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评价学习模式”在武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6-12-15彭云钊莫概能丁文
彭云钊+莫概能+丁文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理论、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就当前高校武术教育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专题研究,并基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层面构建了一个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前提,以过程评价为手段,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提高和其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等的全新的武术教育“掌握评价学习模式”。实验研究结果完全印证了我们实验前的假设,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其课堂参与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课后自主的自觉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武术课堂与课外练习的合理对接,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终身提议意识的理念和大趋势。
关键词:普通高校 武术教育 掌握评价学习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052—04
1 前言
评价并非简单意义上对目标达成度的度量,而是透过评价这一课程教学环节来督促或引领学生更好地去学习[1]。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理论已严重滞后于其体育教育的实践[2]。表现为过分看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学习”的机制。武术自进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以来,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术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有其它体育课程体系的共性的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表现为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武术套路技术动作有着较为固定的衔接模式,大学生在学会和掌握各单一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还要按照武术套路的构成法则,将这些套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按照该类武术套路运动自身的特点来展现其独特的韵律与美。事实上,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枝独秀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体育舞蹈、跆拳道和定向运动等现代“舶来”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却如火如荼。有学者曾对大学生体育课选项的“心理趋向”进行过研究,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较为热衷于选择那些“好及格”“听起来时髦”体能消耗相对较小的如篮球、乒乓球、跆拳道等运动项目,而那些体能消耗较大、不太容易及格、相对枯燥的运动项目如田径、武术等项目等已不太受大学生欢迎。为促进高校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研究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对当前高校武术教育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基于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层面构建了一个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前提,以过程评价为手段,重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提高和其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等的全新的武术教育“掌握评价学习模式”。实验研究结果完全印证了我们实验前的假设,该武术掌握评价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其课堂参与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课后自主的自觉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武术课堂与课外练习的合理对接,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终身提议意识的理念和大趋势。该课题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高校武术教育理论,并为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我国高校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武术教育评价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近5年间刊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专著等。
2.2.2 专家访谈法
就课题命题、评价指标、各子系统目标模块的确立等对从事学校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
2.2.3 问卷调查法
就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度、课后习武及参与武术社团活动等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课堂学习态度、上课出勤率等进行了跟踪调查。
2.2.4 实验法
随机选取本校公体武术选修班男女大学生120人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组N1=60人;对照组N2=60人。
2.3 实验设计
2.3.1实验方法
我们进行了实验前测,两组同学在武术基础、学习能力上其差别不具显著性。遴选两位武术专职老师来进行后测实验(学习内容:少林龙拳,实验组进行试验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时间为13周。
2.3.2 “掌握评价学习模式”模块构建
模块一:分块评价模块
将教学内容分成五个节点进行考核评价。节点一:武术套路第1段;节点二:第 1、2段;节点三:第1—3段;节点四:第1—4段;节点五:全套技术。
制定分块成绩评价细则,力求细化到每个学习节点:
节点一到节点三:成绩=熟练度×20%+动作规格×40%+演练水平×30%+路线×10%。
节点四:成绩=熟练度×10%+动作规格×50%+演练水平×30%+路线×10%。
节点五:成绩=熟练度×10%+动作规格×50%+演练水平×40%。
模块二:掌握评价学习模块
在本课题研究中,比较重视使用两种教学法,即分组掌握学习法和比赛法。
分组掌握学习法: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好、中、差搭配进行分组,练习前教师应公布练习方法要求,讲述各节点考核评价的细则及要求。
比赛法:裁判员可由各小组组长担任,评分必须严格按照评分细则与标准要求进行评分,最后由各裁判员对各组学生的比赛情况及问题进行评述,然后由老师和学生加以补充。
模块三:累计加权评价模块
学期末技术成绩=第一节点成绩×10%+第二成绩×10%+第三节点成绩×10%+第四节点成绩×20%+第五节点成绩×50%。
成绩评价方法:参阅各节点评分细则,节点五由4位武术专职老师进行统一评分。
相关指标的界定:
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上课到课率=学生13次课到课人数的平均值/人数;13次课请假总人数、旷课总人数及课堂提问次数(平均每次课学生提问次数)等为学生课堂参与度指标。
课后自觉练习情况:以不记名作业的形式对大学生课堂自觉参与武术课外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课后自觉练习的人数;学生自觉参加武术社团活动的人数;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武术表演活动情况,等。
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由SPSS11.5 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实验前,我们对这两组大学生进行了实验前测,结果表明:两组大学生在武术基本功、学习能力上无显著差别(P>0.05)。尔后,我们选取两为专职武术教师来组织教学,学习内容均为少林拳,实验组进行试验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结束后,由表1、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组大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参与度还是在课后自觉练习情况上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其武术套路和各分块成绩也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如下:
(1)由表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要明显要优于对照组。表现为:第一,实验组大学生的到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97.9%,对照组94.5%);第二,实验组大学生请假、旷课情况要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总的旷课数为8次,请假8次,对照组则为17与26次;第三,实验组每次课学生提问的平均次数为17.6次,而对照组的仅为6.8次,等等。
(2)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大学生的课后自觉练武情况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实验组大学生在课后自觉练习的人数上,以及在参加武术社团和参与武术表演等的人数上均大大多于对照组。
注:聘请本院4名专职武术教师按照本课题设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技术评价,分块打分。
(3)经过为期13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见表1):两组大学生的武术套路技术及各分块技术差异均非常显著,如实验组套路技术平均为81.53分,对照组为70.4(P<0.01,差异非常显著),另外在动作规格、演练水平等分块比较上,其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为方便研究,我们将学生的动作熟练度纳入到实际测评中,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动作熟练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5)。
经过为期13周的实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无论是在套路技术上,还是在课堂参与意识和课后自觉练习方面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为显著。下面笔者就该教学模式如何促进大学生武术套路技术掌握、提高其课堂参与意思及有效链接课内与课外锻炼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3.2结果与分析
3.2.1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督促学生学习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主要手段,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掌握评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评价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手段而已。该模式其观测点不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是侧重于学生取得这一成绩的过程。为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采用了“分块评价”的方法,即将教学目标有机地分成若干子目标并加以逐一评价,如此评价就从终结性评价变成为过程性评价了。为了防止落入“走形式”的俗套,我们建立了“累计加权价评价”机制,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权重将学生的各节点的成绩列入到学期末成绩考核中,也就是说学生如果想及格或获得高分必须参加各节点的考核,否则光凭最后一次考试不但拿不到高分,甚至根本无法及格。事实上,“累计加权评价”乃本课题的亮点,它将评价的“激励学习”的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强调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督促学生为“掌握”或者“获得”而去自发学习。
3.2.2 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领学生学习
该评价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掌握动作技术为前提,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以提升学生学力为目的,通过适时评价去督促和引领学生去学习。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分块打分”和“累计评价”的教学策略,所谓“分块打分”即按照武术套路运动的构成法则和学生动作技术的行程过程,将所学的套路技术拆分为五个评价观测点,这几个节点累计递进叠加。为凸显“评价”的“导向学习”的功能,我们对学生各节点制定了动态评价的细则,即按照学生动作技术形成的心理过程制定了各节点评价细则,并在考核前一周加以“公告”,通过这一形式就将评价的“导向”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出来,学生只有知道了成绩的构成分数比例才能够按照要求加以由针对性地强化练习,如此,教师就能始终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变一次性终结评价为多次对个教学节点的评价—亦即“过程行评价”。事实上,为保证“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的有效性,我们还采用了“累计加权评价”的方法,亦即将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学生学期末技术成绩考核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套使用了“分组讨论掌握式学习法”,亦即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好、中、差来搭配分组,便于学生进行互助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验证明:采用“分块评价”方法可以变传统的“一站式评价”为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过程性评价”;宣布执行动态的评价方法无异于告诉了同学们应该怎样去有效练习;而分组讨论掌握式学习法的广泛使用则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力的提高则为大学生课后练习提供了保障。
3.2.3 培养大学生良好健身习惯,实现课堂内外的一体化
中华武术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瑰宝,自进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以来,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术套路运动归属于“难美项群”之列,讲究高、新、难、美,其动作一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联而成,所以在教学中追求动作学习的连续性是其教学组织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今,由于现在高校武术教学每次课之间跨度过长,非常不利于武术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倘若学生课外时间不进行强化练习,教师每次课都要花去相当的时间去复习已学过的内容,这样教学的效率将无法得到保证[3],学生久学不会自然兴趣全无,更何以谈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呢?该教学模式的推出,有助于大学生的良好健身习惯的形成,实现体育课内与课外的一体化。首先,该模式是基于大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所学课堂内容而提出来的,它将课程总目标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分块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进行“把关”,并以“累计加权评价”的形式督促执行。俗话说“分,乃学生的命根。”,学生想要顺利通过本学期《武术课程》的学习,光凭一次考试是更本无法做到的,需要拿到各个节点考试的分数才行,这样学生就得自发地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练习,而练习参照标准也就是老师所公布“动态评分标准”[4],练习的方法也正是学生进行“分组掌握式”练习中所获得的方法。事实上,这种看似强制性的方法,学生起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后来在自己逐渐掌握动作技术之后,特别是体味到武术这项运动带给自己身体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后,就逐渐热爱上了这一项运动,在这一不断重复的练习活动中,大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总而言之,该评价模式使得大学生的体育课的课堂学习得以向课外进行了合理化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外的一体化。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实验研究结果完全印证了我们实验前的假设,该武术掌握评价学习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其课堂参与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课后自主的自觉练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武术课堂与课外练习的合理对接,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终身提议意识的理念和大趋势。
“武术课程掌握评价学习模式”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甄别,它是以“目标达成”为前提,将课程总目标划分为若干相关的子目标,以过程评价为手段,充分发挥出了评价作为激励与引领学生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说该教学模式并非仅仅只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观测点,它所重视的是大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其再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健身习惯的形成。通过过程评价来实现大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的合理对接,从而为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基础。下面本人就如何细化该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提出自己的建议:
(1)该教学模式是立足武术套路教学最优化而设立的,比较适合那些与武术套路运动同项群的项目教学,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那些动作技术连续性强、动作要求较高的项目教学,能否在其它项群项目教学中加以应用值得期待。(2)该模式是建立在“目标达成”基础之上而创立的,如何将总目标细化到各子目标中去,应结合自身项目特点进行。子目标分的过细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过于笼统又达不到“细化”的必要。如武术套路运动一般构成有四段,我们可以将总目标分为5个子目标,即:目标1—第一段;目标2—前2段;目标3—前3段;目标4—全套技术1;目标5—全套技术2。值得注意的是本教学模式不同时期考核标准不同,“全套技术1”与“全套技术2”采用的是不同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其项目特点和动作构成形式,将考核的内容、方法与标准公布给学生让学生知晓,这样就告诉了学生在练习中应重点注意什么?突出什么?怎么练?(3)实施“累计加权评价法”是本教学模式不至于流于形式的保障。如果只是简单低对学生各阶段“子目标”进行测评而不纳入到学期成绩中去,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建议在运用此教学模式时最好是提前向学生通报本学习的成绩构成,并按照一定的权重将各子目标的成绩累计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2004(2):59—64.
[2]陈玉艰.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夏冬生,等. 体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探析[J].体育学刊,2006(5):76—77.
[4]刘 刚.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29—32.
Wushu Education "Master Evaluation Learning Pattern" Research
Peng Yunzhao Mo Gaineng Ding Wen(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TGU, Yichang Hubei 443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aking the most optimization theory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as evidences, to study on current university Wushus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based on today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reform on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full "quality education" and"lifelong sports" education building, the study tries to form a new Wushus education "master evaluation learning mode", with teaching"target reached" for premise, process evaluation as means, the purpo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bility and its concept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completely confirms the study hypothesis. The teaching mode can fully inspire students of learning potential, great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their clas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vary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into students after-class independent practice consciously, can greatly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 achieve reasonable docking between Wushus class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meet the ideas and trend of current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centering people, promoting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developing their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Keywords: College Wushu education Master Evaluation Learning Patter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