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课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2016-12-16辛治国荣超

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实践

辛治国+荣超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运动。最后因种种现实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将素质教育改革试点的任务交给了体育课堂,以期获得突破。文章通过在武术课堂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历经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相关素质教育开展经验,并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现实,得出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符合学校实施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武术 素质教育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61—05

1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被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

素质教育的素质也可以依照其表达方式分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又分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外在素质可以大致描述为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中主要侧重于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创造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教育培养、世界观教育培养、人生观教育培养、终生学习教育培养和审美观念与能力培养等。素质教育有全体性、普遍性、发展性、全面性等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先后提出了加强双基教育、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书育人、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的口号,大多是在学校教学层面上解决问题,回归到素质教育问题上来,才真正接触到我国教育问题的要害。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全国上下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谓信心满满,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很多以学校、学科、课程等为单位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然而好景不长,起初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施运动却悄无声息地从人们视线里“消失”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对素质教育参与双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评价体系依然是旧的应试教育(成绩和升学率等)体系,课程评价陷入混乱。

2 武术与素质教育

2.1 武术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课程选择

武术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课程选择,因为武术在诸多课程和项目中有着其它课程或项目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民族传统文化在身体方面的优秀代表形式。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条件的影响,自然将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形态、人文风俗、科技和审美等融入其中,形成了涵盖传统哲学、传统医学、兵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传统学科的一个文化载体。例如,内家拳的拳理大都根植于《易经》《道德经》以及五行八卦说等著作或学说,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基。从修为目的上可以将武术的锻炼内容分为武德和武艺,不仅能提高个人修为和道德素养,也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生存能力;武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等多种演练方式;现在武术从功能上可以分为搏击武术、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表演武术等;从有无练习器械可以分为拳术练习和器械练习,器械又分为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和暗器,拳术又可分为武术套路和散打等;武术对季节、练习场地、器械等要求不高,拳谚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有刚猛有力、窜蹦跳跃的拳术适合年轻人练,也有动作缓慢、轻柔的拳术适合中老年人练习;武术的表现既能和书法、音乐相结合,也能和节奏劲爆的街舞结合共同表演……

武术形式各异、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不同方面,能从思想道德到人的肢体,从内到外对习练者进行一场洗礼,能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人进行教育活动,是现代素质教育内容的不二之选。

2.2 武术为素质教育提供的先天条件

2.2.1形态能力教育

(1)身体素质的培养:自古以来武术就是我中华民族强身健体、锻炼体魄的首选项目。它不仅能增强人的力量、耐力、灵敏、爆发力、协调性、柔韧性等素质,还能锻炼筋骨,增强内部器官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它对人的锻炼是全面的,是影响深远的。(2)创造力培养:通过一个阶段的武术学习,在掌握一些基本动作或一些拳法的基础上,习练者可以根据动作的路线、结构及生理、解剖学特征对某些动作进行创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来形成自己的打法或“绝招”。

2.2.2行为表现教育

(1)行为控制力培养:在武术习练中,特别是技击类项目(如,散打、短兵、摔跤、防身术等)练习或交流中,讲究“点到为止”,很注重锻炼人对动作的控制能力,使人能“收放自如” 。武术锻炼人的行为控制力还表现在在某种场景下对自我脾气的控制。现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产生。习武之人具备一定的攻击性,稍有不慎很容易使矛盾激化,所以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也一直是历代习武者必不可少的锻炼内容。(2)社会公德教育:拳谚云“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教育将习武者的道德教育看作是第一位的培养内容。大到“国家大义”,小到个人修为,“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扶弱济贫”是自古以来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武术教育界又升华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最初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习武方式,逐步又增加了社会融入性的内容。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个体的外与内”的新的天人合一观点,将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公德教育(人融入社会、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让、谦卑、互敬、公义等都是武术教育中社会公德教育的体现。

2.2.3思想意识教育

(1)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是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的教育在英文翻译为“Physical Education”,而“Physical”在英文中就是“物质”的意思。这也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说明了一个观点,就是体育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这也是众多的体育人不辞辛苦进行训练的理论基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等这些拳谚和名词都是武术教育物质性的最有利的支持。武术教育还会让人客观地去认识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近年来,“太极闫大师”的功夫可谓风靡全国,也只有经历过武术教育的人才会看破骗局阐述事实,还原真相。通过武术教育,也会让学习者对文学作品中的武术、生活中的武术以及擂台上的武术有更客观的理解和认识。武术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世界观教育过程。(2)人生观教育:武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观教育的过程。因为武术教育过程是一个武德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克服障碍的过程,需要练习者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突破自我。武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走火入魔”。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也是树立目标、增强信心、调整心态、勇于奋斗的过程,会给练习者指明方向,化解积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生活自信心。打靶、打沙袋是武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近年来在心理治疗方面常用的一个方法。事实证明,武术教育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境,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有好处的。(3)劳动观念教育: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两千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鄙视身体劳动的恶习。武术教育本质上讲是人身体教育的一种,它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纠正思想陋习的过程。武术教育由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可以教授人们正确看待身体的发展和锻炼,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的以苦为乐的思想,使人们正视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4)终生学习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健康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宝贵的财富。“活到老学到老”“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不怕千招熟就怕一招精”以及“一日不练,手脚生慢;两日不练,功夫减半;三日不练,成了门外汉”等这些拳谚不仅说明了武术教育讲究持久性,还突出了武术教育讲究精益求精的深入性。有明确目标,有坚忍不拔、不怕苦累的意志,也有恒其一生的决心和毅力,这正是武术教育终身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3 武术课素质教育实践

3.1 武术素质教育实践规划

出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考虑,武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做了如下规划,以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锻炼。

3.1.1课程规划

(1)教育目的:用武术教育作为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武术课程素质教育模式。(2)教学内容:用武术理论、武德思想来做理论指导,用套路、散打、技击、表演、健身气功等各种武术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大致定位技术学习、特定场景学习、武德及武术理论学习、健身与健康理论学习、武术手工课、讨论分析课和民族传统文化课等。以武德和手工课更具有代表性。武德教育可以通过武林故事或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来引入,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明善恶、顾大局、识大体、做好人、行善事,可以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武术手工课上可以用身边闲置的物品制作一些武术相关器械,比如用PVC管制作弓,用竹子制作箭。既丰富了课堂又能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一举兼得。(3)确定教学主体: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活跃的气氛,但不放任其过渡的自由。(4)教学原则: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5)教学方法:根据课堂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6)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由于课堂的临变性和学生意识的转移,课堂内容存在一定的变化。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学内容要留出一定空间,教学方法尽量灵活,提前制定预案。(7)教学组织与管理:强调纪律,让学生明确这种自主性的范围,杜绝放任现象;灵活、科学地处理“导学、讨论、点播、练习”四个环节。(8)课程评价:评价原则是灵活、多变、客观又不死板,多角度地尽量全面地去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3.1.2班级规划

采用小班教学,控制人数以便于在能增加和学生的接触时间,进而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便于因材施教。

3.2 武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

通过课程开展的时间顺序,我们把整个武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和评价过程。

3.2.1课前实践

(1)班级规模控制:为了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增进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在武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将班级控制在了15人左右。如果班级人数太多了,充其量和学生之间是认识或者很熟悉罢了,了解深度受限;如果班级人太少了不适合学校现行规章制度,不符合学校校情;将班级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既能很快认识、了解、熟悉学生,也能有精力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发挥个性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2)交流途径:除了班级上课有限的时间以外,还设立了微信群,对个人生活、思想、学习、感情等各方面问题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有很多时候虽然都在讨论与武术课无关的事,但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来深入了解学生,并引导学生的思想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为他们解除一些思想困扰,为他们坚定学习、生活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促进作用。(3)学生选课控制:为了更快、更好地进入课程状态,我们在选课过程中对选课的学生进行分类。选择那些真心热爱武术或有一定武术功底的学生编成了一个班级,将积极性不是很高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班级。这样便于课程的控制,不至于上课过程中思维分散太多,减轻了上课压力。(4)课堂形式:在课堂形式上,采取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保留了传统课堂礼仪、道德的内容,但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形式更自由、气氛更活跃。这种课堂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英语外教的户外课堂形式。上课时间上,只有每周几次课,上课时间不固定。这样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创造一定场景,进行灵活教学。(5)课前教师的准备:这种教学形式更加自由、活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看似有点“散”。课程的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在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教师的知识量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都直接影响到了课程的成功与否。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先进行“充电”,对于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对课堂所能涉及的武术、教育、生理、心理、解剖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有大致的掌握;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要有预案。在整个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备课阶段是最苦、最累的,是课程的中心环节,毕竟“手里有粮”才能做到“心里不慌”。

3.2.2课上实践

(1)充分备课,采用课堂内容与课堂外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好总体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固定性和课堂学习的灵活性。(2)科学制定课堂教学过程,保证学生上课过程的运动量处于科学范围内。(3)深入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去,从多种途径的了解学生、接触学生,力求准确把握学生的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过程。(4)准备更多、更充分的教学器械和器材,以便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灵活教学。(5)将思想(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心理(心理疏导、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融入性、)、身体(生理、医学、解剖)、社会等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借助身边的实际案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传授。

3.2.3课后和评价实践

(1)增加课外活动参与量,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机会。(2)课程开始之初,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期末来检验学生的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参考方面。(3)每个阶段课程结束(每节课、每周或者每学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对学生进行评价,作为最后成绩的重要参考方面。(4)平时分、表现分、运动能力分、思想道德分、素质提高分等等都可参与到最后学生成绩的评定,没有必要硬性固定哪方面占多少分,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和进步,但思想道德方面有一票否决权。(5)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培训,尽量使教师在期末评定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公开。有必要的话,期末评定可以采用多个评委一起打分取平均分的形式。

3.3 武术素质教育实践结果

3.3.1成功方面

(1)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知识传授量大;(2)集体凝聚力更强。彼此关系更亲密、团结、长久、友爱、互助;(3)学生成长迅速。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锻炼面更广,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思维更活跃,知识掌握更稳固。学生的正能量导向性(思想性)、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自我辅导能力、体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意识和社会耐受力也得到大幅提高;(4)教师个人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方法应用更加灵活,业务能力和知识面有很大提高。(5)课堂影响力持久。通过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以及和学生的接触,发现真正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和教育是在课程结束之后。(6)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课余时间主动参与性增加,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3.3.2不足的方面

(1)教师的知识量常常跟不上学生的思维,常常陷入被动。(2)班级成立之初课程开始的时候,在让学生尽快了解并执行“游戏规则”时走了弯路。没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灵活处理一些突发事情。(3)有时对于刚刚进入课程角色的学生,做出违反“游戏规则”事情的处理方式过于严格,不够灵活。(4)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场景、器械等方面准备不足,有时候满足不了教学需要。(5)虽然课堂在努力地打造一种教学方式,可走出课堂后其它学科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受干扰程度大。(6)虽然增加了上课次数或者出操时间,中间还有通讯工具,但参与实践的班级数量设置略多,相对投入时间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对立的

我们摒弃“应试教育”决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其真正的综合教育质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升学率一般并不比同类可比性学校低。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的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

4.1.2现行教育体制和素质教育是有矛盾的

现行教育体制最终追求的是成绩和程式化。

综合评价一个班的优良很难,就像本课题的实践一样,劳神、费力,对教师的责任心和个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课程评价过程中变量太多、受影响太大,要想做出一个令绝大多数人都满意的结论只有落结在评价结果的量化上。如果把握不好操作过程的量化阶段,很容易回到“应试”课堂的原点。对成绩的追求将会成为核心。那样,素质教育就会宣告失败。

在国内现行教育体质中,课堂教学是严肃的甚至有时候是刻板的。教学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来进行,老师必须有老师“样”,课堂必须有课堂“样”,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课堂的灵活性。给人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八股”时代。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监督部门。往往在检查到一些老师不按教学进度进行的时候就会提出异议,往往是否定的结论。从这点来看,许多英语外教的课都是不合格的,许多外教都是不称职的。在我们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知道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施中赋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是很有必要的。

4.1.3现行教学改革方向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每个时代根据教育目的和时代特点的不同,都会进行一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教育改革一般都是“调整性”的,这并没有错。错的是在一次次的调整中会导致整个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发展、时代需要产生方向偏离。以汽车工业为例,从蒸汽汽车到燃油汽车再到现在的电动汽车,每一次变革表面上就是动力中枢的改革,辅之以一些时代性的功能上的小的“变动”,只看到这种改革的进步,却无人考察是否最具科学性。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搞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核心在于电能的储备和转换装置,对于整车的设计是否合理却很少人能在意。特斯拉的问世让人们明白了很多道理。特斯拉的整车设计是一套新的从无到有的几近全面的设计理念和改革创新,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怎么搭更合适,发动机的位置在哪更科学,怎么设计更人性化是设计者们思考的问题。而环顾其它一些电动汽车品牌,无非就是将汽油机或柴油机换成了电动机,将邮箱换成了电瓶而已,除此之外的其它设计或想法就不是很多了。这种调整式的更换与其说是“改革”还不如说是调整更符合。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体现就更客观了。

4.1.4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

纵观我国自建国至今所推行体育制度和改革,由最初“劳卫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到“培养社会人的体育教育”,每一步都伴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都有时代的印记,也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也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体育教学形式上来看,从普修到选修,再到后来的俱乐部形式,无非都是继承了建国初期所引进的苏联体育模式,都是以运动项目来划分体育课堂内容,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流水线作业,便于项目的开展和普及,也便于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但时代发展至今,已出现偏离时代方向的端倪。现代社会我国对体育的总体目标是健康教育,无论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是时代所需要体育教育来完成的。体育教育核心是身体的教育,对于社会融入性和培养社会的人的总体要求,无论从课程设计和项目选择上都是存在出入的。

现今社会,人们需要的是健康教育,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包含的内容要更广泛、更科学、更全面。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等同。健康教育包含更广,不仅包含有体育锻炼的内容,也包含了饮食、生活规律、人体科学、人与社会等诸多内容。体育教育虽然有以上部分的教育内容,却无法满足当今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我们认为,将体育教育变革为健康教育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打破以往单纯以运动形式来划分的单一模式,采取以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课堂上有选择地选取不同的运动内容或教育方式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很有必要。

4.2 改革建议

(1)集全校能力,集合专业人员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形成力和课程实践指导能力进行研究,使之形成理论体系,以指导今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素质教育不是某个教育阶段,而是前后联系的一个教育过程。学校应扩大素质教育范围,使素质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教育实体。(3)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4)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研究,探索全校性的、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教育制度和体系。(5)整合教育资源,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统筹。(6)加大教育投入。(7)增加教师教育积极性和自主性。(8)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大力.武术与宗法传统[J].体育文化导刊,1990(6):33-35.

[2]辛治国. 武术的传播“容量”对其国际化传播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5):607-608.

[3]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 2011(02):87-89.

[4]辛治国.武术商业化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8):149-151.

[5]辛治国.从武术和跆拳道的对比看武术的国际化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1(7):10-11.

[6] 辛治国.武术在我国转型时期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9):71-74.

[7]王 林.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媒介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08(01):26-38.

[8]辛治国.竞技武术和NBA篮球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26-28.

Practical Study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Wushu Teaching

Xin Zhiguo1 Rong Chao2(1.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2. Zhongshan College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90 s, China has carried out vigorous quality education movement. For a variety of realities the movement fell into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in the end. In recent years, the task of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is assigned to the sports classroom, in order to get breakthrough the bottleneck. This article, through 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in Wushu classes, after two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ums up the relevant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ing experiences.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teaching reality, the study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meet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Keywords:Wushu quality education mode practice

猜你喜欢

武术实践
中华武术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