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要素的协同效应研究述评
2016-12-16潘昱庭吴慈生
潘昱庭,吴慈生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经济增长要素的协同效应研究述评
潘昱庭1,2,吴慈生1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经济增长投入要素的多元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特征,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协同机理及路径,是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物质资本;知识资本;协同效应;经济增长
物质资本作为长期存在的生产要素形式,在传统的产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资本理论体系也建立在以物质资本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形态日趋复杂,教育、生产经验、人力资本、知识产业等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资本的概念由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他认为知识资本中蕴含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是一个有效管理和利用知识的过程。1986年,Paul M. Romer建立了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的竞争均衡模型,研究证实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贡献(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巨大的金融资本)与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张小雪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资本积累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2]。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物质)资本是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的。因此,如何使经济要素投入合理分配、互生协同,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协同与经济增长
随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蕴含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本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等多元化经济因素成为解释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可以将产业发展分为物质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如何安排这两种战略类型的不同比例组合,必须基于资源、技术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基本情况[3]。
1.物质资本优先论。David Ricardo和Thomas Malthus认为土地是除劳动力以外的决定性生产要素,然而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爆发,土地在财富增长中的价值逐渐变小,物质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各国财富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R.F.Harrod(1939)和Domar(1946)指出一个时期经济的均衡增长条件是该时期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到使由它引致的投资等于这一时期的全部储蓄[4][5]。随着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并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在我国1982年至1997年的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本及输出率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投入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未解释部分(暂假设为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贡献十分接近[6][7]。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虽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作用,但物质资本的巨大投资和储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2.人力资本优先论。人力资本优先论的观点主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仅包含了可直接作用于经济产出的劳动力,更体现在其产生外溢效用的间接作用,这种人力资本收益者的扩散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作用的收益递增性,因此,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重要得多(西奥多·W.舒尔茨、贝克尔,1987)。Robin Grier对撒哈拉以南非洲21个国家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力资本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导致物质资本增长0.49个百分点,而物质资本每增长1个百分点使得人力资本增长0.22个百分点[8]。我国学者胡永远对我国1996年至2000年省际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内生关系,且人力资本增加对物质资本的影响作用明显高于物质资本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作用[9]。孙敬水认为,1978年至2004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弹性,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日益显现[10]。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内省际层面的研究,都表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内生联立关系,且人力资本的作用均强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综合作用论。Robert E.Lucas,Jr.(1993)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辅相成,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增长应当相互协调[11]。孙敬水认为物质资本存量增长较快,且短期内对GDP增长有较大的促进效应;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缓慢,但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拉动效应[10]。王翠认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最佳组合,取决于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与物质资本产出弹性系数的对比关系[12]。综上所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关注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物质资本投入的适当性,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的外溢性作用。
二、知识资本协同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急剧增长的知识存量与持续提高的科技水平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96年,OECD在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自此,知识资本的提出丰富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功能概念。
协同学理论由H.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协同学理论认为,管理中的协同倍增是指各子系统之间同向合作、相互配合,克服或明显减少在非协同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效果,从而减少或避免内耗,提高相关要素在协同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产生互补效应,从而使系统功能放大并产生“2+2>4”的效果[13]。
1.知识资本内部协同。知识资本内部协同是指在知识资本积累过程中各维度要素互相合作、协调,进而形成集体效应并对知识资本的积累产生正向作用。对于知识资本各维度的协同机理及作用路径,我国学者的研究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知识资本多维模型,分块化地考察知识资本内部自组织路径模式。赵坤等构建了知识资本存量结构的二维或多维转化模式,认为知识资本水平较低的区域,应根据自身优势积累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水平较高的区域,应利用区域优势扩大知识资本的转移和渗透[14]。王学军等构建了区域智力资本(H-R-S结构)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认为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必须发挥协同作用才能有效地培育区域创新能力,其中区域结构资本优化尤其是制度创新十分重要[15]。吴慈生、李兴国构建了知识资本指数模型及指数测度指标体系[16](79,102),并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样本,分析了各区域知识资本指数的空间分布及结构特点,创新性地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其与知识资本的关系。
建立协同度概念,整体化考量协同程度及影响效应。Wu Cisheng,Song Meng等建立了区域知识资本和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度公式,测算了我国1995年至2007年知识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系数,指出知识资本中人力、结构、关系三大资本通过向心运动的系统学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量越高,其所带动的知识资本提升越快,进而更能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17]。王向华构建了知识资本协调度模型,并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资本协同度数值及天津、北京、上海时间序列上的知识资本协同度数值加以验证[18]。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分析知识资本内部协同的运作模式。唐新贵等通过建立区域知识资本系统动力学结构图分析得出,知识资本的协同指其内生因素智慧资本和技术资本二者的增长率出现均衡点,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从而出现收敛[19]。
2.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协同作用。胡鞍钢、王亚华认为,我国对于知识资本的投资率偏低,过高的物质资本投资率和过低的知识资本投资率导致硬件与软件投资不匹配,是经济资本投资结构最大问题[20][21]。刘浩等对我国2004年至2011年除西藏外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资本投资分析,研究显示,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而言,知识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人力资本、流程资本、市场资本起到明显正向影响作用,产值弹性依次为0.264 288、0.158 216、0.050 188[22]。李海东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了创新,基于测量区域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或者基点状态的差距这一思想,引入理想规划值,运用相对距离比来衡量区域系统发展度;运用各子系统间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子系统间的拉动因子,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实证检验了协同度评价方法[23]。
三、研究展望
虽然新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了知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演化经济学突出了组织学习是维持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规则对经济的意义,但目前经济发展的研究仍面临许多有待回答的问题。
1.忽略了经济增长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劳动力、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替代比例、协同效果等对经济的影响机理及具体路径尚需做深入的研究。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但制度创新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忽视经济要素协同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低估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政治制度开放和产权制度明确的西方发达国家,并未达到理想的发展效果;相反,像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增量改革和制度变迁”可以保持适度的社会期望,使发展处于平缓的曲线上[24],但制度变迁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计量研究仍需深入。
3.知识资本及其协同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微观经济层面。对于知识资本协同发展的研究局限主要包括:将知识资本内涵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从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在知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外部性及流动性;知识资本要素划分多种多样,难以形成系统的、延续的、辨识度较高的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方法和系列成果;研究多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着手,而宏观层面的国家、地区知识资本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注重对知识资本内在维度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如此可以揭示知识资本各维度的作用现状,有助于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支持;二是明确区域知识资本的内涵界定,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维度本身发展,更作用于知识资本整体的积累;三是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讨论应该从人力资本一边倒的研究思路逐渐向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资本发展;四是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更应着眼于经济要素间的替代关系、分配比例和协同效果等层面。质言之,在考虑经济增长驱动力的问题上,应厘清知识资本研究框架,科学、准确地测算知识资本存量,结合物质资本、制度变迁等经济要素,系统地研究经济的增长问题。
参考文献:
[1]Paul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
[2]张小雪.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8(8).
[4]R.F.Harrod.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J].The Economic Journal,1939(49).
[5]E.Domar.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J].Econometrica,1946(2).
[6]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
[7]Zhu X.D.Understanding China’s Growth: Past,Present,and Fu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2(4).
[8]Robin Grier.The Interaction of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Accumulation: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Kyklos,2005(2).
[9]胡永远.中国省际间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互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5).
[10]孙敬水,董亚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11]Robert E Lucas.Jr.Making a Miracle[J].Econometrica,1993(2).
[12]王翠.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潘开灵,百列湖,程奇.管理协同倍增效应的系统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7(1).
[14]赵坤.从知识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6(3).
[15]王学军,陈武.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3).
[16]吴慈生,李兴国.区域知识资本指数发展报告[R].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17]Wu Cisheng,Song Meng.Research on the Synergy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Capit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Beijing,2010.
[18]王向华.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智力资本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9]唐新贵,许志波,闫森.区域知识资本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12(2).
[20]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国情分析框架: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J].管理世界,2005(11).
[21]王亚华,胡鞍钢.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态势:五大资本及总资本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2).
[22]刘浩.知识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
[23]李海东,王帅,刘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J].系统管理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
[24]柳建文.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动员效应与社会风险: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责任编辑马明德】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ynergy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Elements
PAN Yu-ting1,2, WU Ci-she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The diversity of inputs is a new featur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synergy effect of economic elements is a new thinking of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physical capital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Key words:Physic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Synergy Effect; Economic Growth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6)02-0131-04
作者简介:潘昱庭(1985-),女,宁夏银川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吴慈生(1962-),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3AJY004)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