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子贡品探微

2016-12-15赵春兰

关键词:贡品朝贡新罗

赵春兰

(通化师范学院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松子贡品探微

赵春兰

(通化师范学院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国内外贡品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对贡品的个案研究则很少。从唐朝到清朝,松子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贡品。松子之所以成为贡品的原因:一是受到原始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思想观念的影响;二是藩属国稳定和宗主国政治关系的需要。在不同历史阶段,松子贡品的性质不同。从唐朝到明朝,古代朝鲜和国内的靺鞨、女真献给中原王朝的松子是朝贡品,清朝打牲乌拉采捕缴纳的松子是土贡品,松子贡品经历了由朝贡品到土贡品的发展历程。松子作为贡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松子贡品为稳定藩属国和宗主国的政治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二、朝贡松子促进了松子民间贸易的发展;三、渤海国朝贡道具有“丝绸之路”的性质;四、松子贡品的发展史折射了长白山区世居民族采集习俗的发展史;五、松子朝贡品发展史映射了古代朝鲜土贡发展的历史;六、松子贡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松子;贡品;新罗;渤海国;高丽

松子是松树的种子,国内可以食用的松子主要有红松子、华松子和云南松子等。从史料记载看,只有红松子载入中国古代贡品的史册,从唐朝到清朝,红松子在中国古代贡赋史上一直是一种重要贡品,本文所说的松子是作为贡品的红松子。红松“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和吉林长白山,也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的部分地区”[1]。国内外的朝贡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对贡品的个案研究还少有人关注。笔者拟对松子成为贡品的原因,以及松子贡品的发展概况、松子作为贡品的意义展开探讨。研究松子贡品,是以一斑窥全豹,可以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中国古代长白山土特产的朝贡和土贡概况,对促进东北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松子因何成为贡品

松子作为方物朝贡始于唐朝,但在唐朝之前,世居长白山区的肃慎族系先民已经同中原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为什么到了唐朝松子才成为贡品?首先是受到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思想观念的影响;其次是藩属国稳定和宗主国政治关系的需要。

松子“味甘美,大温,无毒。主诸风,温肠胃,久食轻身,延年,不老”[2]。在神仙信仰盛行的汉魏六朝时期,松子的功效迎合了方士们宣扬长生不死的神仙学理论的需要,已经成为服食成仙的首选植物果实。成书于汉朝的《列仙传》记载了赤须子、偓佺、伏生、犊子、毛女等众位男女仙家吃松子长生不死或成仙的传说。例如偓佺是槐山中采药的人,爱吃松子,遍身长毛,长达数寸,两眼变成方形,能疾步如飞追逐奔马。他拿松子赠给尧帝,可尧帝没功夫服食它。当时的人们凡是吃了这种松子的,都活到二三百岁[3]。

汉魏六朝时期,松子还没有引起高层统治者的关注,只是作为神仙学理论家宣扬长生不死之术的工具,频繁出现在众位仙家的神话传说中。晋朝道教思想家葛洪也曾亲自撰写赵瞿吃松子长生不老的故事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赵瞿者,字子荣,上党人也。得癞病,重,垂死。或告其家云:“当及生弃之,若死于家,则世世子孙相蛀耳。”家人为作一年粮,送置山中,恐虎狼害之,从外以木寨之。瞿悲伤自恨,昼夜啼泣。如此百余日,夜中,忽见石室前有三人,问瞿何人。瞿度深山穷林之中,非人所行之处,必是神灵。乃自陈乞,叩头哀求……神人乃以松子、松柏脂各五升赐之,告瞿曰:“此不但愈病,当长生耳。服半可愈,愈即勿废。”瞿服之未尽,病愈,身体强健乃归家,家人谓是鬼。具说其由,乃喜。遂更服之二年,颜色转少,肌肤光泽,走如飞鸟。……瞿在人间三百余年,常如童子颜色,入山不知所之[4]。

故事的大意是赵瞿得了很重的癞病,生命垂危,家人担心受到传染把他置之深山荒野,任其自生自灭,但赵瞿得到神灵救助,服食松子和松柏脂不但身体痊愈,而且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道教教主老子为宗祖,崇尚道教,对道教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道教除去粗俗浓厚的迷信色彩而建立起精细完备的理论体系,发展到高峰。成熟以后的道教以道家哲学思想为核心,不再以修仙长生为要,但服食炼丹求得长生不老并没有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失。唐代帝王寻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仍然浓厚,太宗晚年服用中天竺方士炼制的“延年之药”使病情加重而死,年仅50岁;宪宗40来岁就遍找长生不老的偏方,由于服用丹药中毒,数月不能上朝;唐穆宗即位后重蹈覆辙,服用丹药,30岁就中毒而死;武宗服丹药后,毒热难忍,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临死前连续10天不能说话,死时年仅30多岁;唐宣宗因服用仙丹中毒太深,背上长出了脓疮,最后,宣宗带着金丹之毒气踏上了黄泉路。松子可以食药两用,和丹药相比对身体没有伤害性,唐人对服食松子可以长生不老仍然笃信不疑。民间流传着神仙吃松仁的配方,“神仙饵松实方:十月采松实,过时即落难收,去大皮,捣如膏。每服如鸡子大,日三服。如服及一百日,轻身;三百日,日行五百里,绝谷。久服升仙”[5]。脱离了肉体凡胎的神仙也要继续服用松仁仙方以保持仙风道骨,服食松子羽化升仙的思想观念体现了在医疗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愿望。

松子在唐朝成为贡品,除了受到原始道教思想的影响,还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由于对外关系开明,对华夷一视同仁,令诸蕃降服。渤海国看到“世人贵远贱近,轻易重难,此帮产物,每为各国所珍视,遂把松子作为方物朝贡”[6]。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二月,渤海国王遣使裴璆贡人参、松子、昆布、黄明、细布、貂鼠皮……”[7]。渤海国地处偏僻的东北,距离唐朝的都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朝贡使者“涉霜露,冒风涛死者接踵,其志弥厉,往往去以十数,返仅一二”,但朝贡“为其国命脉之所在,苑枯之所系。故合众力以赴之,蹈百死而不辞欤”[6]。

二、松子贡品发展概况

由于松子自身的独特功效,加之朝贡外交的需要,从唐朝直至明朝,古代朝鲜和国内的靺鞨、女真始终把松子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献给我“天朝上国”,以示臣服。满清建立政权后,成立打牲乌拉府专门采捕长白山特产,包括松子。在不同历史阶段,松子贡品性质不同。唐朝到明朝,古代朝鲜和靺鞨、女真进献的松子是朝贡品,清朝打牲乌拉府组织牲丁采捕缴纳的松子是土贡品,松子贡品经历了由朝贡品到土贡品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分阶段探讨松子贡品的发展概况。

(一)松子朝贡的发展概况

松子朝贡始于唐朝,宋朝到元朝是持续发展时期,明朝是松子朝贡的高峰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松子朝贡的情况又存在差异。

1.唐宋时期

渤海国向唐王朝朝贡松子开启了国内松子作为贡品的历史。渤海国由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圣历元年(698年)建立,最初称震国。711年,大祚荣派人到唐王朝朝贡方物,积极主动地发展同唐王朝的亲密关系。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王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8],从此震国改称渤海国。大祚荣每年派遣使臣入唐朝贡,大祚荣之后的历代国王都得到了唐王朝的册封,都频繁地派遣使臣向唐王朝朝贡,据不完全统计,渤海国先后向唐朝及中原政权朝贡达140余次[9]。遗憾的是所贡方物缺少详细的记载,无法统计松子的朝贡次数和数量。

把松子作为贡品向唐王朝朝贡的,除了渤海国之外,还有朝鲜半岛的新罗。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依,都盛产红松子。“三韩万里半天松,万丈蓬莱东复东。珠玉链成千岁实,冰霜吹落九秋风。”[10]红松在朝鲜半岛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咸镜山脉、狼林山脉、盖马高原、妙香山脉、摩天岭山脉、北大峰山脉等山地,南部零散分布于雪岳山、龙门山、华岳山、雄岳山、日月山、大白山、八公山、俗离山、加智山、德裕山、智异山等亚高山地带[11]。

新罗在503年建立政权,668年统一朝鲜半岛,“中朝朝贡制度正式确立于唐朝和新罗”[12]。唐朝药学家萧炳曰:“(松子)一丛五叶如钗,道家服食绝粒,子如巴豆,新罗往往进之。”[13]唐人把来自新罗的松子称作新罗松子,新罗使者除了把松子献给唐朝廷之外,还把松子用来销售盈利。新罗使者把松子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玉角香、重堂枣、御家长龙牙子。玉角香等级最高,使者最为珍视[14]。唐人对新罗松子非常看重,新罗使者和唐朝的高层官员往来时,常常把新罗松子作为高级礼品[15]。新罗和唐朝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使得新罗松子在市面上经常见到。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松,凡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成式修行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株,大财如椀。甲子年结实,味与新罗、南诏者不别。”[16]另外,刘恂《岭表录异》亦曰:“偏核桃出卑占国,肉不堪食。胡人多收其核,遗汉宫,以称珍异。其形薄而尖头,偏如雀嘴。破之,食其桃仁,味酷似新罗松子。”[17]唐人频繁地把和松子同类或相近的坚果与新罗松子做嗅觉上的比较,可见唐人对红松子的认知是始于新罗松子,而不是渤海国松子,新罗朝贡松子应该早于渤海国。

渤海国在926年被辽灭亡后,原渤海国统治下的靺鞨部落成为女真族的主源。辽初,女真人势单力孤,还没有形成女真族,熟女真“所产人参、松子、猪苓等物,并系契丹枢密院所营,赍以金、帛、布、黄蜡、天南星、人参、白附子、松子、蜜等诸物,入贡北番(辽)”[18]。从天显二年(927年)到天显十二年(937年),女真进贡达14次。女真人不但向辽朝贡松子,也向强盛时期的北宋朝贡松子。金建立政权之初与北宋修好之时,松子是觐见礼品之一。例如重合二年(1118年),“女真发渤海人一名李善庆、熟女真一名小散多、生女真一名渤达,共三人,赍国书并北珠、生金、貂革、人参、松子为贽。同马政等,俾来朝觐还礼。以十二月二日至登州,遣诣京师。”[19]

宋朝在接受女真的松子贡品的同时,也接受高丽的松子贡品。徐兢出使高丽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松子生长和食用情况:“(高丽)广、扬、永三州多大松。松有二种,惟五叶者乃结实。罗州道亦有之,不若三州之富。方其始生,谓之松房,状如木瓜,青润致密。致得霜乃拆,其实始成,而房乃作紫色。国俗,虽果肴羹亦用之。”[20]松子作为贡品主要是在宋神宗时期两国重新互通贡使以后。如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高丽国王王徽为感谢宋神宗遣医官携药治病,户部尚书柳洪、礼部侍郎朴寅亮等百余人来宋谢赐,贡生中布二千匹、人参一千斤……松子二千二百斤、香油二百二十斤、鞍辔二部等[21]。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描述高丽松子在中国深受人们喜爱的景象,“酒边腷膞牙车响,座上须臾漆櫑空。新果新尝正新暑,绣衣使者念山翁”[10]。

由于辽金在北方阻断了宋朝和高丽之间的陆路交通,因此,高丽和宋朝之间的朝贡贸易通道主要是海路。高丽朝贡的路线有两条,“泛海而至明州(今宁波),则由二浙溯汴至都下(今开封),谓之南路。或至密州,则由京东陆行至京师,谓之东路”[22]。朝贡松子主要是走南路,高丽贡使多沿海岸南下,渡海至宋朝明州,然后顺运河入汴河至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后,则由明州直达杭州。

2.明朝时期

唐朝时期开创的朝贡松子的传统到了明朝时期发展到高峰。明朝的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最甚,对松子也最为看重,朝贡政策也最为优惠。朝鲜认识到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朝贡态度非常积极,朝贡非常频繁,这一时期松子的朝贡量最大。但这一时期除了朝鲜谢恩和庆贺朝贡松子之外,还存在明朝使者出使朝鲜勒索松子的情况,如(朝鲜)太宗五年(1406年)七月,黄俨、韩帖木儿、杨宁、奇原出使朝鲜,横征暴敛,太宗被迫“赠黄俨苧麻布一百三十五匹、石灯盏三十事、席子十五张、松子三石、骏马三匹……无所不具。其余使臣以此而降,俨始大喜”[23]。(朝鲜)端宗大王三年(1455年)闰九月,明使者金宥、金兴等賫敕封诏谕冕服出使朝鲜,“宥等言欲得海青及长广龙凤席、细麻布、干松菌、沉松菌、松子进献,请须预备”[23]。

元、明两朝,高丽、朝鲜既要满足供奉的需要,又要满足贪婪使臣的勒索,赋税繁重,如“(高丽)忠惠王后四年(1343年)十一月,江陵道献山税松子三千石”[21]。《世宗庄献大王实录地理志》148册记载庆尚道征收土贡品松子遍及9个郡县。繁重的赋税使民众苦不堪言,元朝嫁到高丽的“齐国大长公主曾以松子、人参送江南获厚利后,分遣宦官求之,虽不产之地无不征纳,民甚苦之”[21]。

明朝政府除了接受李氏朝鲜朝贡的松子,还从女真所处的老营地“岁收人参、松子”[24]。女真定期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持明朝政府颁发的敕书或印信,从指定的贡道入贡,经过检查进入京城后,住在专门为朝贡设置的会同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女真入贡之时往往带着大量的物产,进贡以后,把剩余的物品在京城街市销售。由于进京朝贡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女真人对于进京朝贡十分积极,不仅朝贡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例如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除多次派人进京朝贡外,他还曾在永乐二年至宣德八年7次亲自入京进贡。努尔哈赤也屡次遣派属下大臣进京叩拜,他自己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至三十九年(1611年)8次亲自入京朝贡。其弟速儿哈赤亦曾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十五年(1597年)、三十六年(1608年)3次入京朝拜明帝。女真族“借贡兴贩,以规厚利”。

(二)松子土贡的发展概况

清朝时期,松子在朝贡贸易中消失。昔日向他人朝贡松子的女真人建立后金政权后,建立专门的采捕机构采集松子为自己所用,无需再从朝鲜“进口”松子,松子贡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朝贡品变为土贡品。松子土贡时期始于1613年努尔哈赤设立打牲乌拉府,终于清朝统治结束。

“窝集林中各种松,中生果者亦稀逢。大云遥望铺一色,宝塔近瞻涌几重。”[25]清朝的满族统治者对自己家乡的特产——长白山红松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1613年,努尔哈赤就在他占领的乌拉部落设立打牲机构,采办包括松子在内的长白山土特产。满清入关前,盛京内务府所属的牛录每年秋季也派丁采集松子,“每年交松子信斗九石,松塔一千个”。由于盛京采贡山场相距甚远,康熙二十四年(1865年),“盛京采捕松子裁撤,统归乌拉采取,共二十五珠轩,每珠轩交松子六信斗,松塔四十个,共交松子十五石,松塔一千个”[26]。

采集松子贡品的任务除了由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承担,在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又设立打牲乌拉协领衙门,辅助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集松子。采集人员包括原来的采蜜丁和新采蜜丁,还有纳音河遣出的牲丁,共二百人,后来又增到四百五十人。“历年过了白露节,打牲乌拉上三旗共出派骁骑校三员,委官三员,领催三名,珠轩头目和铺副十八名,打牲丁四百五十名。乌拉协领衙门派丁一百五十名,协助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集松子,其兵丁由打牲官员统一指挥。共派官丁627人,分为三莫音(队),由将军衙门给每队发一份过关凭证,往赴拉林、拉法、冷风口等处采集松子。”[26]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每年采集的松子分两次运送给内务府,九月份运送的松子贡品主要用来祭祀,必须在十月一日前由驿站送达,十月份运送的松子主要用于日常食用。从吉林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把松子贡品运送到京城,路途遥远,非常不易。最初是用专用的驲车运输,运送的时候,把松子装进麻帘布袋和箱囤,负责押送松子贡品的通常有骁骑校一员,委官一员,珠轩头目、铺副五名。用驲车装载运输,每车定例六百斛。当清末有了火车以后,改由火车运输,但火车脚价银两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二十五日的《打牲乌拉翼领为呈进贡品需用火车脚价银两的咨文》,提及本次所用的银元是446元3角3分[27]。

三、松子作为贡品的意义

掩藏在历史尘埃下朴实无华的小小松子,承载了千余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上古时期医学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先祖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科学地揭示松子的功效,受道家原始宗教思想影响,松子的作用在民间被夸大渲染,广为传播。到了国强民富的唐朝,藩属国不远万里克服重重困难,虔诚地献上这种“能够成仙”的植物种子以表忠心。唐朝以降,松子贡品不但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乃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久远而又深刻!

(一)松子贡品为稳定藩属国和宗主国的政治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东北藩属国(包括古朝鲜)的政治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主动承认中国王朝的宗主国地位,且“事大以诚”,中国中央政权对藩属国进行册封赏赐,并给予政治、军事等支持。中朝朝贡历史最悠久,朝鲜是最后一个和中国解除朝贡关系的国家,松子等贡品为维护稳定的政治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二)朝贡松子促进了松子民间贸易的发展

朝贡“一则输本邦之货,以应外人之求;一则辇外邦之货以济国人之用”[6]。古代朝鲜、靺鞨、女真朝贡松子开启了松子经济贸易的先河。朝贡使者献上松子等方物,中央政府回馈以丰厚的赏赐,而且允许使者在当地出售所携带的多余方物。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朝贡使团的规模不断扩大,携带的方物也不断增多,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商人冒充使者的现象。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渤海国使者37人,十一月又有人来,十二月又来59人,元和十年(815年)七月渤海使者达101人[7]。使团规模如此庞大,这当中就可能有混入的商人。从事松子销售的朝贡使者与冒充使者的商人就是松子民间贸易的先驱,官方的松子贸易行为为松子的民间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唐朝到明朝,松子贸易都是经历了由朝贡贸易到民间贸易的发展历程。新罗在长安经营松子贸易的不但有使者、商人,还有留学生,留学生常常把销售松子赚来的钱用作学费和生活费。明末女真更是通过朝贡和民间的松子及其他土特产贸易发展壮大,建立了后金政权。

(三)渤海国朝贡道具有“丝绸之路”的性质

渤海国的朝贡道从国都上京龙泉府龙州(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经中京显德府显州(今吉林省和龙市),再行至西京鸭绿府神州(今吉林省临江市),顺鸭绿江经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入海,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再沿陆路西行直达大唐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登州唐朝廷设渤海馆接待往来于渤海的使者和商人。它向东北可以延伸至滨海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是北方的“丝绸之路”。渤海国的物产正是经由朝贡道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得以互市贸易。

宋代的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曰“松子多海东来,今关右亦有,但细小味薄也”[13]。“海东”就是指渤海国旧地。渤海国的疆域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岸,鞑靼海峡沿岸与库页岛相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62个州,130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从而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称誉,所以中原人民把产于渤海国的松子称为“海东来的松子”。“关右”是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28]“关右”的松子就是华松子。“海东来的松子”比“关右松子”硕大味美,民间贸易颇为繁荣。

(四)松子贡品的发展史折射了长白山区世居民族采集习俗的发展史

长白山区世居的满族先民长期依赖于采集狩猎经济,松子贡品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松子采集习俗的发展。唐朝时期松子成为贡品,意味着松子采集习俗在此时已经形成,历朝历代松子贡品的绵延不绝,始终伴随着松子采集习俗的持续发展,明末女真大量朝贡松子的时期也正是松子采集习俗的兴盛期。可以说,松子贡品的发展史也是长白山区世居民族采集劳动的发展史,也是松子采集习俗的发展史。

(五)松子朝贡品发展史映射了古代朝鲜土贡发展的历史

靺鞨、女真与古代朝鲜朝贡松子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中国中央政府只是赐予他们封号而不干涉政治,与土贡不同。“土贡即租税也,汉唐以来任土所贡,无代无之,著之令。”[29]靺鞨、女真朝贡的松子为自己所采,无需以租税的形式征收,没有土贡性质。古代朝鲜农业文明发达,朝贡的松子先是通过租税的形式征收上来,松子在国内是土贡品,用来献给中国中央政府的则是朝贡品,所以古代朝鲜的松子朝贡品发展史与国内的土贡品发展史轨迹相一致。

(六)松子贡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松子的朝贡贸易及由此而发展的民间贸易促进了松子的消费。唐朝时期,松子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唐人已经开始制作松子酒。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有“酿酒漉松子,引泉通竹竿”[30],就描述了唐人用松子酿酒,先把松子洗净漉干的情景。人们不但用松子造酒,还把它制成茶饮料,“茗炉尽日烧松子,书案经时剥瓦花”[30]。人们不只是把松子用于饮食,还把它用作娱乐工具。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31]的描写,诗句描述的这种游戏叫猜枚,饮酒之时任取席上的松子等小果品或黑白棋子,握于手中,供人猜单双、颜色、数目,凡三猜以决胜负,负者罚饮。

满清把长白山视为发祥地,清朝宫廷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松子。清朝的历代皇帝早晚膳有食用松子的惯例。注重养生的乾隆皇帝把梅花、佛手和松仁利用雪水烹制,发明了“三清茶”。“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32]乾隆经常还在重华宫举办“三清茶”宴,以加深君臣感情。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206.

[2] 李珣.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9.

[3]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4] 李昉.太平广记(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61:71.

[5] 王怀隐,陈昭遇.太平圣惠方(卷9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459.

[6] 金毓黼.渤海国志长编·食货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24.

[7] 王若钦.册府元龟(卷972)[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421,11417.

[8] 刘昫.旧唐书·卷199·渤海靺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360.

[9] 吴文衔.黑龙江古代简史[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出版,1987:95.

[10] 傅璇琮.全宋诗(4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634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4—1988)[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9-55.

[12] 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9.

[13]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28, 1917.

[14] 陶榖.丛书集成初编·清异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70.

[15] 厉荃.事物异名录[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 480.

[16] 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2.

[17] 刘恂.岭表录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18.

[18]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2)[M].北京:中华书局,2014:237.

[19] 傅朗云.金史辑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259.

[20] 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2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47.

[21] 郑麟趾.高丽史(卷2)[M].东京:吉川弘文馆,1996:225,1693,1846.

[22] 苏轼.东坡奏议·乞禁商旅外国状[M].明成化吉州刻.缪荃孙批校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分馆编,2004:494.

[23]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9,482.

[24] 彭孙贻.山中闻见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14.

[25] 王季平.长白山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388.

[26] 赵云生.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85,87.

[27]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吉林贡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119.

[28]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地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1.

[29] 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 5.

[30]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042,7081.

[31] 翟颢.通俗编·俳优猜拳[M].北京:中华书局,1959:703.

[32] 庆桂.国朝宫史续编[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327.

(责任编辑 何晓琦)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Pine Nuts as Tribute

ZHAO Chun-l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nghua Normal College,Jilin,134002,P.R.China)

There are plentiful researches about tribute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but specific case study on tribute is few.Pine nuts had been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tributes from Tang to Qing Dynasty in China.The reasons that pine nuts became tribute were as:firstly,people were influenced by aboriginal Taoism of pursuing young and living forever;secondly,it was the need of maintaining the stabl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endencies and suzerain.The feature of pine nuts as tribute in each historic stage was different.During Tang and Ming Dynasty,the pine nuts to Central Plains Dynasties by ancient Korea,Mohe and Jurchen were the imperial tribute.During Qing Dynasty,the pine nuts contributed by Dasheng Wula were the native tribute.Pine nuts as tribute had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the imperial to the native one.Pine nuts served as tribute implied the significances:first,pine nuts as tribute played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le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endencies and suzerain;second,pine nuts as imperial tribut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trade of pine nuts;third,the Bohai Tribute Road played a similar role as the Silk Road did;fourth,the history of pine nuts as tribute reflected the history of natives collecting habit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area;fifth,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ine nuts as imperial tribute reflected the history of native tribute system in ancient Korea;sixth,the pine nuts as tribute enriched people's daily life.

pine nuts;tribute;Silla;Bohai Kingdom;Korea

K332

A

1671-6116(2016)-03-0007-06

10.13931/j.cnki.bjfuss.2015115

2015-11-20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白山松子采集习俗研究”(2013B321)。

赵春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东北历史文化。Email:chunlan1016@163.com 地址:134002吉林省通化市育才路950号通化师范学院非遗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贡品朝贡新罗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从唐诗看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自己的东西等
Book review: the Hunger Games
关于新罗县几个问题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