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主科”,影响的不只是孩子在学校的这几年
2016-12-16本刊
体育成“主科”,影响的不只是孩子在学校的这几年
体育不光是锻炼,还有体育精神。如果只是锻炼,那就跟广场舞没有区别,只是活动筋骨而已,与“教育”无关。学校如何安排体育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锻炼、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观。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把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
“国家要求必须计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分数的科目只剩下语、数、外和体育,其他科目都成了选考科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省(区市)只有语、数、外加体育四个科目计入中考录取分数的科目,也是可以的,”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说,“根据目前我们的研究,四个主科加两个或三个选考科目的模式应该是未来全国各地中考的主流模式。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给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负担做减法,学校、家长、学生即便想重视体育,也很难有真正的施展空间。”
这次改革,将如何处理学生负担过重和偏科问题?
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
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同时提出,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避免学生偏科
《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改革试点主要基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尝试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这项改革试点有三个重要前提:
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因此,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
二是建立在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不仅所有科目“要学”“要考”,而且都要达到“合格”。
三是注重文理兼顾。为了防止出现偏科,学生在选择录取计分科目时,要做到文理兼顾,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
校园体育课背后的体育教育,我们真的理解吗?
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最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校园体育就成为孩子日常锻炼的重要一环。体育不光是锻炼,还有体育精神, 如果只是锻炼,那就跟广场舞没有区别,只是活动筋骨而已,与“教育”无关。真正的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改变和提高自身的各项“品质”。
学校如何安排体育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锻炼、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价值观。
第一,体育是唯一能够帮助孩子学习、驾驭自己身体的课程。
我们一心希望孩子成为社会精英,但是如果他羸羸弱弱,连自己身体都无法控制好,你还会认为这是一个精英的形象吗?身体羸弱,即使很有才华,也一定像林妹妹一样,“多愁多病身”,性格古怪而无能。
而当孩子能够驾驭自己身体的时候,他也同时驾驭了自己的思维和精神,而且获得了宝贵的自信。因此,优秀的精英首先一定是善于驾驭自己身体的主人!
那怎样才能学会驱使身体当自己的仆人?
光是靠读书和上课说理,就想让孩子驾驭自己的身体是不可能的,最多会让孩子当时很兴奋,在脑海里假装驾驭一下,一旦动真格就忘了。这就是很多教育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是一落到实处,往往起不到效果的原因。
只有兼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体育课程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美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超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没事就去爬峭壁、雪山,或者横跨沙漠,或者从飞机上往下跳,或者跑到没人的地方“探险”,每年都会因意外而死很多人。但是他们照样乐此不疲,他们是真正身体力行孟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人。有一部系列影片《生存大挑战》,反映的就是美国人(很多还是中学生)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想出各种花样自讨苦吃的故事。
美国的耶鲁大学,是一个总共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大学,但是却有各种运动队二十多个,而且运动水平很高,他们的学生中还有奥运会的冠军。
很少有人知道,美国所谓的“常春藤盟校”,其实并非什么特别的称誉,只不过是当初这些学校共同参加的一个校际的体育运动联谊活动罢了,没想到这个体育联谊活动,成为今天“精英大学”的代名词。
所以,在美国的各类学校里,体育项目始终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锻炼身体只是体育的小用,培养精英才是体育的大用。
第二,体育教会孩子成为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的挑战者。
“责任”和“面对困难”,也是课堂和书本都教不出来的品质。而体育课程则是一个良好的训练手段。
成为优秀精英的一个特征,就是愿意“面对压力”,敢于“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用“读书”和“背书”的方法来教小孩子,他也许很快可以写一篇作文来阐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可以说一大堆漂亮话。但是,他在生活中可能根本做不到。
因此,读书人古来就有“文人无行”的评价,认为他们很虚伪,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人,谁敢指望他们承担什么“责任”,面对什么困难呢?
相反,用“体育课”来训练这种素质,就容易得多。
无论多么会说漂亮话,面对自己在运动竞争中的失败,都只能“接受结果”,无论你在课堂上把这句话说多少遍,都不如让孩子在运动中实际经受失败体验来得更深刻。而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孩子们学会了不带情绪地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和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第三,体育运动还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早有研究证明,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人要快乐,大脑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所以,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但这其实仅仅是体育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小侧面。真正的高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有充沛的精力支撑;第二,活跃、灵活的思维。而这两个条件都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以满足。
运动保证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一点自然不必多说。更重要的是,孩子越是能拿下那些复杂、有挑战的体育项目,代表孩子大脑建立的神经网络就越宽、越复杂,因此,他的思维也就越灵活。
所以,你会发现身边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鬼机灵”,讨人喜欢,原因就在这里。他们脑袋库存的“路径”多于常人,因此,做事不拘泥,对于同样的问题他们总是能找出好几种解决方案。这样的孩子,如果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你还用愁他效率不高,学习不好吗?
(本刊综合中国教育新闻网、新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