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2016-12-15曹正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德育核心

曹正勇

(贵阳学院 党委宣传部,贵阳 550005)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曹正勇

(贵阳学院 党委宣传部,贵阳 550005)

当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传承发展问题,就是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践行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和最新体现。换言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传承与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尺。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与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路径;方法

2014 年 2 月 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06同年 2 月 24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又指出: 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163他第一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最新表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仅要求教育要继续重视夯实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更要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在当下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就是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和最新体现。换言之,是否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在学生中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与否的标尺。笔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发挥作用的路径与方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简析

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而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只能是理论的、抽象的,只有它现实化为某国的价值文化或意义文化, 才真正有影响力”[2]。无论哪一个时代,能被人们普遍认可、接受和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在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们 “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习近平同志说道:“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164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释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中的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等文化内涵得到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继承,形成了中华民族以 “求善重德” 为旨趣的伦理文化,这种伦理范式又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 的思维定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价值体现和基本构成,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继承和遗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新时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道德实践和美好诉求的体现。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站在纵横交汇的时代坐标系上,找准了中华民族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方向。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之梦,被我们以“中国梦”的形式表述出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164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在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现实与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和创新。它不仅继承和吸收了传统儒家价值观的精髓,还采纳和吸收了传统道家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并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学说中先进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以国际化、多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促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 民族性等特征”[5]。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变迁中,社会的某些核心价值被解构了,而另一些核心价值却逐渐被建构起来。这一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核心价值的解构和建构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客观过程”[6]。它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中,放弃了传统文化中以维护王权为最高目的的封建统治思想和森严的等级观念,提出并弘扬了平等、自由、民主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时代呼唤的先进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科学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诚如前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一)从大环境角度分析,要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合力

1.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和特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民族、时代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校教育入学生之脑、之心。传统文化积淀和定格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心理品质、道德风貌和主流价值观。比较中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都无一例外地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人点,并使他们在与他国、他民族异质文化的比较中树立和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紧密化,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以实用型知识传播为主,其他知识为辅的现象,人文学科课时被不断挤占和缩减。这种倾向,加剧了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因而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物质利益的公共人文学科不被学生重视。

鉴于种种现状,高校在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不动摇的同时,应该结合各自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2.社会要为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积极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因此,从物理空间上说,社会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里,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要培育和增强青年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力,为学校德育添砖加瓦,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强化学校德育的正面影响,增强学校德育的正面功能,促使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迁移,抑制负迁移。因此,全社会应下大力气,从体制机制、组织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为学生观创造积极的环境。以贵阳市为例,要以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为契机,继续提升和增强孔学堂等文化机构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道德讲堂”等活动的开展为载体,掀起全民读经典,诵经典,践经典的良好氛围。在社会管理中,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实际的结合。广大党员干部要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切实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百姓中落地生根。

3.要充分发挥家庭作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补充和辅助的功能

与社会在德育中的地位相比,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和辅助。然而,过去我们在德育中一味强调的“政治性”原则,在学生的父辈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德育的偏离通过父辈们的思想和言行潜移默化或是名正言顺地影响了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另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无法避免地抬升了物质利益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造成因为物质利益而家庭破碎,亲情丧失的悲剧屡屡发生,不能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更加剧了读书功利心理的形成和恶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父母)相信和传播“读书无用论”。因此,这些家庭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并不重视。

从德育功能的分析,学校、社会、家庭三间存在以下关系:

(二)从教育活动要素分析,要形成教师、学生和教育中介系统的德育合力

教育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必然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作为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为目的的大学生德育活动,也当如此。

1.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努力实现从“管控”学生到“教化”学生到“融入”学生最后到“成为”学生的转变。面对浸泡在信息时代里长大的学生,教师的教育主导权已经受到挑战,教师不能再拿自己当“权威”,更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当作学生言行的“标准”。教育领导行为理论已经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教育权变理论,即教师对教育领导环境的建构和教育愿景的创造。然而这种建构和创造不是教师的独舞,而是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舞。所以,教师要“融入”学生,接近学生,体验学生,最终以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只有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教师才能为学生所接纳,教师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实力,增强自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如果说扎实的专业实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那么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则是教师为师的依据。尤其是在新媒体大势发展的今天,教师已经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危机。不变,只能被学生无情地赶下讲台。“术业有专攻”,不一定为师,“德高者,方为师。”教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必须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拥护者和坚定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以利为重,经常迟到早退,课内课外两个标准,自己和别人两个标准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2.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只是教育的主导,在学生的道德价值形成过程中,只会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道德价值的引领,二是道德价值环境的建构和重构。更多和更深入的,只能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所谓的入脑入心,也只能由学生真正参与,才能真正完成。那么,学生如何锻炼和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呢?笔者认为,除了扎扎实实的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和践行道德价值。内化于心只是基础,外化于行才是本质。生活不仅是一切价值观形成的原生态,更是一切价值观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真实的价值观的形成才有可能。学生要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国家现状、社会实情,从而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增强自己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7]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即“知行合一”。学生要通过课内课外的道德价值实践,推动道德价值的“自在”静态向“自醒自为”的动态转换。

(三)从小环境角度分析,要形成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正面反面、典型与非典型的德育合力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利用课堂教学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德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研究学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会在教材里,融会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然而,学生的德育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时间,更多的功夫蕴藏于课外的生活。如果说课内只是让学生“知”的话,那么课外则是让学生“信”和“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

网下的教育,与时代的发展显得有些脱离,与青年学生的生活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更是让学生的信息环境鱼龙混杂甚至污浊不堪。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恶劣的外界影响完全有可能占领学生的意识形态高地。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效应,弱化甚至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高校要重视学生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为学生搭建话语表达的平台。通过交流、沟通和引导,凸显网络育人的功能,创建学生德育的网络品牌。此外,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他们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正面实例的榜样效应,而常常忽略反面实例也可以得出出教育效果。其实,与正面实例一样,只要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对反面实例进行深入客观和有效分析,尤其是它们的成因分析,则会让学生认识到反面实例形成的原因,从而有效避免。所以,我们可以正反面结合,增强教育力。

此外,典型案例与非典型案例的筛选也很重要。典型案例应尽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消除他们的陌生化。与学生遥不可及的案例,学生是很难关心的,便很难谈得上教育的效果。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榜样和宣传榜样,要善于从非典型案例中归纳、提炼和总结出典型案例,又让典型案例回归到非典型案例的平凡生活里。

(四)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要形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群体与个体、主流与特色的德育文化合力

现代文化是走入青年学生内心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与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中国人的重大节日及二十四节气等。如何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将现代新内容、新元素、新理念融入传统文化中,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新文化。

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告诉我们,民族要兴旺繁荣,除了要善于继承和创新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外,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放眼世界,无论东方与西方,唯优则取。我们要以开阔的胸襟,批判的心态,尊重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合理价值。东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是我们重要的发展之路。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是相对独立的,但他不是真空,他要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换句话说,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要受到一定环境文化即群体文化的影响。所谓的群体文化,是相对于个体文化而言。个体文化是形成群体文化的基础,而群体文化又影响着个体文化的生成。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体文化的打造。对于学生而言,极其重要的群体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群体文化的创建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贴近学生的各种实际,从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自己更高的道德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因此,我们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广泛而深刻地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打造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将这种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地区、本民族中地传播。例如:贵州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各种重要的考古遗址文化及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都应成为贵州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时代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江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 ,2014(4).

[3]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

[4]冯颜利,廖小明.问题·旨趣·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

[5]程林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广西日报,2014-03-13.

[6]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4.

责任编辑 刘晓华

On the Path and Method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s an Guidance

CAO Zheng-yong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5, Guizhou, China)

At present, discussing the problem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s equal to the discussion about 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of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have the same theoretical basis; therefore, they are intrinsic unity.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concentrated and latest manifestation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ther words, whether it is beneficia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 measure of judging whethe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ets successful i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path; metho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2016-02-26

“贵阳市2015年度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社科文艺人才”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曹正勇(1981-),男,贵州普定人,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6133(2016)04-0084-0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