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错,就是一种错误
2016-12-15陈潇
●陈潇
勿错,就是一种错误
●陈潇
“想一想,把方糖放进杯子后,哪杯水最甜?”我念完了题目,然后等待孩子们交上一份正确的答案。几秒钟以后,全班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喊出了答案:第一杯。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故意又大声问了一次,哪一杯最甜?结果他们再次齐声高喊“第一杯”。听完,我整个人彻底崩溃,不由歇斯底里起来……
其实这道题,稍微有一点生活经验的学生都应该知道,在糖的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水越少,则最后的糖水越甜。
对于错误,我们往往持着一份厌恶的情绪,教师尤其明显。大家都爱追求绝对正确,禁止错误发生。对教师来说,这样真的好吗?
同往常一样,我走进熟悉的课堂,望了一眼全班孩子,准备开始教学。今天要教的内容很简单,即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过生日》,教孩子们学习“比较多少”的内容。虽然我是一名新教师,但对这样简单的内容,我全然不放在心上。按照课前的预设,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孩子们掌握情况也挺好。没想到看图题一出现,课堂就失控了。那道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所示:这帮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再差,这点儿基本常识应该还是有的呀,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课后,我请教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告诉我,这里有一个易错点,孩子们就是会在这里莫名其妙地出现错误。莫名其妙?我不太相信这种解释。我私下又喊了一些学生过来,问他们做这道题时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几个孩子结结巴巴的回答,让我发现他们其实清楚糖与水之间的关系,但都在课堂上做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惊讶之余,我决心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反复回忆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探寻问题背后的真相。
而当我将所有的PPT播放一遍时,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在上面这道题中,杯子装得水越多,则那个壶装得水就越多。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出,蓝色的壶倒了5杯水,数量较多,所以认为蓝色的壶装的多。经过这道题的思维训练后,孩子们开始思考关于糖水的甜度题。由此,孩子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多的物体就一定大。此刻,知识简单地迁移为:杯子里水多的那一杯,甜度更高。另外,颜色也干扰了孩子们在这道题上的判断,他们第一眼观察到的糖水甜度题中的物体是颜色较深的水杯,而自动忽略与书本背景颜色相近的糖块。结果,在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们便出现了认知误差,错误地选择了水多的那一杯。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课堂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如果孩子出现了认知或行为上的错误,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之归咎于调皮、不认真等原因,甚至急于给孩子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而出现一个错误的行为,也一定会有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问题解决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则和法则去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助其改正,而不是无休止的批评。
泰戈尔说:“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着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拨开层层迷雾,寻找隐藏在错误背后的那片蓝天。
(作者单位:长阳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
责任编辑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