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综述

2016-12-15刘源刘家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6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刘源++刘家俊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普及的高等学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是时代的要求。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概念、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影响以及移动互联网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综述,为做好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hjky15-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39-03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恋上”了网络。大学生们已成为“拇指族”、“低头族”的主要构成部分,网络业已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模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和品德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近几年,有关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要。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主要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概念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在移动互联网下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综述概括,希望能为在移动互联网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积累基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了6.88亿,而中国手机网民人数达到了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而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1.5%。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在互联网应用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就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并深刻对大学生产生着方方面面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当今社会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也日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平民小事,无所不包。可以让广大人民迅速而及时的看到、听到、了解到。因此,对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认识。

移动互联网出现也有段时间了,对其基本也有了相应的界定。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杜亮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访问、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互联网,其网站内容主要由WAP网页形式和HTML网页形式构成,也有部分应用采用终端安装的模式,即通过安装在手机终端的软件,实现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访问与使用”。[1]而赵晨则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2]无论在杜亮还是赵晨看来,移动互联网不仅涵盖传统互联网的特征,还具有传统互联网所没有的便携性与随时随地联网等特性。庄丽,冯杭州,朱林提出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立体网络。[3]刘斯文把移动互联网理解成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姻”产生的一种信息传送方式,它不仅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还具有互联网开放、分享和互动的优势,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等特征。[4]王海建觉得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以支持高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能同时传送声音信号(通话)和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实时通信等) ,主要应用于手机,即第三代(3G)手机。[5]李晓辕引用2011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对移动互联网的界定: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6]赵效萍则认为所谓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就是利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访问因特网或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7]综上所述,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终端为前提和载体,以可以被移动终端所接受的移动通信或互联网为框架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具有便利、高效、实用的特效,其与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移动”二字上,是可以实现在移动中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的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有线网络的时空束缚,只要有无线信号(移动数据信号或无线WIFI)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移动互联网的大众化应用,渐渐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尤其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铁杆粉丝,“低头族”、“拇指族”,是他们中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的“三观”仍处在尚未成熟阶段,还没有完全的成型,是非明辨能力不足,这个阶段“三观”能否良好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未来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重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移动互联网下,有着良好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这是一个机遇。另一个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方式与方法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第三,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机会与条件,易于在新形式下创新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信息资源丰富。移动互联网包含有大量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资料,可以说图文并茂,生动具体。刘斯文认为移动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性及海量的信息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成长的条件和平台,可以让教育者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教育资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料。[4]陈立国、牛海觉得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传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的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携带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并可以同专家互动,权威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8]移动互联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发展,提供了充分良好的条件与平台。

2、良好的互动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教育者单向灌送、输出与传播,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已不同于传统。“新媒体下,主要立足与信息彼此的作用,是双向的。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重在沟通与反馈,要让学生敢说,敢于反映自己真实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做好相应的工作,起到相应的实效性”,[9]张正金认为。张绍平、田华觉得高校校园网便于学生、教师和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同时,尤其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10]

3、实用高效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的是一些报纸、报刊、广播、电视等从上而下的输出形式,很容易让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抵制情绪或产生矛盾,并且还会受到时间地点等一些条件的限制,教育效果不令人满意。而移动互联网采取的多元性,互相交流,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局面,教育效果大大提升。黄金红、陈承红提出移动互联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时效性,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方式受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移动互联网下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及时性和即时性。[11]刘成荣觉得移动互联网集文字、图片、会话、视频等为一体,传播方式集直观、形象、娱乐为一身,教师可以让本来严肃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易于接受。同时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学生产生心理压力问题,不敢真实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自然真实的交流等,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2]

4、自由自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大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自由自主学习;移动互联网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的与同学、老师,专家学者等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提高自身身心的发展。张正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富于自主性,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主学习,尽情的释放表达自我,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互相交流沟通,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与了解自我,利于大学生个体思想的成长成熟。[9]

(二)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需要高校采取新的方式应对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度加大。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意义重大,科学的“三观”利于大学生性格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李振辕认为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迅速而宽广,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软件的普及让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言论,这些言论让学生对老师的说教产生质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对课堂教学和沟通谈话的时效性和说服力要求更高。[6]廖新年提出移动互联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及方法的现代化。互联网的平等参与性让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网络中,全新的交流方式,需要教育者给予适当的引导。创新教育方式,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课题。[13]

2、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掌握着有关的信息资料,拥有者相对绝对的权威,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信息,甚至超越了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及原来的教育理念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刘毓提出移动互联网上一些落后、腐朽甚至愚昧的思想和文化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隐秘性和娱乐性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学习、荒废了学业。[14]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需要他们通过新的形式展开教育,通过适当的引导,减少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影响。刘华认为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因而不仅在信息掌握上处于劣势,而且还不会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15]陈春萍,宋元林,尹杰钦认为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表现为:政治西化与思想保守的冲突;二是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表现为:外在要求与内心信念的冲突;三是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表现为教师权威与学生个性的冲突。[16]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3、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挑战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其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外界的事物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及其网络信息监管的不足,致使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高校大学生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受其左右。

(1)大学生“三观”遭到侵蚀

大学生“三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着他们走上光明前途,而错误的,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导致他们步入歧途,步入深渊。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隐匿等特性及网络信息的参差不齐,致使大学生的“三观”遭到了侵蚀。刘华提出网络的自由、开放、共享等特性,使各种非法信息,尤以色情、暴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低俗文化,很容易地进入校园,并在很大范围内扩散,对于大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严重的侵蚀与影响。[15]张绍平、田华提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里首要的就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10]赵晨提出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面临着数量庞大的信息,使他们对自身周围事物反应迟缓,使大学生对事物判断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及合理理解,这样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

(2)大学生道德意识造成模糊

互联网的自由、虚拟、开放、共享、匿名等特性,致使大学生彻底的释放了平时压抑的感情,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超出了平时的有效控制范围。张绍平、田华提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道德缺失和社会责任感减弱。[10]董文波认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虚拟性影响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一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手机上,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异化。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点的随时性、便携性、隐蔽性,使大学生能随意的表达自我,这样容易使言论失真偏离正常轨道,致使大学生道德意识逐渐降低甚至缺失。[17]大学生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纵横驰骋在网络间,忘却了自我,逐渐失去了平日的道德观念,使道德意识逐渐模糊。

(3)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机

近些年,青少年犯罪趋势不减,其中一部分就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起的犯罪。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理会使人积极乐观向上,不健康的心理会使人走入歧途。刘秀伦,高兵认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表现在:第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混淆。第二,移动互联网带来孤独和空虚。第三,网络环境形成个人中心主义。[18]龙仕平,罗定华提出移动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移动互联网虚拟的交友,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而淫秽色情等东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尤为重要。[19]刘鹏提出网络给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三点:一是网络使大学生玩物丧志,理智毁灭,学业荒废。“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聊天”网络的三只魔爪 ,如海洛因般吞噬着大学生原本健康的心灵。二是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三是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0]移动互联网里不安全、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日益加深,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危机。

三、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移动互联网大众化的今天,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做好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涵盖各个领域,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文字、图片、音频等也数不胜数。想要扭转当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局面,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好好的利用充沛的网络资源。刘秀伦,高兵认为应充分发挥手机载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它明显的优势表现在:第一,及时性。利用手机,可以方便及时的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及学业引导和督促。第二,针对性。可以一对一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零碎时间。第三,丰富性。手机丰富了交流方式,教育方法手段和宣传教育功能。[18]吴志威提出了建设“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的官方微博等网络交流软件,让学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信息。[21]可见,在移动互联网下,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利于改善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驾驭技能

移动互联网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大学生,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备的一部分。显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移动互联网,而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网络知识技能的运用,不能流畅的驾驭和运用移动互联网,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效果不能完全发挥出来。赵效萍提出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要从抓队伍建设、抓平台建设和日常工作三个方面抓起,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平台建设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再接再厉,不断的投入工作热情。[7]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移动互联网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书、一个人、一堂课的单向灌输模式。王海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起来移动互联网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教导者”为“引导者”。[5]张正金提出要转变观念,树立博爱关怀的教育理念。一是要充分尊重“90 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规律。二要改进思政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9]郭颜懿认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必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新。[22]

(四)强化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与管理

移动互联网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它传播信息的快捷,开放,隐匿等特性以及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而“三观”初步形成,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缺乏相应明辨是非、鉴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规范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势在必行。杜亮提出要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大学生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二是重视学生群体的舆情分析,认真研究青年学生移动互联网生存规律,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三是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保障移动互联网思想理论阵地的安全,并主动为打击各类恶性移动互联网信息做出积极努力。[1]赵晨认为要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首先,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其次,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2]刘成荣建议在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运用新技术来防范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要对大学生手机上网做因势利导的工作。[12]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科学地使用移动互联网,树立健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意识。潘敏、于朝阳、陈中润认为移动互联网要成为大学生接受积极健康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就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3]

四、结语语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发展,利于社会的发展,易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它却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给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想要减少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扩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加大在移动互联网视阙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常研常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0,01:82-86.

[2]赵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186-188.

[3]庄丽,冯杭州,朱林. 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求知导刊,2016,08::009.

[4]刘斯文.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66-67.

[5]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的研究[J].天中学刊,2011.04,26(2):58-60.

[6]李晓辕.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12,30(4):91-94.

[7]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2014,04:58-61.

[8]陈立国,牛海.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转向[J].改革与开放,2015,13:100-102.

[9]张正金. 新媒体视阈下“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31(5):122-124.

[10]张绍平,田华.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决策咨询,2014,01:85-88.

[11]黄金红,陈承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民营科技,2016,05:61-62.

[12]刘成荣.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51-52.

[13]廖新年. 互联网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12,19(62):60-63.

[14]刘毓. 手机媒体视域下移动教育管理探析——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2,11:50-52.

[15]刘华. 网络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08:46-47.

[16]陈春萍,宋元林, 尹杰钦.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1):66-70.

[17]董文波.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克拉玛依学刊,2014,05:68-70.

[18]刘秀伦,高兵.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9,27(5):40-43.

[19]龙仕平,罗定华.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4,06:143-144.

[20]刘鹏.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137-140.

[21]吴志威.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3:341.

[22]郭彦懿.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05:42-44.

[23]潘敏,于朝阳,陈中间.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8,04:21-26.

作者简介:

刘 源(1984~ )河南开封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政。

刘家俊(1984~ )安徽阜阳人,海口经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