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从"心"开始
2016-12-15
· 本刊记者 王 堃
授人以渔从"心"开始
· 本刊记者 王 堃
在中国的贫困地区,有一群孩子,本该到了升学的年纪,可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而面临失学,他们当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孤儿。因为学历和技能的不足,让他们难以立足社会,使贫困代际转移。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温暖的棉衣、漂亮的书包,而是一种心灵的关怀,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
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新华网、北京师范大学、中育集团、美年大健康共同发起“授渔计划”,主要资助初中毕业的孤儿、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有计划地完成职业教育和大专教育。针对这些家庭贫困和学习困难的“双困”学生,“授渔计划”致力于为他们搭建一个有保障、有目标、可帮助全面成长成才的公益平台。
“授渔计划”为双困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大专教育,统一安排到合作企业实习,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稳步就业,服务社会。“授渔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资助学生中专阶段助学金,受助学生在项目学校完成两年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学习;第二阶段,资助学生学费,受助学生在合作企业边实习工作边用三年时间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大专课程学习。
(二)
在2016年9月5日首个“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倡导开展的“中华慈善日”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授渔计划”南水北调移民子女助学暨华盛绿色产业扶贫行动在湖北省十堰市启动,帮助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留守、困境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促进职业教育和慈善事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授渔计划”的志愿者家访
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为保证丹江水送到北京,十堰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库区移民46万人,部分移民因失地致贫,全市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84万多人。为确保水源地生态和水质,十堰市关停了污染较大的企业,部分企业职工和搬迁移民外出务工,因诸多原因,部分未成年孩子成为家庭贫困的留守、困境儿童。
自2013年6月“授渔计划”实施以来,坚持教育救助的公益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开创了用公益推动职业教育的新模式。2014年起,在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支持下,湖北省多所职业学校与“授渔计划”展开合作,共同为孤儿、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付出不懈的努力。
在南水北调移民工程中,涌现出的众多爱心慈善家诠释了中华儿女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仁爱之心,他们多年来用自己并不丰厚的收入累计帮助数以千计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但求能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力量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圆梦。
在首个“中华慈善日”活动现场,10名受助学生代表上台接受“授渔计划”资助的助学金。来自西藏的授渔学子次仁旺堆在现场演唱经典歌曲《青藏高原》,并鼓励新加入“授渔计划”的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要敢拼敢闯,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罗双梅是“授渔计划”资助过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良好发展。她有个愿望:定向资助一名与她当年有着类似经历的学生。在活动现场,接受她资助的学生亲手为罗双梅做了一件衬衫,这个小小的惊喜让罗双梅感动不已。她说,“‘授渔计划’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为改变他人命运做出了尝试。”
(三)
家住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的袁春晖今年13岁,家里有六口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母亲患有糖尿病,哥哥是先天性脑瘫患者,家里只有父亲一人有劳动能力。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两亩玉米地,一年能收6000斤玉米。为了支撑起这个家,父亲还经常外出打工,全家每年的收入不到1万元。爷爷和哥哥每月有70元低保,一家人勉强维持着生活。
志愿者到袁春晖家探访,一家六口人就住在两间房里,屋内的陈设极其简陋,唯一醒目的是墙上的三张“三好学生”奖状。
“孩子很争气,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家里真的拿不出钱供他读书了。”袁春晖的父亲无奈地说。
当志愿者问及袁春晖的梦想时,他坚定地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能读到大学,将来努力工作减轻父亲的负担。”
令人心疼的是,已经13岁的春晖只有1.4米高,但他小小的身躯里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目前,“授渔计划”在官方网站上已经为春晖发起了捐款,每年只要1800元就可以帮助春晖实现上学的梦想。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8岁的许美玲家住秦皇岛青龙镇,家里有五口人。14年前,美玲的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家里还有一个即将上小学的6岁弟弟,一个膀胱癌晚期、丧失劳动力的父亲,伯父和奶奶均有精神问题。全家人一直靠着政府补贴和好心人资助生活。家庭的主要支出为许美玲和弟弟的学费,以及父亲治病的费用。
当志愿者走进许美玲家里,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惊。全家仅靠身患重病的父亲一人打理。父亲健康时曾外出打工,可以勉强维持生计,但父亲被查出了膀胱癌晚期,本就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姐弟俩都对学习怀有极大的热情,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授渔计划”将持续为他们筹款,完成他们的梦想。
“授渔计划”始终秉承“授人以渔,从'心'开始”的宗旨,以“用公益推动职业教育,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为己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和“扶贫必扶智”的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救助的公益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开创了用公益推动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授渔计划”自2013年6月实施以来,募集到2600余万元善款,支出1800余万元善款,已资助全国22个省19个民族3600余名孤儿、留守青少年和贫困学生,有计划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对部分贫困留守儿童开展特困救助,促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造血能力,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帮助贫困人口、尤其是深度贫困人口走上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