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
2016-12-15路小斌
路小斌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禁锢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热情,长期下去,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参与的“热度”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想让学生长时间集中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而创设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一元硬币、下水道的盖子、向日葵、光环、车轮等图案,让学生进行欣赏,这些实物形象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此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纸片,让学生对折、打开,再变换不同的方向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探索中,然后争相汇报:在圆形纸片上有很多的折痕,这些折痕有一个相交的点。学生自主学习后知道了折痕都是圆的直径,折痕的交点是圆的圆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探究,提高参与的“广度”
合作探究是当前数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了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一个,并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判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底等高,根据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它们的体积相等。但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犯了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也有学生认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尽管等底等高,但它们的体积不相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怎么验证呢?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将等分的圆柱拼一拼,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在汇报交流时,得出了不同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猜想、验证猜想,并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们参与其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参与的“深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有很多老师对练习设计不够重视,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进行练习,苦不堪言。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练习设计,帮助学生优化解题策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在教学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A、B两地的距离是500千米,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了总路程的40%,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需要几小时?”显然,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寻找到了多种解法。教师通过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策略入手,学会思考,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体验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断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甘垛镇横泾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