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与“二次振兴”东北的对策研究

2016-12-15邓嘉纬

工业经济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比重东北

邓嘉纬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与“二次振兴”东北的对策研究

邓嘉纬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再次失速,人口持续外流,社会上出现了“二次振兴”东北的提法。影响东北经济的因素包括文化和社会意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金融资源利用能力、人口等多方面,其中社会意识落后是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吸收东南沿海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为抓手,依托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外部冲击来扭转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内生动力。

东北;振兴;对策

引言

2016年10月, 我国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这是在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实施方案》)后振兴东北的又一项关键政策。《实施方案》提出了共127项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以投资带动稳增长和振兴东北经济的意图十分明显,媒体甚至以“1.6万亿投资振兴东北”来吸引关注,对于以项目投资来振兴东北的质疑声不断。弄清楚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

一、“二次振兴”东北的由来

东北经济问题由来已久。“一五”时期,东北作为发展重工业的基地,在前苏联援建我国156个建设项目总占据了58个项目,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后,东北地区的功能定位基本是为国家提供生产母机与生产原材料的基地,以重工业为主,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产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东北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降低,经济增长乏力,“三角债”严重。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现的 “东北现象”,当时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困难。为此,中央陆续推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宏观管理机构对东北问题的更大关注与全面讨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振兴东北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3年12月,国务院成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经过10年的政策支持和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债转股降低企业负债率、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加入WTO带来的市场扩张、国内房地产行业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东北的经济形势有了很大改观。东北经济形势的暂时性改观,主要得益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并非东北经济内部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上述效应的消退,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再次失速,当年辽、吉、黑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5.8%、6.5%和5.6%,排名在全国倒数第3、第4、第2。2015年,三省经济增速分别在3.0%、6.5%、5.7%,排名倒数第1、第4、第3;三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8%、5.3%和0.4%,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33.4%、2.0%和-10.4%。这些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形势不容乐观,“二次振兴”东北势在必行。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力争用2-3年时间,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且在东北地区全面推进中央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支持东北国企改革先试先行,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此外,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

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东北由于能源原材料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大,受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不足影响更为明显,加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一些内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更大。2015年我国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提出四个要求,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要求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在中央的关注下,振兴东北再次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

二、东北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东北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相对落后、国有经济比重偏高、装备产业优势渐失、金融资源利用能力不足、低出生率和人口流失等方面。

(一)市场经济意识相对落后

东北地区拥有着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但这也逐渐消磨了东北人早期的、具有代表色彩的“闯关东”的创业精神。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作为“后盾”,东北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无法摆脱计划经济带给他们的思想禁锢,未能快速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反而逐渐磨灭了关东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市场机制的顺利形成需要市场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得到充分普及,这一点,正是东北现存的最大弱势。传统观念束缚了东北人的创造力,也抑制了他们祖辈曾有的“闯关东”精神,导致东北人自我经营、拓展能力降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1998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黑土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研究”调查中,有近一半的人承认东北人具有“轻视秩序与规则”的倾向。东北人讲义气,为了“兄弟”、朋友可以放弃原则、违背制度、触犯法律(闫方等,2004)[1]。中共吉林省委的一项课题研究得出结论,东北地处边境,开发较晚,加之清朝长时间封禁、伪满统治等影响,严重制约了创业文化的生成。东北三省自然条件优越,使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以及“闯关东”的移民后裔,容易形成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制约,尤其是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和消解了群众性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东北地区人民的社会意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自主意识仍然十分薄弱,有些地方一提发展经济,首先想的是向上边要项目、要政策,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在东北地区十分严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2004)[2]。1949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东北强大的工业基础,但也在体制方面强化了东北人意识中的等级制观念和官本位思想,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过分考虑上级意志和“政治”需要,缺乏开拓精神,在文化层次上则表现为缺乏对人性尊严、个性自由的尊重和推崇,与市场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强调功利、重视个体的“经济人”理性发生冲突,由此也成为政府过多干预市场、侵犯市场、侵犯私人权利等反市场行为的文化基础(林木西、和军,2006)[3]。东

北文化和社会意识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理性价值观存在冲突,使东北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存在脱节。

(二)国有经济比重偏高

东北现有的所有制结构影响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振兴东北的系列政策出台以来,国有经济的比重有了相当程度的下降,非国有成分的比重显著上升。但和全国相比,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对国有经济的依赖还比较重,经济活动弹性小,不利于东北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大量的投资项目集中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工业方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的比重,同时又因为社会的观念与体制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这些项目所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国有经济投资可能会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出效应(王洛林、魏后凯,2006)[4]。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两者的动态耦合与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形成摩擦性运转,它们互相阻滞,互相制约,成为东北经济运行最根本的特征(刘兴赛2009)[5]。

从2005年到2014年,东北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表1所示。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所有者权益、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收入这三项指标上,三省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此后各项比重一直在下降。到2014年,辽宁的所有者权益比重和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已经略低于全国,总资产指标高于全国;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各项比重还显著高于全国。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辽宁的非国有工业经济活动已经非常活跃,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国有比重仍然偏高,工业经济活动仍然比较依赖国有成分,发展民营经济和吸引外资还需要很多努力。

另一方面,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三项指标2014年仍然基本处于下降趋势,而东北三省的三项指标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小幅度反弹,值得注意。

(三)装备产业优势渐失

东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化的基地,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设备和基础原材料。直到现在,东北的冶金、石油开采和设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领域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表2所示。

2015年,辽宁主要产业有钢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吉林主要产业有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龙江主要产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来看,东北三省具有优势的工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19.4%,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为14.3%,农副食品加工业为13.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为13.4%,汽车制造业为12.6%,医药制造业10.5%,而传统上认为的设备类重工业优势削弱,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为8.5%,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3.5%。并且,这些数值在2012年以来是下降的。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比重下降约3.8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约2.5个百分点,趋势比较明显。作为传统的原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目前东北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原材料开采和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表1 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三项指标占本省工业的比重 单位:%

(四)金融资源利用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融资结构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信贷资源的分配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以2004年为分界线,在此之前,东北三省的金融机构贷存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东北的信贷资源分配还是相对宽松的。从2005年到2010年,辽宁的贷存比大致与全国一致,吉林则继续保持显著高于全国的水平,黑龙江显著低于全国水平。2011年到2014年,在全国贷存比略有上升的背景下,辽宁贷存比同步上升,吉林略有上升,而黑龙江则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15年,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71.0%,辽、吉、黑三省分别为76.0%、81.9%、77.7%,因辽宁存贷款规模较大,三省总体的存贷比为77.7%,比全国水平高6.7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说明,东北地区的信贷资源并未流失,如表3所示。

但是,从东北GDP占全国比重和三省贷款规模占全国比重的动态角度看,情况就比较不乐观。1998年之前,东北地区的贷款所占比重高于其GDP所占比重,但差距一直在缩小。1998年,比重之差为1.37个百分点。1999年,两者持平。此后,除了2010-2013年因为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反弹以外,东北的GDP 比重一直稳步下降,到2013年已近降低到9.30%,与最高峰1998年的9.7%相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贷款余额比重方面,则从1995最高峰的11.06%下降到2013年的4.96%。2014年和2015年,情况出现了显著变化。2014年东北GDP 比重为9.03%,呈继续下滑趋势,而贷款余额比重为5.19%,比上年增长0.23个百分点。2015年则更加突出,当年GDP比重下降0.4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比重却上升了1.68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比重一举接近2003年的水平。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东北经济发展所利用的信贷资金和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资金之间存在的缺口越来越大,本地资金存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或者理解为本地经济缺乏活力,信用质量低,资金需求明显不足,经济状况不足以吸引外部信贷资金的流入,资金反而可能以信贷的形式流向其他地区。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本地经济缺乏显著的亮点,在与东南沿海等快速发展的地区之间的金融资源竞争中处于弱势。

表2 2015年东北三省十五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工业和全国行业的比重 单位:%

(五)低出生率和人口流失

自2000年以来,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始终位居各省市的后10位以内。2007年起,倒数前3名都是东北三省。2014年,辽、吉、黑三省分别以6.49%、6.62%、7.37%的出生率位列全国倒数第1、2 、3名,不但低于中西部地区,甚至低于京(9.75%)、津(8.19%)、沪(8.35%)三大直辖市。同年,新疆、西藏、青海、海南、山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河北、宁夏和贵州12省区的出生率在16.44%到12.98%之间,超过出生率最低的辽宁1倍以上。而辽宁的出生率还不及国际标准“超低出生率”(15%)的一半。可见东北人口形势之严峻。

表3 1995-2014年东北地区金融机构贷存比、GDP比重、贷款余额比重 单位: %

2000年,辽、吉、黑三省的人口分别为4184、2682、3807万人,到2014年分别为4391、2752、3833万人。2000-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总人口增长率排名,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分别以0.68%、2.61%、4.95%的增长率排名全国倒数第12、7和6名。2000年,辽、吉、黑三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32%、2.13%、3.02%,到2014年,分别为3.22%、2.02%、2.81%,比重的下降幅度分别为2.95%、5.11%和6.89%,在全国的跌幅排名分别为第12、7和6名。2000-2014年,辽、吉、黑三省人口分别增长207、70、26万人,表明近几年东北三省的人口增长极为缓慢。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在2005-2010年五年间,黑龙江、吉林两省净流出人口分别为119万和53万,辽宁净流入人口52万。而2010-2014年4年,黑龙江没有增长,吉林和辽宁分别增长5万、16万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4年,辽宁和吉林各增长1万人,黑龙江则减少2万人,东北三省人口流出趋势比较明显。自2009年至2014年的六年时间里,东北三省人口总数占全国比重持续下降,由2009的8.24%下降至2014年的8.06%,其中黑龙江的人口流失情况最为严重。

人口的流失和经济增速的下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逆转,可能会导致恶

性循环。2015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563元,辽、吉、黑三省分别为24576元、18835元、18739元,分别是全国的108.9%、83.5%、83.1%。辽宁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吉林和黑龙江低于全国,而就整个东北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98元,低于全国6.5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口的流动提供了解释依据。

三、振兴东北的政策建议

振兴东北经济,社会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同时,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时代的社会意识之间有前后的历史继承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集中表现,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社会的发展。恩格斯在1892年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所写的英文版导言中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6]列宁也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最可怕的势力”[7]。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要改变落后的社会意识,等待其自身潜移默化的自我调节,无疑是不可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习对外开放的办法。对东北地区而言,应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并借此带来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从而改变东北地区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通过投资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消费拉动东北经济增长短期内难见成效。东北地区的消费增长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消费率偏低。以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辽宁为例,2009-2014年的消费率分别为41.5%、40.0%、39.9%、40.5%、41.4%、42.6%,变动幅度不大,与全国相比,大约低10个百分点。然而2013和2014年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水平高出10%多,2015年也超出8.9%。分析可知,东北居民消费不旺,消费顾虑高于全国。由此可见,依靠拉动消费提升东北的经济增长存在内在的困难,短期内很难见效。

对外部提供商品和服务也难以拉动东北经济增长。仍以辽宁为例,根据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一直呈现净流入,对外部(包括外省市和境外)呈“逆差”状态,并且“逆差”缺口还在扩大。

现阶段,拉动东北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投资驱动。固定资产投资严重滑坡,是引起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急速下滑的主因。以辽宁为例,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7.8%,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同比下降33%,民间投资下降25.5%,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下降34.2%。2015年,国有经济占投资比重为21.6%,非国有经济占投资比重为78.4%;建设项目投资占比79.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20.2%。总体上看,民间投资、建设项目投资占比较大,国有经济和房地产投资占比较小。

由于东北地区吸引力不足,人口流出,

房地产投资占比本就不高,在经济转型的要求下,房地产投资不可能也不应当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辽宁这样的国有经济比重已经比较正常的地区,不应当通过投资拉动其比重恢复上升;在吉林和黑龙江这样的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省份,国有经济更不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国内运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外资也无法寄予过高期望,要充分动员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但是,投资不能狭隘理解为增量投资,通过兼并重组进行存量资本的混合性改造是最重要的途径。

(二)广泛吸收东南沿海民间资本和制造业强国资本

投资不仅是稳定东北经济增速的关键因素,更应当作为改变东北地区社会意识的重要抓手。

东南沿海集中了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其中很多民营企业进入了资本市场。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极强,筹资便利,但资本市场给予的盈利压力很大,而东南沿海的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许多企业迫切需要寻求外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跨区域的并购风起云涌,许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和联合投资,实现了跨地域的产业布局。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民营上市公司可重点为东北的大型制造企业配套零部件生产,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业效率和价值,一些基础条件较好但市场开拓有欠缺的东北企业可以和这些上市公司实现资本层面的合作。大力引入东南沿海的民营资本,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资本,可以对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形成冲击,帮助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转变思想观念。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需要改变理念,以落实投资政策、信守服务承诺为根本,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在东南沿海民营上市公司市场化理念的影响下,可以较快地改变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

在吸引外资方面,东北地区应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关注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制造业资本。东北地区拥有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是吸引制造业外资的基础。通过吸引外资,培养一批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地方国有企业应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缩短产业链条,将民营企业纳入产业链,改变小而全的产业格局。可以挑选东北地区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鼓励当地民营企业与外部企业合作。

(三)依托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发挥产业和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现有2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含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大量知名企业入驻其中,使其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由于规划得当,引导有力,政策到位,这些开发区和园区从无到有发展起了云计算、光电和智能机器人产业,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园区内新建设的公共项目,原有项目的运营,都可以通过竞争引进外部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而

不必都由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来提供,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价格,降低区内企业的运营成本。

东北三省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石油化工业均可以作为东北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总之,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吸收东南沿海的社会资本、民营上市公司的资本为抓手,优化地方产业链,发挥东北产业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更要注意主动引入外部冲击来扭转东北地区的社会意识,引导东北地区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内生发展动力,跟上发达地区的步伐,尽早完成东北振兴的战略任务。

[1]闫方,张金明,孙晓东.人格重塑:经济振兴的内趋力[J].长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36-38.

[2]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建设创业文化推进东北振兴[J].北京:求是,2004(8):42-44.

[3]林木西,和军.东北振兴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哈尔滨:求是学刊,2006(6):50-55.

[4]王洛林,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未来政策选择[J].北京:财贸经济,2006(2):3-10.

[5]刘兴赛.主体自主、结构优化与市场深化——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内生发展能力构建[J].大连:东北大学学报,2009(3):128-132.

[6]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60.

[7]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0.

Strategy Researcd on Economic Problems in Northeast of China and the "Revitalizing"

Jiawei Deng
(School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Since 2014 the local economy of Northeastern China has significantly slowed down.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moving out of this area. To reverse the loss of population, the economy must be "re-booted." The slowdown has many causes, including the people's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ncial mobilization ability, and the declining population. Among all these causes,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social consciousness may have played critical role. With the begin to change the people's cultural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we urge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adopt a new approach and should use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d New &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to attract capital investments from private corporations in the more affluent Southeastern China. In this way, our industrial and resource strengths will be put to good use. Also, through infusing external capital and culture into this area, local people will become more compatible with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In the long run the new consciousness will help to foster a steady momentum for the economy.

Northeast of China; Revitalize; Strategy

F420

A

2095-7866 (2016) 06-702-10

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6.012

邓嘉纬(1997-),男,上海市人,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与金融。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比重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