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2016-12-16陈友群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清流县菌源菌核

陈友群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陈友群

(福建省清流县灵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清流365300)

近十几年来,清流县水稻纹枯病逐年发生日趋严重,此病害发病初期常被忽略,后期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对清流县纹枯病发生、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介绍有效的防控措施。

水稻纹枯病;危害;防控技术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云纹病”。菌属土传、腐生—半腐生,该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清流县常年普遍发生。水稻生育周期除了在秧苗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不同程度发生。随着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及高肥水的管理,该病各地日趋严重发生危害,特别是高产稻区、低洼地、土壤肥沃危害更为突出。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主,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一般造成减产1至3成,发生严重的田块影响抽穗减产超过4成。现将清流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阐述如下。

1 发生原因分析

1.1 耕作因素

水稻纹枯病菌核主要在土壤中及病草、病蔸上越冬,田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大小是决定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程度。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因素:一是水旱轮作较少,旱作花工且货价比不高,水稻连续种植,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日积月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菌处理不彻底。在灵地镇青甲村双晚田调查发现,水稻连作,虽然大部分稻草还田,但病草未经杀菌腐熟甚至部分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源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是水稻纹枯病菌初侵染源头[1]。

1.2 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蔓延。温度是决定病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2]。

1.3 品种因素

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抗病能力相对不是很好,而分蘖率强,产量高的品种叶片相对偏大,易造成田间通透性差,容易发病。

1.4 田管因素

肥水管理与纹枯病发病是有直接联系的。长期以来农民形成的意识“宁肯水淹,不肯晒田”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水稻生育前期应浅水护苗,以水控病。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勤灌深灌、漫灌田块,田间湿度大,稻苗较弱,抗性差,纹枯病发病重,相反一农户田间经常时旱时湿发病指数低。施肥方面,为追求水稻高产,偏施、迟施氮肥也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氮、磷、钾的搭配不合理,少施磷钾肥,造成水稻“徒长”、披叶、田间郁闭、透气性差、湿度过大。后期往往剑叶偏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稻株的抗病能力,导致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1-2]。

1.5 喷药因素

农户对纹枯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往往是症状明显、危害严重时进行下药,配药时用药不对路,没有针对性选择农药品种,为了省工,药量足甚至加倍,水量偏少,药液没有喷触病菌,达不到防治效果。

2 防控技术措施

纹枯病初发病均在基部,易被人忽略,技术部门要广泛宣传纹枯病对水稻危害性,从而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减轻纹枯病对水稻造成的损失。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2.1 选择良种

选用高产优质的品种同时着重选择株型紧凑、叶片较窄的抗病品种如:两优688、深两优5814等,增强田间通风透气,降低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增强水稻的抗性。

2.2 清除菌源

在灌水溶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消灭菌源。清除田边四周杂草,铲除稻根集中一堆火烧土,减少菌源数量,降低初侵染来源。

2.3 薄露灌溉

采用间歇湿润灌溉法,前期浅水护苗,薄露发根促蘖分蘖,中期当每667m2茎蘖数达到16万时进行轻搁田,最高苗数在20万~24万,适当重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茎秆粗壮,降低田间湿度,增加抗病性,后期水管采取干干湿湿灌溉,保持田间湿润,成熟前7 d左右断水。

2.4 配方施肥

氮、磷、钾合理搭配,比例以1∶0.7∶0.9为宜,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硅肥,硅元素可增加细胞壁的厚度,促进水稻根系生长下扎,增强植株的抗病。施肥应做到“攻头保尾看中间”的原则,在施足基肥前提下,早、重追肥,中后期看苗施肥,达到不徒长,不倒伏,既能夺取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5 合理密植

推广宽行窄株合理种植密度,以9 cm×4 cm或8 cm×5 cm为宜,增强田间通透性。

2.6 药剂防治

一般水稻分蘖盛期后,丛发病率达20%下药防治。水稻分蘖盛期每667m2用8%井冈霉素A水剂300 g,将瓶盖引个小口倒放在进水口,药液滴入随着水流至全田,既省工又环保,防治效果很好。抽穗前后每667m2用45%咪鲜胺水乳剂40~60 mL或每667m2用20%烯肟·戊唑醇浮剂20~30 mL对水60~70 kg喷雾,可兼治稻曲病、鞘腐病。每667m2选用爱苗30%乳油15~20 mL对水60 kg均匀喷雾,或20%纹枯净水溶性粉剂2包(50 g)对水60 kg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或10%己唑醇55 mL或25%粉锈宁100 g或30%己唑醇悬浮剂25~30 g对水70~80 kg粗雾喷于稻株中下部。根据病情蔓延情况每隔10~15 d再防治1~2次。特别是低洼、氮肥偏施水稻长势浓绿、更要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施药时应注意以下4点:一是选择晴天或阴天喷药;二是配足农药加足水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或傍晚有露水时施药;三是喷药期间和喷药后田间保持寸静水;四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安全用药。

[1]陈光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6):40.

[2]马壮.浅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5(5):11-12.

The Causes and the Prevention-Control Techniques of Rice Sheath Blight

CHEN You-qu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ation of Lingdi Town, Qingliu, Fujian 365300)

Rice sheath blight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serious year by year fo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Qingliu county, which was overlooked in the early-stage disease, but influenced production seriously in later-stage diseas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factors of the occurrence and injury, and introduced control techniques of rice sheath blight in Qingliu county.

rice sheath blight; har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435.111.4+2

B

1008 - 9799(2016)02 - 0038 - 02

2016 - 03 - 11

陈友群(1958 - ), 男,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

猜你喜欢

清流县菌源菌核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潜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点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清流县户用沼气发展利用现状及对策措施探讨
清流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清流县“高地贡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