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官交融深层领悟

2016-12-15何元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鼓通感音乐作品

何元田

通感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联想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五官功能出现互相沟通转化的现象。在感觉转移过程中,个体感受得到强化的同时,审美领域得以拓宽,审美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通感培养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深层次的音乐欣赏。

一、感觉引发感知

有些音乐使人一听就爱上它,有些音乐却需要较长时间的感悟才会慢慢地喜欢,这就是对音乐作品的一个认识过程。如:在教授新苏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哆嗦》一曲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跳竹竿舞。这首音乐属于黎族民歌改编的民族弹拨乐合奏,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用跳绳模拟竹竿,让学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节奏和舞步,学生随着节奏的变化不断地变化舞步,个体感知的重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跳舞的过程中,舞者控制舞步的快慢来配合音乐节奏强弱的变化,感觉与感知相互配合。学生有着差异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每个学生的经历、实践经验、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音乐的感受也随之不同,这就符合了人们常说的“欣赏是音乐的三度创作”。

二、通感激发兴趣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根据自我的感悟、理解,感觉的相互沟通,以特定的音乐手法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对于音乐的欣赏中,倾听者多种感官去感受,从而产生一种听声会意的审美通感。如:在教学新苏少版小学一年级课曲《大鼓和小鼓》时,进行音乐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首先,拿出准备好的乐器,大鼓和小鼓,告诉学生这是带来的新朋友。随后,进行大鼓和小鼓简单节奏的敲击,告诉学生这是在向学生们打招呼,同时要求学生敲击自己的鼓面进行问候。最后,举行节奏游戏,要求学生分辨鼓音强弱,通过唱、拍、跳等多种形式表现音的强弱,以节奏游戏引导学生对歌曲《大鼓和小鼓》的学习。通过做游戏,学生不仅仅是听觉,还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感觉被激活,多种感觉互相连通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慢慢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一点点地理解了歌曲内涵,更好地掌握了歌曲。

三、通感促进联想

音乐艺术是创造音乐形象来反映实际生活。运用审美通感促进学生的联想,把无法捉摸的音乐形象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审美意象。如:教学新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老虎磨牙”一课时,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提问:如果用乐器表现老虎,你会选择什么乐器。当有的学生回答打击乐时,再次询问学生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老虎的行为,随之请同学进行击鼓表现。在学生表现完后,老师播放《老虎磨牙》乐曲的演奏,询问同学听到了什么,在同学回答后,老师绘声绘色地描绘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让学生闭眼带着刚才老师所描述的情节去听音乐。最后问同学有什么感想,并与同学互相交流。这种方式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感受并思考,发挥想象,感受音乐表达了什么,在老师描绘过后联系自己所想象的场景,随着音乐感受作者所要表现的形象及要表达的情感。由此,通感有效促进了联想。

四、通感引导个性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个性学生对与音乐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通感融入音乐,以此感受音乐,了解音乐的内涵,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教师教授新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大鹿”,老师给同学们看各种动物的卡片并加以模仿,随后,出示小白兔的图片请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来思考小白兔在森林里发生了什么。在学生说完后证实学生的猜想,拿出大鹿的图片,要求学生自己编一个小故事,相互讲一讲。在学生讲完自己的故事以后,开始播放歌曲,最后要求学生听完歌曲后,再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种方式运用了孩子的听觉、语言等通感来进行思考,不同的孩子讲出的故事也不同。

教师借助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等协同性生理行为,设计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打开学生对于音乐通感的大门,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深层次领悟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鼓通感音乐作品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你好,小鼓
小鼓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