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伊斯兰文化与新丝绸之路建设

2016-12-16张世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扬州

张世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扬州伊斯兰文化与新丝绸之路建设

张世海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扬州是伊斯兰教在我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留存有普哈丁园、仙鹤寺等伊斯兰教古迹。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当下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为扬州这一历史上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地区之经济文化发展带来难得机遇。重视和开展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做好对伊斯兰教古迹的保护与宣传,有助于推动扬州与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交往,并对新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扬州;伊斯兰文化;新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以前,丝绸之路从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起始,越过绵延不绝的陇山山脉,经千里河西走廊入西域绿洲(今新疆),西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而通往中亚、西亚,甚至北非和西欧等地区。除此之外,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进入印度洋,至南亚、西亚、北非和西欧等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交通和贸易大通道,为古代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持久而伟大的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茶马、绢帛、瓷器和香料等贸易,带动了东西方的贸易交流,增进了内地和沿海各民族的经济往来,对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陆、海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亦日趋频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西方的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也东渐中国。其中,扬州就是伊斯兰教借助丝绸之路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

早在唐代,扬州由于居长江与运河之交叉点,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有着适宜于海运的优越条件,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之一。中唐时,阿拉伯、波斯等地穆斯林商贾已由海上丝绸之路直航到扬州,营商贸易。正如学者所言:“唐代的扬州,乃是我国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又是对外交通与贸易的重要港埠。特别是在中唐时期,在扬州经商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人,就已数以千计,并有定居在扬州的。”[1]对扬州做过专题研究的李兴华认为,根据已知材料,“完全可以得出伊斯兰教唐时或至迟唐中叶前就传入扬州的结论”[2]。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畅达,商贸繁盛,前来扬州的不仅有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还有普哈丁等传教者。普哈丁,又译作巴哈丁、补好丁、补哈丁,阿拉伯人,相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前来扬州传教,创建了仙鹤寺[1]。仙鹤寺与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泉州清净寺齐名,合称为中国东南沿海四大古清真寺。普哈丁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去世,葬在扬州古运河东的高冈上。普哈丁墓,扬州俗称“回回堂”“巴巴窑”,今称普哈丁园,占地甚广,由古墓园、古清真寺和园林三部分组成。普哈丁之后,墓园又陆续安葬了在扬州去世的其他西域先贤,如阿拉伯人撒敢达、古都伯丁、马哈漠德、展马陆丁、法纳等[3]。

由于珍贵的历史价值,普哈丁园和仙鹤寺已先后被列为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哈丁园于1982年被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鹤寺于1995年被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媒体报道,普哈丁园和仙鹤寺等古迹已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遗产点,将于2016年与其他沿海城市入选遗产点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4]。普哈丁园、仙鹤寺是扬州重要的伊斯兰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阿友好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本土化进程等,都有着重大佐证作用。

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文章问世,如杨健美的《扬州回教概况》和养吾的《扬属各县回教之概况》,简略记述了扬州及所属各县回民新式教育、清真寺及信仰状况等[5][6];杨健美之《扬州先贤墓考略》根据调查所得民间口碑资料及传说,大致梳理了先贤墓(普哈丁园)的历史沿革[3];卿的《扬州仙鹤寺杨哲臣阿訇访问记》则通过访谈扼要记述了扬州仙鹤寺、女寺等状况及伊斯兰教发展的困境等[7]。

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学术成果,如屠思华《扬州伊斯兰教教堂发现明永乐时有关宗教的告谕》[8],朱江《扬州仙鹤寺阿拉伯人墓碑记》[9]和刘彬如、陈达祚《扬州“回回堂”和元代阿拉伯文的墓碑》[10]等文章,均对发现的扬州伊斯兰教文物资料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释、研究,为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开辟了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相结合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后,有关扬州伊斯兰文化的文章不断发表,主要有朱江《伊斯兰文化东渐扬州始末》[1]《扬州出土的阿拉伯文背水壶》[11],努尔《扬州伊斯兰教碑文新证》[12],赵华宇《关于扬州发现的阿拉伯文背水壶的几点意见》[13],将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推向更高更深层次。

近年来有关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主要有米寿江的《扬州早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东传》[14]和李兴华的《扬州伊斯兰教研究》[2],是很有分量和学术功力的两篇文章。此外,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近年来编印的《扬州清真寺概览》(2012年)、《扬州回回人物传(第一辑)》(2013年)、《扬州回回人物传(第二辑)》(2014年)等,为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以扬州伊斯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次是1989年11月中旬“扬州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23篇参会学术论文内容甚广,既涉及历史、哲学,又涉及社会、经济,还探讨了民俗、建筑艺术等。在此基础上,扬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韦培春主编的研讨会论文集《伊斯兰教在扬州》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另一次是2014年9月下旬在扬州召开的“普哈丁园与运河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论文集共收编论文53篇,分别就“伊斯兰教在扬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扬州在运河伊斯兰文化中的地位”和“普哈丁园与扬州的对外开放”等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从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整体看,特别是和同处沿海的泉州、广州等地伊斯兰文化研究看,扬州仍有一定差距,需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机遇就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

2013年9月上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各国时,于9月7日应邀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这一战略构想进行了确认和阐述,指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即“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周密研究、准确判断后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长远而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与周边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将对包括扬州在内的诸多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更多、更大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创造更加宽广、更具活力的发展与升级环境。新丝绸之路建设不仅立足于国内,更放眼国际,对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的扬州而言,意义尤为重大。重大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扬州只有主动出击,努力作为,才有可能依靠自身优势,在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更大舞台上着力打好“文化牌”,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突破。

扬州在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当代扬州的地理位置仍然十分独特,处在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地,东临出海口,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都有良好的通达性,仍然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扬州的文化优势显而易见,除唐代高僧鉴真、新罗金城(今韩国庆州市)著名文人崔致远和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史迹可供发掘、利用外,还有伊斯兰文化遗存,如普哈丁园和仙鹤寺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扬州参与、融入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扬州回族在民情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与新丝路沿线各国穆斯林有较多的共同之处,彼此之间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这些将对新丝绸之路建设顺利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始,无论是锐意发展的扬州市,还是蓄势待发的扬州伊斯兰教研究,都应奋发有为,努力谱写丝路新华章。以下就加强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促进新丝绸之路建设提几点具体建议。

1.加大扬州伊斯兰文化遗存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力度。扬州的普哈丁园、仙鹤寺等伊斯兰教文化遗存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应充分利用。如普哈丁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是固化了的历史,这样重要的历史遗存,仅停留在目前的简单保护状态,没有相应的文化支撑,未免显得单薄,难以吸引更多游客,难以向国内外广泛宣传,实在可惜。据了解,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拟在普哈丁园南侧的40亩土地上打造一馆(普哈丁纪念馆)、一厦(穆斯林大厦)、二中心(阿拉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伊斯兰文化培训中心)。若能顺利建成,这将成为扬州的重要地标建筑、特色人文景点,成为扬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有力吸引中外游客,并发挥同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穆斯林国家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过,这仅靠宗教部门、伊斯兰教协会和伊斯兰教界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扬州市党政各级部门抓住机遇,尽快规划,以大魄力办大事情。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些设想成为现实。

2.加强扬州伊斯兰教历史及现状研究,形成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特色。包括扬州伊斯兰教研究在内的我国伊斯兰教研究实践表明,只有立足现实,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重视和加强伊斯兰历史和文化研究,才能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增强文化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扬州伊斯兰教界和学术界应携起手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成功经验,对伊斯兰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薄弱乃至空白之处进行集体攻关,运用合力,发挥集体智慧,推出学术精品,如历史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中的金陵学派一样,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3.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努力打造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队伍。应借助扬州大学、扬州博物馆等创建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基地,并通过召开全国或国际学术研讨会,搭建相应的学术平台,长期或不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深化研究,以期推进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增进扬州与各伊斯兰国家友谊,使世界了解扬州。应采取多种积极措施,进一步推动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队伍建设,如可采取灵活用人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研究队伍中既有本省本地研究人员,也有全国其他省区乃至国外研究人员;还可集中优势资源,提倡、推动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合作,攻坚克难,从而使扬州伊斯兰文化研究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朱江.伊斯兰文化东渐扬州始末[A].伊斯兰教在中国[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李兴华.扬州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5(1).

[3]杨健美.扬州先贤墓考略[J].晨熹,1936(9).

[4]陶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排定时间表:扬州四项目入选遗产点[N].扬州晚报,2014-05-20.

[5]杨健美.扬州回教概况[J].晨熹,1936(9).

[6]养吾.扬属各县回教之概况[J].晨熹,1936(9).

[7]卿.扬州仙鹤寺杨哲臣阿訇访问记[J].突崛,1937(5).

[8]屠思华.扬州伊斯兰教堂发现明永乐时有关宗教的告谕[J].文物参考资料,1957(5).

[9]朱江.扬州仙鹤寺阿拉伯人墓碑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7(9).

[10]刘彬如,陈达祚.扬州“回回堂”和元代阿拉伯文的墓碑[J].江海学刊,1962(2).

[11]朱江.扬州出土的阿拉伯文背水壶[J].文物,1983(2).

[12]努尔.扬州伊斯兰教碑文新证[J].海交史研究,1983(5).

[13]赵华宇.关于扬州发现的阿拉伯文背水壶的几点意见[J].甘肃民族研究,1988(3~4).

[14]米寿江.扬州早期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东传[J].世界宗教研究,1999(2).

【责任编辑杨德亮】

中图分类号:B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6)02-0064-03

作者简介:张世海(1963-),男,甘肃临潭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伊斯兰教、回族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14XZJ009)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扬州
问君何时到扬州
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
扬州茶韵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水城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轻轻松松聊汉语——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