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亚梅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2016-12-16凌仕良许亚梅石凤琴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50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00700

福建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紫癜血小板激素

凌仕良,许亚梅,石凤琴(.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 宁波350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00700)

许亚梅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凌仕良1,许亚梅2,石凤琴2
(1.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 宁波315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辨证辨病;热迫血行;气不摄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发病原因至今未明确,研究认为主要是免疫介导引起,体内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引起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为主,但疗程迁延日久,毒副作用明显,病情反复,而中医中药可以很好地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和不足,两者相互配合,标本兼治,疗效显著。许亚梅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在临床治疗ITP的过程中,将中医中药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疗效相得益彰。笔者有幸跟随许老师学习,每每受益于老师讲解分析,对其治疗思想有所领悟,现将老师治疗经验略做总结,以供借鉴:

1病因病机

中医对该病症早有认识,对其临床表现特点有形象生动的记载,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伤络脉,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中医将ITP归属于“血证”“肌衄”“葡萄疫”等范畴,根据中医血液病专家2008年在杭州召开的“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专题讨论会”达成共识,将ITP中医病名定为“紫癜病”[1]。

许教授认为“紫癜病”的病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时,多因外感热毒,或热邪直入营血,导致火热动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肌表,发为紫癜,临床多以实证为主。而内伤病因多以患者平素饮酒过多或者偏嗜辛辣,导致机体湿热并生,热重于湿,《临证指南医案·吐血》说“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或因患者性格急躁,肝气不舒,七情内伤,五志化火,导致体内热邪积蕴,郁而化火,灼伤血络,血随火燔,血溢脉外而成本病,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或因劳倦过度,正气损伤,以至气不摄血,血失统摄,溢于脉外,如《景岳全书·血证》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营气,不易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因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内因致病多与患者平素体质相关,病因有个体差别,且虚实交杂,病情复杂。.

2辨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

2.1急则治其标许教授认为紫癜病在急性发病期,患者多有外感症状,可表现发热,咳嗽咳痰,继而出现乏力,皮下针尖样出血点,以四肢为甚,严重可表现皮肤黏膜瘀斑。许老师结合《济生方·吐衄》“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临床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兼以解表祛邪,运用清营汤加减。然中药虽针对病机,疗效确切,但药效缓和,起效较慢,而临床中急性期病势急骤,病情凶险,热盛迫血,累计脏腑及清窍,预后不佳,危及生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TP属于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体液免疫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患者CD5+B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发病期内体内会明显增加分泌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能够识别自身及外来抗原,且与两者均能结合,最终产生免疫反应,血小板抗体与自身结合时主要攻击对象为自身血小板膜糖蛋白[2]。因此在急性期内,抑制体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自身的攻击,延缓血小板的减少,成为治疗初期的关键。此刻配合大剂量激素冲击,抑制机体激烈的免疫反应,使病情发展趋于缓和,平稳过度到慢性期。

2.2缓则治其本急性期经过积极治疗后,平稳过度到慢性期。在慢性期内,ITP病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一方面急性期起病急骤,热邪势盛,正邪相争激烈,导致正气耗散,日久亏虚,正虚祛邪不力,余毒未尽,表现为乏力,少言懒动,嗜卧以及仍有少量瘀点瘀斑等临床特征;另一方面因序贯激素口服治疗,长期累积毒副作用,患者常表现为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口干、盗汗、舌质红等阴虚表现,而血溢脉外是整个病程中的要点。故许教授认为在慢性期内,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可将ITP分为以下3个证型辨证施治:

2.2.1余毒未尽,血热气虚急性期内热毒势盛,虽平稳过度,病情平稳,邪祛大半,但此时正气已虚,祛邪不力,余毒未尽,临床可表现为斑疹隐隐,但较前减轻,面色少华,乏力明显,嗜卧懒动,舌淡红,苔薄,脉细弱。许教授根据病机特点,认为在益气扶正的基础上应用宣透清热法,可有利于祛除余热,以断病因。宣透清热药多选用草类药,质轻者扬,具有宣透之性,首推使用紫草,其具有透疹发斑利大小便功效。《本草纲目》提及:“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神农本草经》记载紫草“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也可以加用茜草、仙鹤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柏、金钱草、车前子清热凉血同时利小便,可使热从小便而出。

2.2.2气虚阴伤,虚火内扰随着正气耗散以及长期服用激素所致的毒副作用,患者可表现为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热势不盛,低热为主,午后尤甚,甚至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许教授认为此时本虚标实,肝肾阴伤为本虚,火热伏邪为标实,气阴亏损,虚火内生。治疗应填补肝肾,益气养阴,使气阴调和,阴阳平衡。临床可应用太子参、党参、白术、黄芪等扶助正气;旱莲草、白芍、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等补肝益肾;同时辅以玄参、牡丹皮、生地黄等,即可养阴扶正,更兼顾清热凉血,热去则阴血生。

2.2.3气不摄血,瘀血阻滞血溢脉外是ITP病机特点,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血内阻是疾病发展的病理性产物,是外感热毒与体内血热相结合,热迫血行、气不摄血导致的结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阻络又会影响血脉,成为机体出血的病因。因此许教授认为瘀血阻滞是疾病的证候特点,是疾病主证过程中的一个伴随证型,是主证中的一种兼证,又是影响疾病发展的一个病因,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予以重视。可予以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随症加减,同时加用当归、丹参、鸡血藤、阿胶等生血之品,使新血有化生之源。

病例介绍

患者辛某,女,18岁,在校大学生,就诊时间为2015年9月21日,主诉:“间断性皮肤瘀斑瘀点12 a,加重3 d”。患者2003年感冒后出现发热,鼻衄不止,面部及四肢片状瘀斑,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以输血及激素治疗(具体不详),长期服用激素后出现肥胖、高血压等毒副作用。5 d前入学军训时发热,体温38.5℃,伴乏力,咳嗽咳痰,继而出现下腹部皮肤瘀斑瘀点,双下肢及手背部针尖样出血点,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东直门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

刻下症:皮肤多发瘀斑瘀点,双下肢及手背部密集针尖样出血点,发热,体温38.9℃,偶有咳嗽咳痰,无胸闷,汗出,口干口苦,双下肢沉重无力,纳食可,夜寐宁,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入院检查CT示:双肺纹理稍多,请结合临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73×109/L,血红蛋白11.7 g/dL,血小板计数2×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68.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6×109/L;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E 150 IU/m L,C反应蛋白12.7 mg/L;咽拭子痰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对成链;呼吸病毒联合检测:肺军团菌血清1型IgM抗体弱阳性,抗核抗体IgG阳性;大小便常规检查正常。入院诊断中医诊断:①紫癜(血热妄行);② 外感风热(热毒炽盛)。西医诊断: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② 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西药予以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50 mg×6支,静滴1次/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皮试阴性)2.4 g,静滴2次/d;激素治疗过程中予以奥美拉唑针保护胃黏膜。中药予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用清营汤加减,药方如下:生地黄30 g,连翘15 g,玄参30 g,竹叶6 g,黄连10 g,金银花20 g,生黄芪30 g,僵蚕10 g,片姜黄10 g,蝉蜕6 g,大黄炭10 g,生甘草10 g,茜草20 g,仙鹤草30 g。常规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3剂。

3 d后复诊:体温恢复正常,皮肤瘀斑瘀点范围明显缩小,四肢针刺样出血点消失,咳嗽咳痰好转,乏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9月25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26×109/L,血红蛋白10.4 g/dL,血小板计数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1.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73×109/L。停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针,改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5 mg,每天1次,早上7点服用。中药继续上方治疗,处方中去黄连、金银花,加用紫草10 g,黄柏10 g继续服用。9月28日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87×109/L,血红蛋白10.5 g,血小板计数3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1.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66×109/L。患者皮肤瘀斑瘀点消退,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经上级医师查房予以好转出院,嘱其避风寒,适时添衣,均衡饮食,适当运动,门诊随诊,逐渐递减激素,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本病例系外感热毒与体内血热互结,热盛迫血,血热妄行,溢于脉外,发为紫癜,血热为患。治疗应予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为主。在血小板极度低下,伴严重出血倾向时,可给予激素冲击,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使得患者度过危险期。在激素冲击后不可立即停用激素,以防止肾上腺危象发生。在逐渐递减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可以减轻长期服用激素导致的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TP具有疗效迅速、毒副作用小、病情稳定性强等特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1]陈信义,麻柔,李冬云.规范常见血液病中医病名建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1):1040-1041.

[2]鲍静,夏瑞祥,曾庆曙,等.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2):211-214.

R249

B

1000-338X(2016)02-0041-02

2016-01-15

凌仕良(1983—),男,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肿瘤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紫癜血小板激素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研究马铃薯激素配比 为品种选育提供支持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