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回汉民族关系研究述评

2016-12-16闵文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回族民族研究

闵文义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近年来我国回汉民族关系研究述评

闵文义

(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从历史上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考察及发展趋势预测,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成因,回汉民族关系特点,回汉民族关系发展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五个方面,对回汉民族关系研究动态做一梳理、评介和展望。

民族关系;回汉民族关系;回汉民族关系特点

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1](262~263)。我国西北地区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汉族和广大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保障和促进下,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与交融,建立了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为西北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回汉民族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汉民众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他们互帮互助、求同存异、团结友爱,最终形成了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回汉民族关系。因此,回汉民族关系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将研究的着力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历史上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

对历史上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当今回汉民族关系的调控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王秀英通过分析历史上回汉民族关系认为,由于回汉民族的亲缘关系、汉族对回族经济的支持及双方的理解与尊重、民族政策对回族的照顾等因素,从总体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荣辱与共的心理素质,回汉人民在相互理解、尊重、关心、支持和信任的前提下,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民族感情[2]。李贺文从张家川地区回汉民众共同反对清王朝的剥削与压榨这一历史事实中总结认为“各民族要达到共生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前提”,“各民族在面临涉及不同民族成员共同的生存发展问题时,都应放下已有的或深或浅的成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3]。由于清中后期回民起义对当时及之后较长时期内的回汉民族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学者往往以回民起义为切入点研究回汉民族关系。杨永福、王劲将咸同之际云南、甘肃两地回民起义领导者采取的对汉政策和措施,以及所导致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在文化同一性的前提下,由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各地回族社会的具体发展具有差异性,这就导致了两地回汉民族关系的差异化发展”[4]。回民起义中的回汉隔阂与冲突仍是影响当前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龚方以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为载体,论述了今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当前陕西地方民族关系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认为“回民起义是一段远去的记忆,是今天回汉相异的历史成因,而不是限制彼此交往的藩篱”[5]。巴晓峰通过对家庙街清真寺和武状元白成龙故事的重新考证,认为西北回民起义导致家庙街地方回汉矛盾持续激化,并不断升级,造成清真寺的重修进程长达多年,以此反映了清代中后期开封地方回汉关系的曲折变化[6]。

除回民起义外,历史上一些突发群体性事件也对回汉民族关系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刘树芳分析了1948年河北定县鸿宾楼事件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认为中共地方干部以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在尊重回族文化习俗、建立民主高效的民族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对党和政府应对此类事件和增进民族团结具有明显的镜鉴作用[7]。可见,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关系正由历史最低潮向好的方向发展。回汉民众长期的交往交融,为当今回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二、关于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对中国疆域内、较长历史时期中我国民族关系宏观的、整体的概括,为我们讨论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提供了一条主线。但仅有定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民族关系研究借鉴国外的一些指标体系,同时,国内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测度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对民族关系的现状进行考量。束锡红、聂君运用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从族际交往、居住格局、族际通婚、文化适应、族际认知、民族冲突、政府作用等多个变量对民族关系现状进行描述和评价,揭示民族关系发展动态和走向,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与边疆安定繁荣可提供现实依据[8]。张伟、丁凤琴以宁夏城市化为切入点,关注回汉民族人口出现的双方和多向流动,通过对回汉聚居社区民族交往、民族态度、民族关系,以及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分析,认为“在宁夏城市化进程中,平等、互助、和谐的回汉民族关系是主流趋势”[9]。马敏以宁夏吴忠市为例,在论述当前吴忠市回汉民族关系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和谐回汉民族关系,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发展大业[10]。聂君、冯雪红基于CSSC项目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经过长期的接触、混杂、联接,回汉民族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形成了回汉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各具个性的统一体,而且回汉关系未来发展的主流仍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11]。冯元东以宁夏灵武市宁东镇为个案,以族际互动为切入点,选取族际冲突、族际通婚、族际迁移三个指标对当地回汉民族关系进行解读,认为宁东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回汉二元格局,该地族际通婚现象受到制约,回汉族际通婚率较低,但族际冲突鲜有发生,回汉关系保持在历史最好状态[12]。周传斌基于宁夏海原县L镇的调查,以人口相对规模、居住格局、传统文化差异、社会交往四个变量展现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认为回族聚居地区回汉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边界,但回汉民族关系在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维持着动态的和谐[13]。

一些学者还用单变量来分析回汉民族关系。高小岩、全美英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个汉族聚居村庄某人家的葬礼仪式这个微小的个案来管窥当地良好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仪式中的很多细节说明长期的共同生活与频繁接触,使回汉群众逐渐发展出比相互尊重更进一步的联系与情谊,是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熟人社会”[14]。李静、戴宁宁从固原市超越传统交往方式的“干亲交往”这一文化现象对回汉民族关系进行解读,认为回汉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日趋密切、文化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是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15]。可以说,回汉民族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回族、回族也离不开汉族”的共生互补关系,这一关系将促进回汉民族的共生系统迸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

三、关于回汉民族关系特点的研究

不同的民族关系组合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每组民族关系组合中的个性就是民族关系的特点。马宗保从中华民族关系总体格局中分析了回汉关系的历史特点,并认为交错分布的民族居住格局、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结构性融合、经济生产领域的互补传递性和文化上的求同存异是回汉民族关系的显著历史特点[16]。从微观层面来看,马敏认为随着回汉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愈加频繁,而且范围越来越广,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呈现出密切性、重要性、复杂性、差异性的显著特点[17]。张玉玲则认为世居少数民族与外来少数民族、大量流动人口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使得银川市民族关系的结构、特点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民族经济利益纠纷突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关系辐射范围广是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18]。王亚楠通过对散杂居区河南省顺河回族区的调查将回汉民族关系特点归纳为互融性、联动性、敏感性、复杂性[19]。许燕通过对河南省洛阳瀍河回族区的实地调查,认为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特点主要是“事实上的平等”向“法律上的平等”过渡,在民族团结背景下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持续存在,民族间竞争与互惠长期存在,以及摩擦和冲突的正面引导将成为民族交往的“助推器”[20]。杨晓纯研究发现台儿庄区回汉民众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等方面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彼此的相互依存性,呈现出民族平等感较高、多元文化的互融性较高、回汉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关系越加复杂等特点[21]。因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不同,回族聚居区与散杂居区回汉民族关系特点是有所区别的,即使是对同一地区的研究也能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

四、关于回汉和谐民族关系成因的研究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回汉民族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近代以来,回汉民众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赵杰认为回汉民众在血缘、反侵略和反压迫,以及语言上的共同性等是回汉亲密民族关系形成的共因,回汉民族相互接触、学习、认同的过程是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团结的生动缩影[22]。肖秀杰、焦以爽从回汉民族血缘共同因素、回汉民族居住环境因素、回汉民族文化共融因素、民族政策对回族的照顾等方面,对沧州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成因进行了分析[23]。许宪隆将鄂豫皖乡村回汉关系和睦的原因归结为回汉干部、致富能人等农村精英摒除大汉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打破民族界限,带领回汉群众共同致富,任人唯贤,维护回汉群众合法利益诸方面[24]。单家集是一个回汉民族数百年间互谅互让、互惠互利、和谐共处的典范,丁万录调查发现,商业集市效应与“和气生财”的中国传统商业经济模式、家族势力不突出而又合理有效的自我约束、回族内部关系和谐等是单家集回汉两族数百年和谐共处且无冲突的重要原因[25]。杜军指出随着当前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散杂居地区的回汉族际交往呈现出日益增强的特点,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和濡染,身处散杂居地区的回族群众构建了现阶段伊儒文化有机结合的民族志范例,减弱了回汉民族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增强了回汉民族文化间的更多共同性,促进了和谐回汉民族关系的建立[26]。不论回汉和谐的原因具体是什么,根本上都少不了长期交往交融中衍生出来的“求同存异”“守助相扶”“互补共生”理念的驱动。

五、关于回汉民族关系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的研究

束锡红、聂君基于西北五省的抽样调查,利用李克特量表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响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显著因素,包括城镇化与流动人口、民族发展差距、心理失衡和民族利益纠纷等,并从合理规划回族社区、扶持回汉弱势群体、关注回汉民众民生、构建长效防控机制方面提出对策建议[27]。马晓梅针对宁夏回族干部比例较低、回汉民族分界意识、回汉民众地域分布差距和城乡差距等影响因素,提出“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族团结教育理念,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推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区的发展,建立健全基层民族工作管理网络等对策”来进一步发展和调控当前宁夏回汉民族关系[28]。马敏将银川市回汉民族关系不和谐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宗教政策原因,提出通过加强对回汉民族群众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缩小民族间发展差距来促进回汉民族关系发展[29]。徐黎丽、何生海通过对张家川恭门镇回汉民族关系的实地调查,认为影响民族个体对异民族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历史背景、地理格局、经济、职业、教育程度、宗教文化、个体年龄等,影响民族个体交往的各种因素往往相关性很强,形成一个因果关系链[30]。

相比回族聚居区,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是有所不同的。如汉族民众民族意识淡薄,侵犯了回族生活习惯;回族民众法治观念淡薄,与当地政府、生意人、居民等发生纠纷甚至冲突;不良民族意识的存在;行政执法部门工作方法和态度简单、粗暴等,某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向对抗性方向发展。这些影响因素在俞佳超[31]、肖秀杰和焦以爽[23]、许燕[20]、王亚楠[19]的相关研究中都有所涉及。对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如解决好外来穆斯林群众的服务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和对宗教的依法管理;规范清真食品行业等措施,促进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发展。此外,一些学者根据调查点的实际情况,探究影响回汉民族关系的根本因素。李昭勇通过对德州市回汉民族关系现状的分析,认为当地回汉民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与民族工作不够精细化密切相关,并提出民族工作要决策精细化、实施精细化、监督精细化、调整精细化,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向精细化发展,来巩固良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2]。徐东海认为济南市回民小区回汉关系的核心特点在于较强的社区凝聚力,影响社区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社区吸引力、社区对回汉居民一致利益保障的能力、社区公信力、回汉居民的一致性与互补性、社区外界压力等[33]。

综上所述,以往对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阶段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仍多沿袭着陈旧的套路和格式,尤其在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上,尚未做到与时俱进。

在研究方法上,随着戈登提出的衡量民族关系变量体系引入国内,大部分学者在借鉴基础上都会根据调查地点、对象自身的特征选取适合的变量,组成衡量回汉民族关系的变量体系。同时,在进行变量分析时,以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少量的双变量统计为主,多变量分析仍不多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对回汉关系现状、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在研究内容上,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从宏观视角看,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既涉及回族聚居区,也涉及回族散杂居区,但就微观视角看,研究地域过于集中,如回族聚居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宁夏、甘肃两省,回族散杂居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两省。而回族作为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地域亟待扩宽。其次,近年来,随着对民族关系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地方政府对民族关系的真实、客观现状十分关注,从而推动了学术界对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回汉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已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但我国民族众多,民族间的差异性较大,这就决定了已有成果对回汉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时,对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观指标未能采用客观有效的方法进行筛选,指标选取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即使有合理的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也过于简单。目前仅有郑双怡、张劲松提出用层次分析法测算民族关系和谐指数。虽然这种评估方法便于使用,但可操作性不强,评估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关键问题就在于评估指标无量纲化和权重确定两方面的缺失及不合理应用[34]。所以,对回汉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回汉民族关系存在重复性研究,有关回汉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分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有关调控对策的研究多围绕完善民族法律法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民族经济、推动民族文化教育等的类似介绍,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缺乏对策的创新和突破。

总之,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仍需要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的不断创新、借鉴和突破。只有这样,回汉民族关系研究才能有益于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及进步。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秀英.理解与包容:中国回汉关系回顾[J].理论界,2008(11).

[3]李贺文.清代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汉民族关系及其认识[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7).

[4]杨永福,王劲.咸同之际滇、陇回汉民族关系与回民起义[J].兰州大学学报,2002(3).

[5]龚方.历史记忆与民族关系——从陕西“回民起义”谈起[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6]巴晓峰.试论清代中后期开封地方回汉关系——以家庙街清真寺和武状元白成龙故事为例[J].回族研究2016(1).

[7]刘树芳.鸿宾楼事件与回汉关系的调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

[8]束锡红,聂君.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实证研究[J].民族研究,2012(5).

[9]张伟,丁凤琴.宁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调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

[10]马敏.论城市化进程中吴忠市回汉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J].回族研究,2015(4).

[11]聂君,冯雪红.宁夏回汉关系研究——基于泾源县等8县/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12]冯元东.族际互动下族群关系的调查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宁东镇回汉关系为例[J].社会工作,2012(6).

[13]周传斌.回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基于宁夏L镇回汉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的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6).

[14]高小岩,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以张家川的汉族葬礼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2011(6).

[15]李静,戴宁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回汉民族“干亲交往”——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16]马宗保.论回汉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J].西北民族研究,2001(4).

[17]马敏.银川市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探析[J].回族研究,2009(2).

[18]张玉玲.银川市民族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

[19]王亚楠.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回汉民族关系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许燕.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以洛阳瀍河回族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2]赵杰.论回汉民族关系亲密的四大共因[J].回族研究,2007(1).

[23]肖秀杰,焦以爽.沧州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探析[J].学理论,2012(3).

[24]许宪隆.鄂豫皖乡村回汉民族关系的现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5).

[25]丁万录.单家集:回汉和谐共处的典范[J].中国穆斯林,2003(5).

[26]杜军.儒家文化濡染下的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以山东菏泽西马垓村为个案[J].民族艺林,2014(4).

[27]束锡红,聂君.西北地区回汉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4(1).

[28]马晓梅.对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的现实考量与未来展望[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9]马敏.银川市回汉民族和谐关系探析[J].回族研究,2009(2).

[30]徐黎丽,何生海.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以恭门镇为例[J].烟台大学学报,2008(3).

[31]俞佳超.东部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调研与思考——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32]李昭勇.从德州市回汉民族关系新变化看民族工作精细化发展趋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2).

[33]徐东海.山东济南市回民小区回汉关系调查研究[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聂君,范建荣,刘学武.宁夏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稳定评估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4(2).

【责任编辑冯雪红】

2016-06-30

国家民委项目“西北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研究”(14BFZ016);北方民族大学重点项目“甘宁青地区回汉民族关系个案研究”

闵文义(1958-),男(藏族),甘肃舟曲人,北方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经济、藏学研究。

C956

A

1674-6627(2016)05-0042-05

猜你喜欢

回族民族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