,引发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强烈关注[1]。
面对大学生寝室暴力现象屡屡出现的现实,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应该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咨询确实有一定的效果,甚至有可能立竿见影,但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出现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成熟地善待生命及理解生命的真正内涵,这是高校宿舍事件频发的根源所在。所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思想观念上理解生命的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在行为上外化为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进而思考生存与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1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面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观点和态度。生命教育是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开展的以生命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2],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充分认识生命存在的珍贵性和有限性,从而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达到实现生命价值的目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自身和他人的生命,使学生养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态度。通过高校生命教育,让大学生从认识个体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命的价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增强个体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2)帮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价值感,从而不断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超越,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境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减少或消除不良生活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认识到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的生命体都一样珍贵,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促进其自身和谐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爱护生态环境和富有爱心的一代新人。
2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的发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于经济纠纷、情感困扰等个人恩怨的瞬间爆发,但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寝室暴力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发展进程中综合因素的影响[3]。因此,全方位审视宿舍暴力发生的根源,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宿舍矛盾得以顺利化解。
2.1家庭因素
2.1.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涵盖了人的爱情生活和亲情生活,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世界。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过分宠爱或过分放纵,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暴躁、唯我独尊甚至放肆、胆大妄为的性格。有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粗暴的滥用家长权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也会同样用蛮横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2.1.2家庭结构的影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今社会的离婚率较高,单亲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由于孩子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对他人的关怀既渴望又抵触,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信任感,与同辈的交流沟通也相对较少。很多孩子孤僻、怯懦,当与人发生矛盾时,易冷酷地使用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2.1.3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的影响家庭收入不稳定,容易导致心理的不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人们最低层次的需要,这种低层次的需要尚未获得满足,则容易引起学生心中不平衡,使学生难以产生关爱、自尊、尊重的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就更无从谈起。
2.2学校因素
2.2.1学生所在年级、所学专业的影响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面对新的环境和他们还不确定的寝室人际关系时,他们对寝室不良行为会采取回避,忍耐,退让的态度。随着和室友接触时间的增多,寝室成员的摩擦也会增多,对室友的不良行为会变得难以忍受,因此高年级学生的不良寝室人际关系会比低年级的学生多。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医学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系统地接受了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教育,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则是讴歌生命、展现生命之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更懂得生命的权力性和神圣;文科专业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相对较多,对生命的看法较为感性,对待生命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理工科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中立或矛盾,他们多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价值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2.2.2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分数”为衡量标准,使学校对专业学科和技能更加重视,对道德教育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学生多追逐更实际、更现实的事物,如奖励、分数、名次等,而忽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更缺乏思考。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片面的灌输式教学,强调书本化、政治化,教育方法简单化,缺乏多样化,情景交融,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由未完全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阅历少,认知能力有限,如对于生命的产生和消亡存在认识偏差,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较浅、视野较窄,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思考;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判断,自卑、自负甚至盲目自大,很难全面看待问题。因此,当在宿舍遇到问题、矛盾和困惑时,大学生更容易选择暴力、极端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
3在生命教育视野下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建议
3.1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为了使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之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的内容要涵盖生存教育、生命知识教育、生活教育、挫折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等[4]。要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确保大学生生命知识体系的完整,从而感悟生命的珍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2生命观教育与宿舍人际关系教育有机结合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中。在宿舍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中应突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促进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与和谐,提升生命质量。将生命教育引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使大学生了解自然生命,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例如组织学生到烈士林园祭扫、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到福利院和医院等开展义务劳动,使大学生明白生命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完善获取生命的意义,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3.3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必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严格选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让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表率和模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与学生接触多,更了解目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一些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其思想动态,留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变化,尤其当了解到这些学生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要积极跟进,及时倾听和开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的自身价值。
3.4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面对沉重的课业压力、复杂人际关系、迷茫的就业问题等,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恐慌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排解,会使他们产生认知偏差、敌对仇视等不良情绪,这也是寝室暴力事件发生的常见原因。成立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强化大学生健康心理调适能力,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挫折教育、逆境教育,适时、适量、适度地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在挫折和逆境面前要有敢于面对的勇气,正视挫折、转变逆境,最终内化成自身的坚韧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3.5重视家庭教育(1)强调孝道:只有真挚的爱父母,懂得尽孝的人才会尊重生命的存在,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不会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孝道的大学生知道自己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责任,更承担着回报家庭、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更不会因为琐事出现暴力行为。(2)营造尊重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经常争吵、家庭暴力、离异或一方病故等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父母在生活上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气氛和睦的家庭,能时刻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这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积极的影响,对孩子的生命观教育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受自身、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高校生命教育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的生命观。如果高校不及时疏导大学生面临的身心挫败,他们就可能出现种种危及生命的极端反应。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生命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郑畅.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暴力行为来源与治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149-154.
[2]董炯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实践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3-65.
[3]金泽刚.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3):19-23.
[4]薛红,刘利平,于海霞.生命教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62-6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SZ3036);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工作室”(2014FDYMSGZS012)蚌埠医学院人文社科课题(BYKY1391SK)
(收稿日期: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