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促和谐发展
2016-12-15陈纪梅
陈纪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成长和教育进程。学校守则规范的约束,固然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外在强化作用,可是学生内心的净化和升华,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心灵;论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51
今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严重失衡,很多学生让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挽救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危机,已是刻不容缓。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实践《论语》《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变化,我的心灵也在净化着,并真切地感受到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一、枯木逢春喜结缘
我从教十六年,长期担任班主任,虽然所带班级成绩一直不错,可每念及育人之事,心中必战战兢兢,自叹枉为人师也!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涌动着一种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绪。
虽然一次次下决心,我却迟迟没有行动,直到送完一届毕业班,又新接手了初一班级。我就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拖下去了,一定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一天之计在于晨”,我让学生每天早自习前10分钟,齐声颂读《论语》或《弟子规》,学生们在愉悦谦和的心态中大大提高了一天的学习效率。接着,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成长的痕迹》,让学生每个周末在家总结一下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然而,只学习不运用是不行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实践传统文化,我又让他们准备了另一个本子,叫《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每天起床后,结合所学传统文化,制定一天的学习、生活、娱乐计划,然后在晚上睡觉前再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每日三思),以实现学生修德为先,不断自我管理,提高成长的内驱力。学生所写的《成长的痕迹》和《温故而知新》,我都亲自批改(即使是在假期我也鼓励学生这样做,培养他们“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每周的班会课上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做得好的学生给其他同学读自己的《成长的痕迹》和《温故而知新》,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对《论语》的理解,像对“君子”的理解,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会,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应用等。在这种辩论中,师生的品德和修养都在升华,以往那种高压式的说教变成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生们都很乐意上班会课。渐渐地,在我们班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气,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转为了主动,家长们都称赞说:“陈老师教孩子学《论语》,孩子在家里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二、摇摆之中过难关
学习传统文化之初,学生们出于好奇,学得很起劲,可时间一长就渐渐放松了,有的甚至提出了诸多质疑。比如,在学完《论语》后,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现在很多人都唯利是图,我们向善,别人欺负我们怎么办……”有的说:“老师,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考高中,用那么多时间学思想干什么……”还有的问:“我们学习本来就已经够累了,再加上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加重负担吗?”
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我都一一进行了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消除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班会课上,我又让所有学生畅所欲言,比较一下学习传统文化前后的变化,大家都觉得思想比以前进步多了,而且班级也更和睦了。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传统文化演讲比赛,让每人都写一篇心得材料,从中挑选出二十份参加比赛,让其他同学来当评委。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演讲,被里面的善言和善行感染着,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比赛结果出来后,我又隆重地对获奖学生进行了表彰。
和学生一起学习传统文化,我的心灵也在净化着,在班里,我经常把学习成绩不好但心眼很好的同学叫“善人”,并把他们和学习最好的同学一样看待(包括在班级奖励上)。让那些真正善良的同学在班级中有立足之地,这样一来,班级的学习传统文化、重德行善之风日渐浓厚。
三、以德促学齐争艳
为了让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心里,使他们踏入社会也能继续做一个好人,我决定引导他们运用传统文化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品学相得益彰。比如,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弟子规》中的“宽为限,紧用功”,解决了他们学习中的急躁心理;学习《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启发学生感悟“学习知识”和“独立思考”的关系,使他们茅塞顿开。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以致用,在学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中先后有四名同学的成绩从全校的中、下游跃居前列,他们感受到了学《论语》和《弟子规》后思想升华给自己带来的学习上的巨大收益,同时也坚定了他们,乃至全班同学做好人的信心,班级的思想和学习一直处于全校前列。如今,全体学生同样在享受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与益处。
久而久之,学生们对真理、真知如痴如醉,即使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各科的间歇,我们都会兴致勃勃地学一篇《论语》来调节自己的思想与心理。在我们班,学知识和智慧成为一种应对未来的储备,“做好人”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渴望,虽然学生在思想上已淡忘了一些具体的守则规范,却在行为的尺度上有了更高的标准。
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感恩,每逢暑假、寒假他(她)们都到我家来玩,与我一起畅谈高中、大学的学习生活,我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幸福与感动。一次晚自习,我一走进教室,就被那红红绿绿的颜色惊呆了,讲桌上放着生日蛋糕,黑板上写着 “Happy Birthday ,Miss Chen!”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这是我有生以来过的第一个生日,我由衷地赞叹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善化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和学生在一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贺治成,陈伟.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文化路径研究[J].前沿,2012(4).
[2] 李秀辉.漫议新时期的“立德树人” [J].吉林教育, 2013(11).
[3] 吐尔逊·伊不拉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深入推进新疆教育改革与进步[J].中国民族教育,2014(1).
[4] 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3.
[5] 刘婷婷.谈传统文化向中学语文教学的渗透[J]. 现代语文,2005
(9).
[6] 李红英.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1(6).
[责任编辑 赵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