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与保护探究*
2016-12-17李海莉徐朋辉
李海莉, 徐朋辉
(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与保护探究*
李海莉, 徐朋辉
(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摘要]隐私权被侵犯严重挫伤了困难生的自尊心,甚至造成一些困难生为保护个人隐私而放弃了申请资助,甘于忍受贫穷等不良影响。从国家、高校、教师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4个层面,采取措施保护困难生的隐私权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隐私权;资助;保护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为困难生)资助政策,将困难生(简称为困难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措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通过设立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渠道并举的方式,在帮助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2012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学生68.31万人、34.15亿元;国家助学金惠及学生486.13万人、135.87亿元;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达263.45万人、149.03亿元;320万在校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贷款贴息,国家支付贴息达19.59亿元[1]。然而高校为了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分配国家助学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困难生的隐私问题。因此,探析高校困难生的隐私权受侵犯现象,寻求保护困难生隐私权的恰当途径,确保困难生在得到国家资助的同时他们的个人隐私也能得到相应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1高校困难生的隐私权内涵与特点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以及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2]。具体到困难生,由于申请国家资助需要提供相关材料,其中涉及到他们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从事的职业以及收入、家中兄弟姐妹情况、家人的身体状况等)、该生的贫困程度以及学生在校的生活消费状况等。困难生的个人隐私本是极为私密的事情,因为它不涉及到群体、公共利益,同时出于自尊心,困难生也不想让别人知道。
困难生的隐私权,不同于其他隐私权,其特点表现在权利主体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困难生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要申请资助必须提供详细的个人家庭状况信息,他们也认为将个人信息公之于众不妥,但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保护困难生的隐私权是一个两难问题,为了能够使得国家资助公平合理使用,高校资助方必须要对每位困难生的经济状况做到尽可能的了解,因此不得不要求困难生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相关资料,如果困难生拒接配合学校提供困难认定材料,则会因缺乏有力的支撑材料而失去获得资助的机会。在保护个人隐私和获得资助两者之间,困难生难以取舍。但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使自己学业得以顺利完成,他们不得不被迫将最深处的秘密公之于众。
2困难生隐私权受侵犯的现象分析
2.1申请困难资格认定要被认定为困难生,学生需要递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相关的辅助证明材料,在调查表中详细说明家庭成员情况,如父母、兄弟、姊妹的年龄、职业、收入、身体状况等,如果家中有人读书或者身患疾病,有的学校还需要学生提供相关的学籍证明或者病历证明复印件等。在学生递交相应的申请材料时,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如不注意保存好申请材料,也为其他人传阅这些材料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损害了学生的隐私权。
2.2困难资格认定过程家庭经济困难资格的认定需要履行严格的认定程序。在学生递交申请材料之后,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会指导每个班级成立一个由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组成的困难认定小组,教师通过召开困难认定会,或让困难生当众说明自己的困难情况,对申请困难认定学生的材料进行逐一审核和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困难生的个人隐私再一次被公之于众。
2.3认定结果的公示以及学校开展的走访调查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被认定为困难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需要公示,接受学生们的监督以及意见反馈。在公示的信息表中包括困难生的学号、身份证号以及家庭情况等信息,困难生的隐私以符合程序、规定、要求的情况下接受大家的审阅。高校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还会安排教师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或者当地民政部门,不可避免地再次接触到困难生家庭状况真实的一面。
2.4困难生在校的日常生活有的高校甚至将困难生的日常生活消费也设置了规定,如不得拥有高档衣服、电脑及其他高档电子产品等,如果超出规定则被取消申请困难认定的资格。困难生如果不小心触犯了其中的一条,很有可能被学生告发,从而失去了助学金。由于被认定为困难生,他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行动也变得拘束,似乎处处被人监督。
3困难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不良后果
3.1心理出现问题或被迫放弃申请资助的机会由于被认定为困难生,觉得低人一等,害怕因为自身的家庭环境而被同学、老师另眼看待,而隐私的暴露使他们变得自卑而又敏感,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变得自我封闭、沉默寡言。德谟克利特曾说: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是所有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一些困难生因为不想让同学另眼看待自己,便甘愿放弃了国家助学金,通过课余生活打工赚取生活费、学费,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大家深思。
3.2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获取资助个人隐私的过分暴露,使得一些自尊心强的困难生放弃了申请资助,但由于国家的资助力度大,覆盖范围广,每年在进行困难认定时,会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通过了困难资格认定,从而获得助学金,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助学金被他们用来购买昂贵的衣服、电子产品,在学生们中攀比、炫耀。这种现象导致国家助学金没有帮助到真正困难的学生,造成了宝贵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学生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3.3困难生的行为自由受到限制由于个人的家庭状况公之于众,且被贴上了困难生的标签,困难生在学校的生活,尤其在个人的生活消费和日常行为上受到限制,平时的行为仿佛受到监督,有的高校明文规定限制困难生的消费行为。
4对于困难生隐私权受侵害现象的建议
4.1国家、高校层面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研究起步较迟,没有明确提出隐私权的概念,我国现行民法还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加以规定,而是将对隐私权的保护纳入名誉权进行保护。我国应尽快在立法上明文规定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由间接保护转为直接保护[3]。国家也应在教育法中增加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条款,从而让高校困难生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高校在保护学生隐私权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从事资助的教师以及评定小组的学生成员在资助工作中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如有违反则按照规定严肃处理。高校应取消限制困难生消费行为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过去曾被人们看作是奢侈品的手机、电脑,已成为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必需品,因此高校也应跟上时代脚步及时取消那些不合时宜的规定。
4.2高校教师需提高个人素养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应提高个人的素养,尊重困难生的隐私和人格,在日常的言语行为中时刻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应完善困难认定工作,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注意保护好困难生的个人信息。对于递交的困难认定材料由专人专管,密封保存,非工作需要不得传阅;在召开困难认定会时,班级认定小组的学生应签订保密协议,保证对看到的学生隐私材料密不外传;在公示认定结果时,对于学生的姓名用学号或者其他代码替代,同时对于家庭成员的职业、身体状况的描述采用中性词汇。教师个人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中的法律意识,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合法范围内进行。
4.3关注困难生的心理问题对于一些因申请助学金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的困难生,教师应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视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学校应将关注关爱困难生的心理状况定为常规性常态性工作。定期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回访提供帮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设立心理咨询室等,让困难生在参加活动中释放自己的个性,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在与人交往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4.4困难生应自立自强经济上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贫困。党的十八大提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色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当前的困难当做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给予的挑战,磨练自己的心志,在挫折和逆境中让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树立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理想;大学是学习知识和自我提升的殿堂,困难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使自己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利用大学提供的平台全方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支持,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大学生活过的充实而有意义;困难生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清楚申请资助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权利,但是让渡是有限的。对于非法或者恶意侵犯自己的隐私权行为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13-11-13(8).
[2]梁慧星,廖新忠.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J].人民司法,2003(4):42-43.
[3]罗丽华.论高校学生隐私权及其保护[J].法制研究,2002(3):50-51.
A research into the invas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of the students with finanicial difficulties in colleges
LI Haili, XU Penghui
(WannanMedicalCollege,Wuhu241002,China)
ABSTRACTThe invasion of privac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ill seriously hurt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even bring about so harmful influences that some students really in need have to give up the policy opportunity of aiding, willing to endure the poverty merely out of the protection for their privacy. It is very urgent for the state,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hardships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privacy of these students.
KEY WORDS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Right of Privacy;Aiding;Protection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02052056);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类项目(WKS201414)
(收稿日期: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