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部市场变化与理论转型:墨学兴盛和衰败的经济学诠释

2016-12-16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学说

柴 毅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外部市场变化与理论转型:墨学兴盛和衰败的经济学诠释

柴 毅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先秦的显学,从产生、兴盛、衰败,并随着诸侯争霸的结束逐渐消没,墨家学说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循环。墨学兴盛和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诠释:在完全竞争 (诸侯争霸)时期,以“城守”为内核的墨学适应了各国维持统治的政治需求,城市防御需求旺盛与供给缺乏促使墨学成为显学;随着外部环境转到“寡头垄断”(战国七雄)时期,决定弱小国家生存的主要条件不是拥有高防御性的城市,而是以经济和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小国在选择时陷入了“囚徒困境”,政治诉求的转移引发了墨学衰落;国家统一后的完全垄断时期,城市所有权的更迭、防御边界的转变与墨学转型的失败,使其消失不可避免。

墨家学说;外部性;转型;经济学诠释

一、引言

战国时期,是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阶段。墨学和儒学作为当时显学,影响深远,“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孟子说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各家学说在秦统一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汉初,遵循道家“休养生息”的理论,西汉国力逐渐恢复。“独尊儒术”后,农本社会逐渐形成“外儒内杂”或“外儒内法”的思想格局,而墨学却在“独尊儒术”后迅速消失,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损失。墨子的生卒年史书无记载,一般都认为他是宋国人①,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到422年左右,有学者考证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②。从产生、显学、衰落、消失,几百年内墨学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循环。随着近代对传统思想的再重视,墨学消失的原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1.认为墨学脱离实际、缺乏操作的现实基础。庄子认为墨家学说脱离现实、不合实际,“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太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老子·庄子》)。梁启超认为墨家学说自身的行为主张,世人太难接受和遵从③。蔡祖田认为墨学后继无人、脱离群众、不符合君主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衰落④。姜建设认为墨家思想虽然反应了小生产者的阶级诉求,但否认了现存的政治秩序,为新兴阶级所不容,而且超阶级的兼爱思想没有实现的基石,导致了泯灭。王晓娟认为墨家思想的太过理想化,秦汉社会制度的变迁导致了墨家学说失去了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双向层面上的土壤,导致其衰败和消失。

2.儒、墨学说的竞争关系,导致后世墨家受到儒家的抵制。《墨子》书中有两篇《非儒》专门论述儒家思想的不足,《墨子·公孟》中对儒家的批判达到顶峰,子墨子对儒家子弟程子说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耳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儒、墨之间的竞争既促进了各自思想的发展,也为后世两派之间的抵制埋下了种子。《淮南子·要略》中记载墨家“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儒家主张恢复周道(礼),而墨家则主张实施夏政。胡适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墨家消失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反对;2.当政者的猜测与嫉妒;3.墨家学说传承人的行为诡异。郭沫若认为墨学的失传,一是因为墨家后学逃入了儒家、道家而失掉墨子的精神;二是由于墨家后学过分接近了王公大人而失掉了人民大众的基础。

3.阶级属性抑制了墨学成为主流学说。王充认为“虽得愚民之欲,不和智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论衡·薄葬》)是墨学消亡的原因。孙诒让认为“墨子提出的不分等级地用人、节俭省用等主张,也是统治者做不到的。所以秦汉以后,墨学毕竟不适合封建统治需要,而最终衰落下去。”⑤方授楚归纳了四类墨家子弟的组成:第一类是农工巧匠型,以禽滑厘为代表。第二类是武士出身型,以孟胜为代表。第三类是经营治理型,以耕柱子为代表。第四类是社会最底层,以乞丐出身的管黔敖和“暴者”出身的高何为代表。墨家子弟虽然怀有技能,但大都以“贱人”为主,限制了统治者接受其成为主流学说的可能⑥。葛瑞汉指出“墨家所依托的下层社会,在先秦以城市为中心的小诸侯国形成了一种政治力量,而秦以来大一统帝国的重新确立,使他们的势力丧失殆尽。”⑦

4.从其他角度论述墨家学说的消失的原因。姚家华、郭庠林认为秦汉后,墨学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分散割据利益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大一统政权要求相违背,从而被地主阶级所抛弃遂导致销声匿迹。周海平认为墨家其学派的组织与活动方式俨然军事集团,以阻止以强凌弱的军事进攻为首务,导致人员骤减。汪奎、韩松从墨家内部组织的瓦解和分裂论述了墨家学说的消失。

上述文献基于《墨学》思想解读其消失的原因,但很少从墨学花大量篇幅阐述的“城市守御”(城守)思想去诠释。汉志墨子书七十一篇,今存者五十三篇⑧。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各三篇,共三十篇;非儒、经、经说等各两篇,共六篇;亲士、修身等各一篇,共十二篇;上述目录共48篇。墨子全书七十一篇,阐述城守思想的从第四十九篇⑨到七十一篇,共二十三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现存五十三篇,阐述城守思想的共有十三篇⑩, 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若欲了解墨家思想的全貌,《墨子·备城门》以下诸篇势必不可草草放过。“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可见,城市守御(城守)思想是墨学的重要组成,也是墨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典型特色。从《墨子》一书看,以“城守”作为内核符合其阶级需求。墨子出身卑微,为了生存曾做过木工,战争对社会底层的破坏性最大,作为贫民的代表,墨子对战争的理解比其他学派体会更深,“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让墨家更注重学说的实用性。

思想理论或反映现实、推进社会变革;或发展经济、实现国富民强;或顺应潮流、维持社会统治。学术思想本身具有时代性、需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具有随外部条件变化而转型的特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先秦各学派,其思想理论最主要的“定价机制”是促进社会富强、维持国家统治。基于此,孔子确立了对待财富的“义利观”,孟子树立了“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恒产论”,经荀子发扬成重农、强本等措施,确立了儒家的“富国”之道。道家推崇“寡欲”、“知足”,主张节俭,通过累积财富实现国富民强。法家学者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掀起了加强农战、实现国家富强的变革运动。战国时法家人物大多是政治家、社会改革家,在约两百年内是主要的当权派,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墨家则一方面提倡“节用”,另一方面基于兼并战争的事实,提出以“城守”为核心,兼爱、非攻为保护带的思想体系,期望达到小国防守、弱国兼爱、强国非攻的状态,维持各国统治。思想学说具有现实性,如何发扬传统观念的时代性要求,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维持传统思想的需求性特征,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如何把握传统理论的周期性特点,延长生命永葆青春,成为新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基于墨学思想兴衰的重新考量,可以一方面确立新时期对待传统思想的态度,去伪存真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传承传统思想的精髓,去糟留精弘扬文化精神。

基于经济学理论,本文重新诠释了从战国到汉初,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墨学兴盛和衰败的原因。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了墨学成为显学的原因;第三部分介绍墨学衰败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墨学消失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城市防御需求旺盛而供给匮乏:墨家学说成为显学的源动

(一)“城守”思想的内涵

基于守御在《墨子》学说中的核心地位,本文界定“高防御性的城市”是墨家提供的“产品”,诸侯国是“高防御性城市”的购买者。尽管在营建之初,城邑就已经考虑到防御性,但墨家“城守”体系下的城市,防御性更强、质量更高。

1.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针对十二种进攻方式采用十四种防守对策。禽滑厘问针对当时十二种进攻方式;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应该如何防守?子墨子从城墙、壕池、守备方法、薪食、人口数量、吏民关系、地形、山林、赏罚分明、四邻相助等十四个方面阐述调动全城所有资源,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相持、相守的原因。

2.确立城市失守的五种情况,构建城市防守的原则,阐述人、城的规模比例。“子墨子曰:凡不可守者有五:城大人小,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

3.设置监督和激励机制控制人力资本,保证防御体系的执行性和完整性。人力资本是执行城市防御的重要保证,墨子采用两种机制确保防御思想能顺利执行:一方面利用人质控制官吏行为,“城守,司马以上父母、昆第、妻子有质在主所,乃可以坚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侯二人,县侯、面一,亭尉、次司空、亭一人。侍守所者,财足、廉信、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宫中者,乃得为侍吏。诸吏必有质,乃得任事。”另一方面物质刺激,按照立功大小进行奖励,受伤人员给予医治,且每日赏赐酒二升、肉二斤。“身枭城上,有能捕告之者,赏之黄金二十斤。”

4.设立薪食配给制度,确保薪食充足。墨学体系下的城市,以防御为最终目的,即在现有资源约束下,尽可能延长城市生存的时间,目标是防御三个月。薪食是城市防御的基础,如何配给薪食,城守思想给出了详细要求;“斗食,终岁三十六石,三食,终岁二十四石,四食,终岁十八石,五食,终岁十四石四斗,六食,终岁十二石。斗食,食五升,三食,食叁生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救死之时,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约矣。城中无食,则为大杀。”

5.依靠武器、防御工事及资源调度,完成城市防御的目标。作为城市防御、伤害“客”的工具,武器的配给、使用及与防御兵力的配备是墨子最为倚重的。城上,以步为单位,分别两步、五步、十步、二十五步、三十步、五十步、百步、二百步配备不同种类的武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城下楼卒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卫。”

6.创立战事信息共享体系。战争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墨家特别重视战争的预警机制:城内是守御的倚重地,大量人力、物力、器械的分布使城邑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对内采用旗帜、烽火、鼓声相结合的方式调配资源。“望见寇,举一烽,入境,举二烽,射妻,举三烽、一蓝,郭会,举四烽、二蓝,城会,举五烽、三蓝;夜如此。”城外,监督“客”的行动,以烽火和传鼓的方式来提前告知其行动。

(二)防御性城市需求旺盛与供给缺乏促进墨家学说的兴盛

墨子生卒于战国初期,短短数十年间,墨家成为显学。与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家学说、后世弟子极力推崇才保住显学地位不同,墨家几乎凭借墨子一人之力成为显学,其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有厘清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墨学的本质,而为解答这一问题,必须从墨学的思想主张入手。《墨子》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士”的重要性,首篇《亲士》指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战国时期,“士”的首义是“守御之人”、“士兵”。同时指出,“贤”与“士”共为国家基石,两者缺一不可,“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亲士》)。《汉书·文艺志》指出“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墨家选贤举能的标准是“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射”是城市防御的重要依仗。在第五篇《七患》中也指出“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可见,墨子特别重视城市防御和“守御之人”,主张“守”、“备”观念,只要国家备齐粮食、召集士兵和有依靠的城池,就有生存保障的基础,这一思想贯穿《墨子》一书的始终。

战国初期,外部环境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买者。市场中有大量“城市”的购买者,即大小诸多的分封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篇》)。市场上具有大量“城市”的提供者,能够修建城市。(2)产品具有同质性和替代性。城市具有共同的防御特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吴越春秋》)。墨家提供高防御性城市,产品之间的差异,导致可能在卖方市场形成垄断。(3)行业的自由进出。城市营建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城市防御(营建)行业。

诸侯战争中,弱小国家首先成为大国侵略的目标。小国资源有限,“地上不过百里,下不过三十里”。城市是小国防御的最后屏障,“城破则国亡”的压力使诸侯更加注重城市的防御,“城厚而高,壕池深以广”,做到“易守难攻”。鉴于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防御时在武器、兵力、薪食等方面的投入会更大。先秦时期,城市在修建初就把防御作为重点,而在“城守”思想下修建的城市,会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的防御功能,延缓被攻破的时间,加之“营城御市”本身消耗的时间,使以“城守”为核心的墨学具有了需求刚性。对弱小国家而言,能够采用墨家“城守”学说来防御或营建城市,会延缓国家灭亡,这种基于生存的政治诉求极大地刺激了对墨家学说的需求,导致墨学在短时间内成为显学。

三、市场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墨学衰败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兼并战争的持续,弱小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大国强国呈现聚集,具备了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诸侯国数量有限。战国中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减少,逐渐演变成七个主要的大国和为数不多的小国。(2)每个诸侯国的实力份额相当。各国拥有的城市数量相差不大。(3)进入与退出行业相当困难。(4)各个国家防御性的城市质量并无太多差别。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兼并战争的持续,战国七雄的拥有城市(郡城与县城两个方面)的数量差距并不明显,虽然郡城与县城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但到战国中期,各国设置郡、县的情形已经很普遍。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38年,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即使在这一阶段,七个国家的城市数量差距并非很大。

图1 战国中期(公元前391年-前306年)战国七雄城市(郡城与县城)数量资料来源:周振鹤主编、李晓杰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62页-588页,笔者整理而得。

战争的持续,使弱小国家认识到,国家存在的主要原因不是拥有高防御性的城市,而是以经济和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小国和弱国修建新城或对旧城改造的动力减弱,客观上减少了对墨学的需求,大量从业者退出墨家逃入儒家道家名家。按照寡头垄断理论,各寡头对价格的影响要考虑到其他寡头的行为,寡头间竞争合作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决策的难度,各寡头力求在此博弈中寻求纳什均衡。战国后期形成了卡特尔模型基础上的双寡头模型,其他六国在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联盟,与秦国形成双寡头对峙,双方根据利润最大化(国家总效用最大)原则进行决策。在七雄对峙时期,小国产生了“两难选择”。对弱小国而言,采用以“城守”为主的墨学,可以延缓生存时间;但对秦国而言,采用城守思想就如同秦国竞争,秦国可以率先进攻这类国家。在面临接受或者拒绝城守思想时,小国产生“囚徒困境”。A国、B国的占优策略是“拒绝”,而以同盟的形式采用“接受”策略对抗秦国,则使两国受益。小国限于压力拒绝采用墨学思想,使市场需求减少,导致墨家在战国七雄时期开始衰败。

图2 小国的“囚徒困境”

统一六国后,秦国具备了买方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只有一个国家。2.产品不能替代。城市不存在竞争关系,作为秦国疆域内的郡城县邑,城市所有权的统一使城市不具备替代性。3.存在进入障碍。秦国统一后,竞争对手的消失使买方完全垄断市场得以确立,买方完全控制了市场需求。秦统一后的城市数量非常多,其边际效用为零或为负。城市所有权发生改变,从隶属于不同诸侯国的彼此竞争转为统一秦国下的相互合作;从诸侯国的依附主体蜕变为秦国郡县的组成部分;从诸侯混战时期的城市防御演变为统一帝国的边境防御。秦帝国没有修建高防御性城市的需求,使墨学的学说供给停滞,弟子纷纷转行,以“城守”为内核的墨家思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四、“内核”破裂与“转型”失败:墨学消失不可避免

以“城守”为内核的墨学思想,适应了诸侯国“延缓国家统治”的政治诉求,使墨子不需要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扬学说,推动了墨学在短时间内成为显学。然而,武力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墨学一开始就淡化“城守”的作用,提出“非攻”、“兼爱”理论。“兼爱”、“非攻”是以“利”为主建立的秩序,墨子对“兼爱”的诠释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兼爱中》)。产生这“天下之害”的原因在于“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墨子·兼爱上》)。墨子接着分析产生不相爱的原因,“天下之利也”(《墨子·兼爱下》),从自身利益出发,攻伐他国(人)可以为自己获“利”,被侵犯者因“利”受损而为“害”,“此天下之害兴”(《墨子·兼爱下》)。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必务求兴天下之利(大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墨子·兼爱上》)。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墨子深知战争的危害,希望“非攻”、“兼爱”思想能被大国接受,实现天下太平,但缺乏有效约束的“兼爱、非攻”理论,只能依靠统治者的内心同情和自我反思。各国受“利”的驱使进行“堕其城郭”、“劲杀其万民”(《墨子·非攻下》)的战争行为,让墨子认识到“夫天下处攻伐久矣”(《墨子·非攻下》),为了抑制各国“害”、“利(小利)”行为,实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的“大利”目标,必须找到制止“繁为攻伐”、“天下之巨害”的有效途径,小国弱民必须累积自保之道才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墨子·非攻下》)。必须建立一种机制,约束大国的战争行径,“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墨子·非攻下》)。“以此效(约束)大国,则小国君说(悦)”(《墨子·非攻下》)。兼爱、非攻是结合“义”、“利”的全面考察,“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上》)。只有将理想建立在具体的“城守”上,才能实现各国均衡“则必可得而序利焉”(《墨子·非攻下》)。由于兼爱、非攻是统合义、利进行全面考量,而其积极的实践则体现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爱”化为具体行动,带有极高的目的性,由兼爱、非攻到发展兵学,彼此间不但没有矛盾,甚至是必然的演进。实现大国、弱国、小国之间的均衡,“城守”思想应运而生。

先秦各家,提倡军事思想的只有兵家和墨家。墨家军事思想的特征在于“以守为攻”,把军事防御与其他思想相结合,淡化军事防御,提倡“兼爱、非攻”。“非攻”、“兼爱”作为“城守”思想的保护带,是墨学基于长远发展的转型表现。在诸侯争霸时期,弱小诸侯国接受“城守”思想的同时也寄希望大国能够接受“非攻”、“兼爱”理论,大小国家互不侵犯。可见,从学术伊始,墨学就肩负着寻求天下太平的任务。战争的延续,使得“非攻”理念失灵,而“兼相爱、交相利”的理念促成寡头内部“合纵”行为。随着战争的深入,秦国的实力不断扩大,逐渐超过了六国的总和,统一的大势已经形成。公元前283年,秦国拥有63个县,六国拥有80个县;而到公元前280年,秦国拥有70个县,六国拥有69个县。

五、结论

先秦经历了国家林立的完全竞争时期、战国七雄的寡头垄断时期、秦国统一的完全垄断时期,墨学也经历了生命周期的循环。

图3 墨家学说的循环周期

以“城守”为核心、“非攻”、“兼爱”为保护带的墨学,希望达到小国“城守”、弱国“兼爱”、大国“非攻”的状态,力图在争霸中实现诸侯国间的均衡。战国初期,墨学的“守御”理论拟合了诸侯国的政治诉求,促使墨学短时间内成为显学。战争的持续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可能,弱小国家逐渐意识到以经济和军事为主的综合国力而非高防御性的城市是国家存在的根基。小国的政治诉求转变,减少了对以“城守”为主的墨学需求。秦帝国统一后,从诸侯国的城市防御转为秦帝国的边界防御、城市所有权从竞争转为合作,政府对高防御性的城市没有需求,使墨学消失不可避免。汉初分封制的实施为墨学兴盛提供了土壤,分封国有依靠墨家“城守”思想进行防御的动力。分封制从汉帝国(完全垄断市场)内部孕育出郡国(垄断竞争市场),城市间的关系从合作转变为竞争,为以“城守”为内核的墨学提供了新契机。武帝时期,依靠强大的中央实力,对分封国家进一步分解,使地方丧失了对抗中央的基础。城市关系从竞争转为合作,使“城守”思想失去了最后的土壤,宣告了墨家学说消失。

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重新诠释了墨学消失的原因。墨学理论含有“维持诸侯”统治,实现天下均衡的抱负,通过“维持竞争”达到社会静态的理想。然而,时代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连贯性,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顺应时代、迎合了统一的需要,而墨家以城守为内核的思想含有竞争的涵义,具有“逆时代”的特征,以相对静止的学术思想去囊括动态发展的社会,导致思想过早地完成生命周期。

注释:

①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见司马迁著:《史记》,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998页。

④ 蔡祖田:《墨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衰落》,《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0期,第53-57页。

⑤⑧⑨⑩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ix页;第xvii页;第466-482页;第466-482页。

⑥ 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1937年,第133页-145页。

⑦ 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责任编辑:赖 力]

云南大学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下流动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机制研究”(KF201502-12)。

柴毅,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城市制度演化。

F092.2

A

1002-6924(2016)11-154-159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