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2016-12-15程丽霞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程丽霞

摘 要: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有效途径。人具有创新的本质特性,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是依赖创新得以发展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提高创新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让他们勇于打破常规,习惯标新立异,使学生逐步养成大胆探索、勇于质疑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5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从本质上来说,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这一目的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是学生进行更高级别的数学学习的基础,它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因此,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同时,它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如果学生具备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他们的思想所受到的束缚就会比较小,也会具备和产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积极地对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想进行培养是对他们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基础的思维方法,它能够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具备很大的优势。在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时,逆向思维也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思维方法,经常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训练,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纵横联系思维

纵横联系的思维方法就是将所需解决的问题与其他的知识相互联系,从中得到启发。这种思维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与活动,使他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进行“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时,我就在课堂上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例题:

1/2+1/4=?

1/2+1/4+1/8=?

1/2+1/4+1/8+1/16=?

1/2+1/4+1/8+1/16+1/32=?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看看以上的式子有什么规律,随后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归纳中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具有关联性的特点,他们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某些单一的信息进行探索,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让他们能够产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展开触角,去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寻求。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要多多进行,因为它是学生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逐步优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更是具有极大的优势。

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创新,小学生都有很多的向往,同时,他们还具备很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这些素质都是进行创新所必需的一些心理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利用起来,为他们创设一些能激起好奇心的情景,使他们对于创新充满了热情。如进行“平年与闰年”的学习时,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年份,随即就告诉他们这是平年或闰年。学生一边报年份一边查万年历,对于教师脱口而出的正确答案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也很好奇教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索,看看其中有没有简便一些的计算方法。

(二)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

小学数学的应用性非常强,基本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能用小学数学来解决,而问题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的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使思考成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创造性,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能够通过问题获得更为深刻的知识记忆。如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相关内容时,我为学生出了两道题,让他们看看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一样:

4.2+0.6 0.6+4.2

(3.6+4.7)+5.8 3.6+(4.7+5.8)

随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两组算式进行探索,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概括得出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轻松地完成了练习,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活。

(三)以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引发学生的探索,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足够的条件。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针:

1.设计开放性的解题策略。教师所设计的习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解题策略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优的一个,逐步从思想上树立策略优化的意识。

2.设计开放性的题目条件。对题目条件进行设计时,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所给出的问题条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探索,让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条件给出不一样的解释,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设计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去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并对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性。

4.设计开放性的答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直面问题和条件的机会,以开放性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进行数学加减法估算的学习时,笔者就利用了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对自己或他人的问题进行探索,看看依靠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哪些不同的解题方向。

学生经历多次的探索后就会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这对他们的数学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当学生有了思考的习惯,他们就会逐步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并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逐步实现创新。

总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条件,从思维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具备创新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使他们具备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顺民.探究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

[2] 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科教文汇,2007,17.

[责任编辑 齐真]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