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情志相胜疗法作用机理

2016-12-16李亚真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福建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积极情绪情志

李亚真(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理论探讨·

论中医情志相胜疗法作用机理

李亚真
(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疗效确切,其优势体现在:以情绪情感制约关系为焦点,特别关注到不同类型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制约;具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符合中国人的情感特点。但它也有着理论局限性:情志相胜的生理机制有待明确,“五志在五脏”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或作用路径;不同情绪有不同的生理基础,而情志相胜的情绪分类过于简单化,疗效原理难以明晰;情志相胜的五行相克之说过于牵强,应向情绪具身观过渡,并挖掘潜藏的情绪调节过程及其机制。基于情绪心理相关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文化心理特征,重新审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作用机理,可以为更好地推广应用情志相胜疗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一为增加了情绪复杂性,即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广泛性和深刻性,以维持个体的认知功能和身心健康;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二为激发出某种积极心理品质,能通过促使个体建设个人资源而促进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三为潜藏情绪调节机制。情志相胜的实质是情绪调节过程,其疗效产生的关键是蕴含着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等情绪调节策略。

情志相胜;情绪心理;情绪调节;相胜疗法机理。

情志相胜疗法是古代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基本程序是“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内经》最早系统论述其原理,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与完善,主要从五行相克论来认识,即“喜为心火之志,能胜肺金之忧……怒为肝木之志,能胜脾土之思……忧为肺金之志,能胜肝木之怒……思为脾土之志,能胜肾水之恐……恐为肾水之志,能胜心火之喜”[1]。而谭从娥等[2]认为情志相胜的心疗原理是解除致病情志的量、改变情志的刺激方向和刺激内容的重新组合。也有不少学者[3-5]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情志相胜疗法。这说明情志相胜疗法富含现代心理治疗原理,值得我们深入而细致地探讨。

本文结合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进展,重新审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作用原理及机制,为更好地将情志相胜疗法推广应用到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中、促进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优势

1.1关注到不同类型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制约中医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特别关注到不同类型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有诸多体现,只不过现代心理治疗并非如中医情志相胜疗法般地以情绪情感制约关系为焦点。诸如厌恶疗法治疗成瘾行为的“以恶制喜”、系统脱敏疗法治疗恐惧症的“以静制恐”、认知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失恋痛苦的“以思胜悲”、常言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新闻报道如“初一女生遭劫持一个多小时,递饼干安抚嫌犯情绪”的“以悲制怒”。这些治疗产生效果都伴以情绪情感的改变,因而也包含着不同类型情绪情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以情胜情”,旗帜鲜明地引领心理治疗过程,这种治疗“战略”值得现代心理治疗实践借鉴和应用。

1.2鲜明的本土化色彩,符合中国人的情感特点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正是这点足以令情志相胜疗法在当今中国心理治疗实践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来进行治疗的方法[1],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心理疗法,反映了古人特有的人生态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不论是情志的相生还是相克,都体现了古人克制、谨慎、自律、中庸的情感表达方式,强调健康的情绪情感状态应该是阴阳均平[6]。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疗效确切,现今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该疗法有一定疗效[7-8],但在应用上多侧重理念引导,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和临床操作性指标。该疗法疗效明显迅捷、注重个体差异性、体现中国人情感方式特点,但理论解释牵强附会、方法简单粗暴、缺少可操作性的治疗规范[1,3],这些都妨碍了它形成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而推广于今。因而,在看到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优势的同时,现代心理治疗研究者更应该看到其局限性,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深入挖掘其作用机理。

2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局限性

2.1情志相胜的生理机制有待明确“五志在五脏”(五志的物质基础在五脏)是情志相胜学说的起点[1],其科学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但该论断缺乏足够的直接证据或作用路径,影响其说服力。实际上,情绪活动包含很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例如,现代情绪研究已进展到依据电生理学、脑成像和基因分析等新技术手段,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来阐明情绪经验形成和调控的情绪生理机制。情绪经验形成的环路模型强调由外周到中枢的自下而上加工,而情绪调控的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强调由中枢到外周的自上而下加工[9]。因而,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深入研究应该努力去揭示和总结“五脏—中枢神经系统—五志”的可能作用路径。

2.2情志相胜的情绪分类过于简单化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并不限于《内经》所认为的喜、怒、忧、思、恐这5种简单形式[5]。5种情志之情绪分类过于简单化,例如“思伤脾,怒胜思”之“思”非“恐伤肾,思胜恐”之“思”,前者相当于思念、哀思,后者相当于认知、思考。而现代情绪研究依据效价、唤醒度以及动机维度等方面来区分,其分类更细致、精确,自我意识情绪也受到关注[10-11]。

不同情绪的生理基础是不同的,例如研究表明5种基本情绪自主神经反应是模式化而特异的,但可能互相重叠[9]。因而,将情志相胜疗法运用于现代心理治疗实践,应该注意这些不同类型的情绪,从而去验证它的疗效。

2.3情志相胜的五行相克之说过于牵强其一,五行相克应向情绪具身观过渡。从情绪外周理论到面部反馈假说、躯体标记假说再到现在的情绪具身观,都一致认为情绪是具身的,情绪是与身体及其经验离不开的,如热情、冷淡的原型是热、冷[12]。“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原型为“春夏秋冬”之“风、寒、湿、暑、火、燥”的相互制约关系[13],这一原型要比“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克说,更被现代心理治疗实践所接受。其二,情志相胜的五行相克之说过于牵强,情志相胜的实质在现代情绪心理学看来就是情绪调节过程,显效的根本是某种情绪调节机制在起作用,例如: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是两种普遍的具体策略,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可通过调节表情行为改变情绪体验[14]。

“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以一种情绪可以去调节另一种过度的情绪,甚至多种可以调节同一种、一种可以调节多种[5],这说明情志相胜产生疗效的关键或许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在于一些中介变量,如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两种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3中医情志相胜疗法作用机理的重新审视

尽管情志相胜疗法不如西方心理治疗方法系统而科学,但其蕴含祖国的传统文化、疗效,历经几千年检验,势必有其内在科学性。一方面是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或个性特点;另一方面是情志相胜有其内在作用机理,即包含内在的情绪心理作用过程。

3.1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一为增加了情绪复杂性

情绪复杂性,指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对认知功能和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15]。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以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过度的情绪,甚至多种可以调节同一种、一种可以调节多种,实质是在增加情绪复杂性,而维持情绪复杂性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和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15]。

例如“怒胜喜”:邱汝诚治女子恒笑不止,求诊。问平生所爱何衣,令着之,使母与对饮,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瘥(《续名医类案》)[5]。再如“喜胜怒”:一女伤于怒,内向卧不得转,迪诊之,因索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5]。根据Friedman等人的动机匹配假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不同的指示作用,使个体产生不同的目标。消极情绪引发“存在问题”的信号,进而驱使个体注重问题解决;而积极情绪诱发安全信号,进而驱使个体去寻求刺激和诱因[15]。“怒胜喜”,通过“沾其裙”激怒女子,促使其把身心能量投向问题解决,纠偏过度喜悦;“喜胜怒”,通过“索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令女子大笑,或许驱使女子搜寻和思考令其身心愉悦的原因,从而领悟维持心情愉悦的关键。

因而,在个体的情绪情感系统中,无论是混合情绪(如网络上流行的“年终欣喜恐惧综合症”)还是情绪复杂性概念,都强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如同对待刚入校大学新生的“兴奋”,教育者往往以就业难、职业胜任力要求高,“悲胜喜”方式引导其尽快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对待毕业求职学生的“悲忧”,教育者往往以新机遇、新挑战等“喜”来胜之,引导其展望未来。可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可以相互制约,共同演绎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此外,中医情志相胜治疗还有“怒胜悲”“悲胜怒”的案例,一种消极情绪可以制约另一种消极情绪,这更说明其作用机理之一是增加个体的情绪复杂性,以促使个体维持身心健康。

3.2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二为激发出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设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16]。例如上述“喜胜怒”案例,通过“索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令女子大笑,女子为何笑?大笑之后如何而愈?“大笑”这种积极情绪,或许促使女子认识到“医生除了严肃地给病人诊疗,也可以放下姿态变得如此幽默”的弹性生存、“家人和医生为了自己的病情费尽心思”,从而对家人和医生心存感恩,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人际协调,进而达到心理健康水平的恢复。

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除了“喜”外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情绪,如何战胜?除了机理之一所阐述的增加情绪复杂性,消极情绪引发“存在问题”的信号,进而驱使个体注重问题解决。机理之二是因为激发出某种积极心理品质,这种积极心理品质就如同积极情绪一样,能通过促使个体建设个人资源而促进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消极情绪并非一无是处,如中国文化中的“怒”可能代表“争气”“要强”之类的品质。典型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代表了一种民族自尊,努力地提高民族实力。争气要强,化悲愤为力量,从而努力提升自我。这机理之二也恰恰说明了情志相胜疗法从情绪产生、加工到调节过程,都基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特征,因而能显示疗效上的独特魅力。

例如“怒胜悲”:一妇悲夫成病,其兄画其夫与所私照镜状示之,妇恚而诟,悲逐减,病旋愈(《理瀹骈文》)[5]。如同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中可以引导失恋者多考虑恋人的缺点,“沉浸在思恋的悲痛中不值得”“以怒胜悲”,进而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3.3情志相胜的机理之三为潜藏情绪调节机制

情志相胜的实质是情绪调节过程,“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即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显效的根本是潜藏情绪调节机制。例如可通过调节表情行为改变情绪体验,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中指导抑郁倾向者常常进行的“咬筷子对着镜子笑”训练,能让个体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在作出何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个体能报告出相应的内部情绪体验。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案例中,以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情绪,在激发出新情绪的同时已经改变了个体内部的情绪体验,增加了情绪复杂性,缓和了原有的过度情绪。

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是个体情绪调节最为常用的具体策略,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案例中也包含着这两种普遍的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思胜恐”的“思”就是认知重评。例如上述“怒胜悲”案例、失恋者重新评价前一段恋情并自我评判“沉浸在思恋的悲痛中不值得”,认知评价在个体心理健康恢复中起着关键作用。再如“悲胜怒”: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性暴躁……贵人旦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续名医类案》),悲哀可以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因而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5]。就如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悲伤令人重新评价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还有什么比生命(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呢?”,因而专注健康,对人际间的冲突也愈发不在乎,从而怒气得以减少。还有现实生活中,对于亲子间的冲突,往往以“悲父母之年老”而克制了愤怒,重新评价和再认识亲子互动行为,进而提升亲子关系的亲密性。

4结语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有鲜明的本土化色彩,在现代心理治疗实践中必将熠熠生辉。但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应用到现今的心理治疗实践中,有赖于研究者们深刻地体悟其精髓和作用机理,进而制定情志相胜疗法的操作规范。心理治疗本土化方向的研究者们可以立足于现代情绪研究新进展和中国文化心理特征,从情绪产生、加工到调节过程,深入分析情志相胜的理论内涵和局限性及其显效的可能机制,从而建构起相应的理论构想并进行实证探讨,以尽早实现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推广应用。

[1]曾智.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2-46.

[2]谭从娥,王米渠,刘明,等.2种角度论情志相胜的心疗原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9):2589-2590.

[3]闫少校,郎俊莲.中医情志相胜心理治疗的优势、弊端与改进对策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4):294-296.

[4] 黄文强.情志相胜疗法的原理及医案的现代心理学辨析[J].中医药文化,2009,24(2):52-54.

[5]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2):13-16.

[6]霍磊,翟双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基本理论及优势[J].中医杂志,2007,48(6):569.

[7] 王慧馨,湛献能,黄美凌.产后抑郁者应用情志相胜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3):71-74.

[8]刘俊德.情志相胜法治疗广泛性焦虑63例对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22-23.

[9]刘飞,蔡厚德.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616-622.

[10]邹吉林,张小聪,张环,等.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339-1346.

[11]李湘兰,陈传锋.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J].心理研究,2010,3(2):27-32.

[12]刘亚,王振宏,孔风.情绪具身观:情绪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50-59.

[13]林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的心理病理学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12(1):6-8.

[14]马伟娜,姚雨佳,桑标.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基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4):50-55.

[15]郭婷婷,崔丽霞,王岩.情绪复杂性:探讨情绪功能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993-1002.

[16]王振宏,吕薇,杜娟,等.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21-527.

R229

A

1000-338X(2016)02-0034-03

2016-01-15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理论新探与实证研究”(JA13164S)

李亚真(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积极情绪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