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时代形象讲好广州故事
2016-12-17林婕妤
林婕妤
2016年5月31日上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雕塑院、广东美术馆承办的“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60周年作品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出席开幕式的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第政,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春盛、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润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周国城、《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省雕塑院、香港雕塑学会等有关院校和艺术机构的雕塑家和嘉宾代表,还有广州雕塑院历任院领导唐大禧、蔡文星、俞畅、许鸿飞、林彬、凌镇威、李穗华,钟志源、何云朝,陆增康及全体在职、退休人员和有关单位的代表。
展览在广东美术馆整个一楼展厅展出,除了雕塑作品150多件外,更将广州雕塑院成立60年以来的珍贵照片向市民展示,展期从5月31日至6月26日。
广州雕塑院的前身是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组,成立于1956年,是广东省最早的雕塑艺术专业机构,也是上世纪50年代国内成立的三家雕塑创作专业机构之一。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雕塑专业机构之一,60年来该院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城雕和架上雕塑作品。作为60年来的成果回顾,本次展览也囊括了广州雕塑院历年创作的城市雕塑和架上雕塑精品。以题材类型为索引,展览划分为三大版块:铸造时代、城市印记、回归个体。展览按此线索,以雕塑、照片、年表等方式相互穿梭,向观众全方位展示广州雕塑院60年的创作历程。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罗一平提到:“广州雕塑院与60年来的社会发展同步,在每个时期都以不同的文化态势呈现自己独特的面貌。广州雕塑院雕塑家的生活与创作,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艺术创作道路,折射了新中国美术曲折发展的历程,他们创作的众多优秀雕塑作品,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雕塑史诗,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景观与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
60年以来,广州雕塑院为广州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城市雕塑,如越秀山公园的《五羊石像》、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长堤的工人像《创业者》、烈士陵园的《广州起义纪念碑》,这些城雕作品分散在广州城区的各个重要建筑前,如今都已成为广州地标性的雕塑景观。一座座不朽的城雕,承载着城市变迁的脚印,也记载着广州市民成长的集体记忆。这些城雕,已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而通过本次展览,也可让市民一家老少来一趟伴随城市成长的似水年华追忆之旅。
著名城雕作品中,最受广府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创作于1960年的《五羊石像》。在我国,一个城市以雕塑的形象而为城标,《五羊石像》可谓是无出其右。这座围绕羊城“五羊传说”而创作的雕塑,如今已成为广州的城市徽章,更化身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标志。广州市民家家户户都知道这件代表广州的作品,却未必知道它由广州雕塑院的雕塑家所创作,更未必知道它的创作过程。创作于1960年的《五羊石像》,是广州市市长朱光的领导下诞生的。雕塑的成功建成,除了艺术工作者的辛勤与智慧,还有朱光同志的功劳。有着深厚学养及对艺术有独到见解的朱光市长,自从有了五羊雕塑的构想之后,就经常一人掌着一把葵扇就来到雕塑院和艺术家交流,为这件作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从这次展览对外展出的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出,《五羊石像》最初的创作稿中,五羊的形象都是分散的,与现在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余下四头山羊环列四周的造型相差甚远。据参加当时创作的广州雕塑院退休雕塑家口述,如今领头羊造型的《五羊石像》正是当时朱光市长随手在泥上堆出的一个圆锥形所定下的创作方向。这些雕塑背后被尘封的故事,通过此次展览为人所知。而尚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趣闻有待挖掘,则需得“老广州们”与大众一起追忆,述说。
而在广州以外,还有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像》,广西柳州的《刘三姐》,海南三亚的《鹿回头》等。广州雕塑院历年在全国各地也创作了不少代表性的城雕作品,此次也将以小稿和旧照片的形式对外展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雕塑的题材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地方民俗风情。城市雕塑的平民化,意味着雕塑题材正在回归生活。罗一平指出:“可以说,广州雕塑院的雕塑家们,在以大型城雕表达自我对时代与社会的思考、感受的同时,也以他们的小型架上雕塑创作,表达自我对文化的深度认知,对雕塑语言的熟练把握,由技入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思辨和创造性的想象。将雕塑艺术带入当下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共同参与新世纪人们的精神生成。”
近年来,“南派雕塑”在生活化题材方面的探索,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从201 3年起,许鸿飞极具草根气息的“肥女”系列雕塑,先后在北京、悉尼、墨尔本、巴黎等世界各大城市展出,征服了大批中外“粉丝”,在国际上迅速卷起一股“肥旋风”。
许鸿飞曾向本报记者表示,他的作品“无非就是想让人笑”。他一直认为,幽默感最能反映生活。尽管通过静止,立体的雕塑语言传达幽默感并非易事,但通过雕塑这种世界性艺术语言的运用,更有助于让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在世界上更加广为人知。
经过雕塑家的诠释与观众的互动。许鸿飞塑造的“肥女”形象触动了许多观众内心,也重塑着人们对待美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罗一平认为,“肥女”的形象除了展现生命的丰硕外,还有生命的灵性与动感,使“观看者能以一种更原始和更纯净的眼光审视自己和生命”。
许鸿飞为“肥女”赋予的独特内涵,也从侧面说明了“南派雕塑”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的个性。“广州雕塑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既能从中看到每位雕塑家的个性;而当他们走到一起时,又形成鲜明的集体意识。”邹文认为,这一特点也保证了“南派雕塑”精品力作的高产出。
在广州雕塑院近年的创作中,架上雕塑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少作品在全国各大美展中屡获殊荣。许鸿飞认为,随着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融合,雕塑走进家庭是大势所趋,这将为架上雕塑开拓新的前景。
此次展览中也将这一批艺术精品诸如蔡修齐的《矿工的儿子》,唐大禧的《猛士》、钟志源的《清风》、俞畅的《挑战》、许鸿飞的《吻》等集中呈献。展览可谓集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故事性熔炉一体。
在展览开幕当天的研讨会上,就有业内人士直言:现场所见展品的材质整体上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要适应时代的需求,雕塑艺术也有必要在架上雕塑与公共雕塑之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对此,许鸿飞谈到雕塑与装置艺术之间的界限未来将变得模糊:“因为雕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当代性,我们也正对雕塑与声光电技术的融合进行多种尝试。”
而在邹文看来,作为艺术门类之一,雕塑也应该持开放的态度进行前沿探索。“无论如何,雕塑家应当在坚持个性的同时,积极地去寻找自身与城市、公众和社会之间的关联,才能为自己找到向前拓展的空间。”
展览所见,从一幅幅泛着斑驳历史感的黑白照片中用一铜一石铸造新中国的城市文化雏形,到新时期百花齐放塑造百姓生活风采,展览以广州雕塑院60年的风雨历程为线索,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整座城市变迁的轨迹,以及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正如展览标题所总结的——铸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