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以邓州市为例

2016-12-16张月瀛

商业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邓州市生态农业

张月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河南郑州 450000)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思考——以邓州市为例

张月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河南郑州450000)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邓州市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理念的缺乏、技术资金制约、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政府支持及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体系等方面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问题;建议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业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的约束。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有限资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更加有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也是相关政策、制度、技术的创新,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耕文明薪火传递,同时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河南省邓州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

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几年,按照现代农业生态、高效的要求,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现有的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推广新型种养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农业粗放生产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示范园区,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广创新新型种养模式,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内部生态良性循环

邓州市基于自身优势,因地置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新型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邓州市主要有三种循环农业模式,一种是以农户为主体,以沼气发展为核心的模式。这种模式围绕农村用户沼气建设项目,以养猪-沼气-果树种植、猪-沼-蔬菜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农民生活、生产内部的生态良好循环。一种是发展庭院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示范园区相结合的模式,两者相结合可以通过优质高产示范园区的带动,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改善农村环境。一种是以邓州昱通牧业为代表形成农作物种植-秸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沼气工程-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田园种植的立体循环农业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很好的提高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邓州市坚持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如以以白牛穰原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主要发展庭院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高效示范园区;以黄志牧业为龙头,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以昱通牧业为代表建立立体循环农业生态模式等等。这种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家庭农户和中小养殖企业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废弃物数量规模化处理成为可能,这有利于降低处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打造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

邓州作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承担着水源地涵养艰巨使命。同时,邓州又是传统农业大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是其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显然破解畜牧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势在必行。邓州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种养沼加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增值能力。一方面推动了奶牛、肉牛、生猪、鸡、鸭养殖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催生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安全健康的肉奶产品和名优新特的果蔬产品,与邓州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的功能定位相得益彰。另外,邓州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有机小麦、中药材、有机蔬菜种植;七彩杂粮与石磨面加工等。这些特色农业在邓州都有一定发展潜力,对当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逐步打造了具有邓州特色的绿色环保区域农业品牌,提高了邓州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增强区域农业的经济竞争力。

二、河南省邓州生态循环农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邓州市以市场为导向,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作用,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缺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顺应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主动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邓州市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广应用,但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发展思维的局限及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尚未真正树立起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民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缺乏积极性,农民不愿或无力对循环经济进行更多的投资,对于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如秸秆等常采取焚烧,对牲畜粪便污染也没有积极的处理,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缺乏自觉和主动,农民生活垃圾随意处置习惯并未改变。农业生产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缺乏导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论是企业和农民都急需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理论与知识进行培训。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技术和资金制约

一方面,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缺乏相关技术及人才支持。一是农民自身缺乏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技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的农业从业者大多为老年人。这部分人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影响大,且自身受教育水平制约了其接受新思维新事物的能力,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不足使其难以主动发展现代农业,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加稀缺,据调查,邓州市拥有农业技术人员560人,中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只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远远低于河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技术人员进一步接受再培训提升技能的机会少,这些都不足以满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求。三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水平滞后。虽然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关键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指导使用欠缺,有些前沿技术还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还必须大力提高新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力度。四是地方政府缺乏与高校、省级农科部门的有效衔接,在技术引进、转化等方面,缺乏资金、政策、渠道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地方科技部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不能为地方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也力有不逮。不仅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造成邓州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科技门槛高、推广应用难等难题。据统计,邓州市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26.8%。此外,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交流不畅通也制约了农产品开发销售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也面临资金制约,没有形成科学有效、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一是与生态循环农业自身特点有关。生态循环农业投资风险大,回收周期长,企业和农户缺乏投资积极性。二是农民自身投资能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集体土地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农民获取资金的渠道欠缺。三是农业经营主体相对小、分散,不可避免出现资金投入分散的情况,难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整体效应,示范引导效应更加不易实现,种种原因导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融资困难。

(三)政府支持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财政投入上看,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不到位。邓州市属传统农业大市,经济相对落后,虽然这些年采取补贴方式扶持养殖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农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对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有限。从政策的制订及项目规划上看,缺乏完善整体性的规划布局,养殖业发展仍以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集约化要求,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另外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常常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一些政策表述笼统,难以具体执行实施。从体制机制方面看,市场监管、污染检测、质量追溯、原产地监测、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价格形成等机制都不健全,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从管理服务上看还需要不断加强,部门之间加强协调,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技术支持与帮扶等。

此外,随着国家各类支农政策的出台,种田收益逐步增多,土地租金不断攀升,土地流转难度加剧,一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而且由于涉农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作用较弱,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大多数农户仍然是自我经营、小打小闹,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整体效应,体现不出质量和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河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与思考

(一)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为了更好传承农耕文明,而且也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要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生态农业相关知识,使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技与推广部门及农民都能充分认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资源忧患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变为行动的自觉,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因地制宜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有重点有层次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创新现有发展模式。可以沼气为连接点将当地养殖业、种植业和工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先进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一个高效的生态循环模式;也可以根据各种农作物自身的特点或者不同养殖方式(水养、陆养)创建立体种养体系等。同时要统筹兼顾,推动乡镇之间、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生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注重循环模式拓展,从以畜禽粪污沼气处理为主的循环方式,逐步向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和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循环方式延伸。

(三)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二是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如农业清洁化生产、新型生物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展开攻关科研,争取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环节都能得到技术支持。三是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不仅要加强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制订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使其成为公益性农业循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者。

(四)不断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扶持力度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制定相关投入政策。就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来看,政府仍然是资金投入扶持的主渠道。政府要逐步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投入比例要明确稳定,以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科技研发等项目可以优先稳妥实施。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如加大“三废”综合利用税收减免范围,对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免税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尤其是向科技型、生态型农村企业加大信贷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体系

政府要积极发挥支持引导作用,优化完善体系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将当地经济发展纳入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计划中去,重点强调资源的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及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规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环节要求标准及扶持政策、奖惩措施,对各主体的责任要清晰界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惩得当,促使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健全污染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替代等配套政策,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绿色产品标准、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1]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6)

[2]吕迟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5(4)

[3]楚云菲,李娜.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创新科技,2015(3)

[4]齐贵成等.新形势下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4(7)

[责任编辑:史朴]

F323

B

1009-6043(2016)010-0023-03

2016-09-26

张月瀛(1970-),女,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三农问题。

猜你喜欢

邓州市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非常时期,网上学习不停步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邓州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立足本职自加压 履职尽责求卓越——记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邓州市永泰棉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振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