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2016-12-15周基营张力为

体育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损耗效应

周基营,张力为



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周基营1,2,张力为1

运动员看到前面选手比赛成功或失败常会对自己的后续比赛表现产生重要影响。通过2个预实验和2个正式实验探讨不同压力情境中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正式实验1(n=68)的结果显示,在无压力条件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起调节作用,但影响较小: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正式实验2(n=65)的结果显示,在竞争比较压力条件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起着较大的调节作用,不过具体表现为:观看他人成功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会减轻自我损耗效应。提示,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依有无竞争比较压力而异。

自我控制;自我损耗;成功信息;失败信息;压力;运动员

1 引言

自我控制与运动表现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自我控制往往是应对赛场各种情况的有利资源。在紧张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资源可能会不断减少,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在闭锁性运动项目中,如蹦床、体操、跳水等,运动员会看到前面选手比赛成功或失败的情境,这常会对自己的后续比赛表现产生重要影响(田麦久,2012)。那么,他人成功与失败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自我损耗效应?这将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

1.1 自我损耗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个体改变、调节或者克制冲动、欲望以及习惯性反应的一种能力(Baumeister 和 Heatherton,1996)。为了解释自我控制失败的现象,Baumeister等人(1998)提出了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strength model),个体要控制自己的注意、思维、情绪、行为时,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来遏制自己固有的冲动、习惯及定势。而自我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被损耗,人们控制自己后续行为的能力就会下降(Baumeister,Vohs和Tice,2007),即出现所谓的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现象。自我损耗,是指因实施自我控制而导致自我控制能力暂时下降并对后续操作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孙拥军,2008;张连成,2011;Gailliot等,2007)。也有学者认为,自我损耗的过程近似于肌肉收缩的过程,之前的收缩会消耗肌肉的力量,进而导致执行后续任务的过程中力量有所下降(Muraven和Baumeister,2000)。最近的一项元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损耗的现象与测量手段、诱发情境无关(Duckworth和Kern,2011),即只要个体执行自我控制(无论任务的性质是情绪控制还是认知控制)就会发生自我损耗。自我损耗多采用两任务范式:研究者将研究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损耗组和非损耗组,要求研究参与者完成连续进行的任务1(损耗任务)和任务2(表现任务),损耗组在任务1中发生损耗,非损耗组不发生损耗,测量两组在任务2上的表现。损耗组在任务1上消耗自我资源,在任务2中资源不足,表现下降。日常生活中和比赛场上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境很多,当前面的自我控制任务消耗过多资源时,后面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就会出现表现下降或者操作失败的现象,即自我损耗效应(董蕊,张力为,2010、2012;郭莹,2012;李爽,2010;李想,2012;孙拥军,2008;张连成,2011;张力为,张连成,2013;Clarkson等,2010;Desmond等,2013;Muraven和Baumeister,1999;Muraven,Gagne和Rosman,2008;Muraven,Tice和Baumeister,1998;Vohs,Baumeister和Schmeichel,2012;Vohs等,2008)。Hagger等人(2010)在其关于自我损耗的元分析研究中总结了83项相关研究,发现自我损耗效应确实存在。自我损耗在运动表现(孙拥军,2008;张连成,2011;DeWall和Baumeister,2006)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对于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因素或调节作用则较少有人进行探讨。本研究不再探讨自我损耗效应,而是结合训练和比赛情境来探讨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变量:他人成败信息。

1.2 成功和失败信息

在比赛中,往往通过成功和失败来表示一名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如蹦床项目,一名运动员做完动作后紧接着进行下一名运动员的比赛,比赛的节奏很快,一旦失误中断动作,比赛也就结束(徐慧明,李艳翎,2004;田麦久,2012)。这就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王宏和田麦久(2007)认为,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是影响自身参赛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情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过程中有良好的竞技表现,是一种对自身竞技能力表现系统稳定结构的扰动因素。对于测量类和评分类运动项目而言,如蹦床、跳水等,这属于影响运动员心理稳定的直接扰动因素;对于对抗性项目而言,如篮球、足球等,则成为影响竞技水平发挥的限制因素和制定战术方案的行为依据。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Bandura,1986、1997)的替代经验观点,他人成功信息可能作为一个正面榜样替代性强化增强好好表现的倾向,他人失败信息会削弱好好表现的倾向(Bandura,2007)。郭玉安和邢建辉(200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国际级水平的运动员更加倾向于将对手表现成功评价为一种挑战,但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将对手成功这一应激源评价为挑战的程度会越来越低。赵大亮和姒刚彦(2009)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对手表现得非常出色也是一种逆境,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自己的表现。魏瑶(2006)也认为,对手在比赛中发挥得越好,运动员越发感觉到对手对自我威胁的增加,特别害怕自己会失误,于是自己加倍了注意运动过程,但是这种有意识地刻意控制运动过程(过犹不及),反而增加Choking的发生。也就是说,别人的成功表现对自己不一定是有利因素,也有可能是不利因素。这可能和社会比较相关,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向上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和向下比较(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作用。有的研究结果看到了对比效应,个体向上比较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个体向下比较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Blanton,2001;Brown等,1992;Morse和Gergen,1970)。但是,也有研究看到社会比较的同化效应,即向上比较提升自我评价,向下比较降低自我评价(Collins,1996;Lockwood和Kunda,1997;Vander等,1998)。还有的研究看到了个体进行社会比较时会同时发生两种效应(Lockwood,2002;Mussweiler和Strack,2000)。由此可见,社会比较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等方面的影响除了取决于社会比较方向外,可能还依赖于社会比较的具体情境和个体运用社会比较的方式(邢淑芬,俞国良,2006;Lyubomirsky和Ross,1997[51])。

2013年12月,作者在与8名中国蹦床队运动员(均为国际健将)的简单访谈中了解到,6名运动员表示,他人的失败表现是更不利的因素,因为看到别人比赛失败,自己会担心自己也失败而变得紧张,进而影响自己的发挥。有1名运动员也说,有时候自己能量特别充足时,看到别人做得很好会觉得是一种挑战,自己也会表现得很好。但也有2名运动员表示,在比赛中,他人的表现失败是更有利的因素,别人失败就表明只要自己做下来就一定比失败的运动员得分更高,自己就不会觉得压力这么大了。从访谈中看到,他人的成败信息对于比赛表现的影响似乎因运动员自身资源情况和比赛情境而异。但大体上,他人的成功表现是有利因素,他人的失败信息是不利因素。

高压力、高不确定性、紧张的比赛气氛、对手表现情况和体力消耗等因素都可能使运动员处于自我损耗,如果调控不好,容易发生紧张焦虑、意外损伤、痛失金牌等各种不良状况,即自我损耗会导致不良的后续表现。从前文的综述可以看到,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他人成败信息可能会调节自我损耗与操作表现的关系。另外,了解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找到应对自我损耗效应的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问题与假设

本研究结合训练和比赛情境来探讨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变量:他人成败信息。本研究加入了无压力和压力情境,无压力更接近于平时的训练情境,而压力则更接近于比赛情境。自我损耗和成败信息已经是2个自变量,所以,没有将无压力和压力作为第3个自变量探讨三阶交互作用,而是将无压力和压力分开作为控制变量,即放在简单、独立的背景中,更有利于厘清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运动员看到前面选手比赛成功或失败常会对自己的后续比赛表现产生重要影响(田麦久,2012)。但是,他人成败信息到底对任务表现有什么影响?有学者认为成功信息是有利因素(郭玉安,邢建辉,2007;Bandura,1986、1997;Collins,1996;Lockwood和Kunda,1997;Vander等,1998),也有研究认为失败信息是有利因素(魏瑶,2006;赵大亮,姒刚彦,2009;Blanton,2001;Brown等,1992;Morse和Gergen,1970)。在作者对8名中国蹦床运动员的访谈中看到,他人成功表现是更有利的因素。而在压力条件下,适应压力会消耗个体的控制力量,会使随后的自我控制任务失败(Baumeister等,1994;Daniel和Jeff,2005;Muraven和Baumeister,2000),即相比于无压力条件,压力条件

下自我控制会损耗更多的心理资源,自我损耗效应要比无压力下更明显(张璐婷,2012)。另外,无压力下,仅是成败信息影响自我损耗效应;而压力下,成败信息和竞争比较共同影响自我损耗效应,可能使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无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起调节作用:他人成功信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他人失败信息加重自我损耗效应。

假设2:竞争比较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也起调节作用,他人成功信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他人失败信息加重自我损耗效应,且效果比无压力更加明显。

2.2 实验框架和思路

图1展示了本研究的框架,表1展示了本研究的设计思路: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自我损耗效应,即自我损耗对认知任务表现的不利影响,本研究假设自我损耗效应会受到他人成败信息(成功/失败信息)的影响,即他人成败信息在自我损耗和认知任务表现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图1)。研究预期:他人成功信息可以减轻自我损耗效应,他人失败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

图1 研究框架: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表1 实验设计: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一览表

3 预实验

3.1 预实验1:他人成败信息的有效性检验

3.1.1 研究参与者

3.1.2 实验材料

1.Stroop任务(郭莹,2012)。要求研究参与者对汉字的颜色和字义是否匹配进行判断,如果颜色和字义相同,按“1”;如果颜色与字义不相同,按“2”。刺激随机呈现在屏幕的中央,包括红、黄、蓝、绿4个字,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1 500 ms,刺激间的间隔为1 000 ms。练习20次反应,正式任务108次反应,其中,颜色和字义匹配72次,颜色和字义不匹配为36次。

2.他人成败信息(图2)。他人成败信息为前一个参与者的实验报告,即他人的成绩反馈。成功信息的内容包括:正确个数105个,错误个数3个,正确率97.22%,最快反应时389 ms、平均反应时512 ms、总得分98分,排名第2名;评语为正确率高、反应时快,没有漏做的现象,你的表现非常出色。失败信息的内容包括:正确个数35个,错误个数73个,正确率32.41%,最快反应时876 ms、平均反应时1 160 ms、总得分26分,排名第61名;评语为正确率低、反应时慢,有漏做的现象,共漏做6次,你的表现总体较差。

图2 认知任务成功信息和失败信息示意图

3.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图3)。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为自编的量表,共3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法,1是失败、糟糕和很差的评价,7是成功、完美和很好的评价,从1~7评价良好程度依次增加。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77。

图3 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示例

3.1.3 实验程序

成功信息组:Stroop练习→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填写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

失败信息组:Stroop练习→观看他人失败信息→填写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

3.1.4 结果

3.2 预实验2: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表现的影响

3.2.1 研究参与者

3.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同预实验1。本次测量中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72。

3.2.3 实验程序

首先,填写知情同意书及基本信息采集表(李洋,2013)。

成功信息组:Stroop练习→观看成功信息→填写操控检查表→正式Stroop任务。

失败信息组:Stroop练习→观看失败信息→填写操控检查表→正式Stroop任务。

最后,实验完成,主试表示谢意,给予小礼品,解释实验目的。

3.2.4 结果

4 正式实验

4.1 正式实验1:无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4.1.1 研究参与者

4.1.2 实验材料

1.E-crossing任务(吴颖,2014),英文1篇和中文2篇。非自我损耗组在阅读文章时,按照简单的规定划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词,很容易且不需要付出努力。自我损耗组则是按照复杂的要求划词,具有一定难度,且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

2.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该量表包含2个条目,条目1为参与者自评完成整个任务的困难度,条目2为完成任务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度,均采用7点计分,从1~7难度和所需努力程度依次增加。自我控制操控检查表是为了检验自我损耗组和非自我损耗组的实验操控是否成功,即检验自我损耗组和非自我损耗组在难度和努力程度以及心境上的得分差异,如果自我损耗组在难度和努力度上都显著高于非自我损耗组,则认为自我损耗任务的操作是有效的,即自我损耗组比非自我损耗组发生了更多损耗(董蕊,2011;张连成,2011;Thompson等,2014)。

3.简式心境内省量表(BMIS)(孙拥军,2008)。该量表包含16个条目,均为描述当前心境的形容词,采用4点计分,“完全没有”记1分、“没有”记2分、“有一点”记3分、“完全如此”记4分。其中,条目3、4、7、8、9、10、12和15这8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本次测量中简式心境内省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65。

其他实验材料同预实验2,本次测量中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72。

4.1.3 实验程序

同预实验2,但在预实验2实验程序的第一步之前完成E-crossing任务,并填写自控操控检查表和简式心境内省量表。

4.1.4 结果

4.1.4.1 损耗任务操控检查

4.1.4.2 成败信息操控检查

4.1.4.3 无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以Stroop 任务不匹配正确数和不匹配反应时(表2)为因变量,进行2(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非自我损耗)×2(成败信息:他人成功信息/他人失败信息)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损耗的主效应显著,F(1,62)=11.556,P=0.001,偏η2=0.162,非自我损耗组的不匹配反应时快于自我损耗组。成败信息的主效应也显著,F(1,62)=16.016,P<0.001,偏η2=0.211,成功信息组的不匹配反应时快于失败信息组。自我损耗和成败信息的交互作用比较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图4),F(1,62)=3.566,P=0.064,偏η2=0.056,说明自我损耗对不匹配反应时的影响可能取决于成败信息,研究认为这样的交互作用也是有意义的。此时,可将成败信息看作可能的调节变量,它调节着自我损耗与不匹配反应时的影响(张力为,2002;Baron和Kenny,1986):观看他人成功信息,自我损耗效应不明显;观看他人失败信息,自我损耗效应更明显。假设1得到部分支持。

表2 无压力下自我损耗与成败信息各组在Stroop任务上的表现一览表(n=16)

图4 无压力下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Stroop任务不匹配反应时

正式实验1在无压力下进行,若增加压力,他人成败信息是否如假设那样增强调节作用呢?正式实验2探讨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4.2 正式实验2:竞争比较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4.2.1 研究参与者

4.2.2 实验材料

比赛录像干扰视频(董蕊,2011)。9min视频的界面包括两部分,左边是一位外国女人在接受采访时无声的讲话,右边是一场有现场解说的网球比赛。非自我损耗组可随意观看感兴趣的部分,自我损耗组只能看左边无声的女性,不能看右边有声的网球比赛,一旦注意力分散看了右边的比赛,请立即把注意力转移到左边的女性上,且在纸上打一个√记录,并在后期保持这样的自我控制。董蕊(2011)的研究表明,该视频具有良好的损耗效果。

其他实验材料同正式实验1。本次测量中简式心境内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29,成败信息操控检查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67。

4.2.3 实验程序

同正式实验1,但增加了压力情境。

4.2.4 结果

4.2.4.1 损耗任务操控检查

4.2.4.3 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

以Stroop任务不匹配正确数和不匹配反应时(表3)为因变量,进行2(自我损耗状态:自我损耗/非自我损耗)×2(成败信息:他人成功信息/他人失败信息)组间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成败信息在不匹配反应时上的主效应显著,F(1,58)=4.688,P=0.035,偏η2=0.077,失败信息组的不匹配反应时快于成功信息组,自我损耗和成败信息在不匹配反应时上的交互作用显著(图5),F(1,58)=11.301,P=0.001,偏η2=0.168,这与具体的假设方向是相反的,具体表现为:观看他人失败信息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

表3 压力下自我损耗与成败信息各组 在Stroop任务上的表现一览表(n=15)

图5 压力下,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Stroop任务不匹配反应时

5 讨论

5.1 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压力和无压力的不同结果

正式实验1的结果表明:无压力下,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可能的解释有(表4):在没有竞争的无压力下,给研究参与者提供的他人成败信息可能起到一个榜样作用。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Bandura,1986、1997),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Bandura,2007)。他人成功信息作为一个正面榜样替代性强化增强了研究参与者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自己也能表现得很好。而他人失败信息像是一个负面参考信号,会削弱好好表现的倾向。另外,他人成功信息有一个正面的榜样启动作用可以补偿自我损耗(董蕊,2011),有利于后续Stroop操作(董蕊,张力为,2012;Martijn等,2007)。而他人失败信息是负面信息,研究参与者抵抗负面信息影响可能会增加自我损耗,不利于后续任务的表现。

正式实验2的结果表明:竞争比较压力下,观看他人成功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与无压力下的结果相反。可能的解释有(表4):在有竞争的压力条件下,给研究参与者提供的他人成败信息可能起到一个比较线索。从社会比较来理解,很多研究发现,当人们与成功者进行比较时(向上比较),往往感受到自尊的减少,自我评价降低(Morse和Gergen,1970;Brown等,1992);与失败者进行比较时(向下比较),则会感受到自尊的上升。如果比较的对象与自我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那么,这种对比效应就会尤为显著(Aspinwall和Taylor,1993[24])。在研究中的指导语是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请研究参与者看一下前面一个研究参与者在正式实验中的表现和成绩。因为有竞争,研究参与者可能会把其他研究参与者的表现作为一个比较线索:看到他人表现很好,自我评价可能会降低,看到他人表现不是很好,自我评价会上升。另外,自我控制(损耗)的过程模型(Inzlicht,Schmeichel和Macrae,2014)也提供了解释的依据,该模型认为,任务动机的改变是损耗的中介因素,损耗不仅是动机的下降,还是对“不得不”活动的动机下降,同时对“我想要”活动的动机上升(Inzlicht和Schmeichel,2012),较强的动机水平能起到资源替代作用,促使个体调动更多的剩余能量完成任务,克服损耗(Muraven和Slessareva,2003),甚至有学者将动机视为自我控制能量的成分之一(Robinson,Schmeichel和Inzlicht,2010;Walsh,2014)。在有竞争(排名前3有奖励)的压力条件下,看到他人表现得特别好的成功信息,对于自己而言可能是不利因素,认为别人做的这么好,自己拼尽全力都不一定能超越他,没有了可比性,导致信心减少,动机下降,后续操作表现不佳(Vohs,Park和Schmeichel,2013)。而看到他人表现得不好的失败信息,对于自己而言可能是有利因素,只要自己表现好一些就能超越他,自信心增加,动机上升,后续表现良好。另外,也可以通过习得性无助(Seligman,Maier和Geer,1968)来解释他人成功信息加重自我损耗效应:他人做得太好属于不可控事件,因此自身控制感下降,习得无助,主动放弃,导致后续表现不佳。提示,在比赛等压力情境中,关注他人成功表现不利于控制自我损耗效应,关注他人失败表现则有利于控制自我损耗效应。

表4 无压力和有压力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影响的可能解释一览表

5.2 他人成败信息的复杂作用:需重视情境的解释

作者对8名中国蹦床运动员的简单访谈中看到,1名运动员表示,看到前面选手表现出色,自己会感觉充满挑战;6名运动员表示,看到别人失败,会担心自己也失败而变得紧张,进而影响自己的发挥;有2名运动员表示,看到他人比赛失败自己会很有信心。也就是说,不同的运动员对于成败信息的解释和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可能也影响成败信息在无压力下和压力下对自我损耗效应不一样的影响。另外,在完成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对于目标的设置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运动员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任务定向),“我要尽力做好这个任务”,则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信息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有的运动员强调的是和他人的比较(自我定向),“我要超过这个人”,则他人的成功或失败的表现会对自己产生较大的影响(Duda,1992;Elliott和Dweck,1988)。

正式实验1表明,无压力下,观看他人成功信息,自我损耗效应不明显;观看他人失败信息,自我损耗效应更明显。正式实验2增加了竞争比较,显示出相反结果,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也就是说,竞争比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社会比较理论出发,社会比较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等方面的影响除了取决于社会比较方向外,还依赖于社会比较的具体情境和个体运用社会比较的方式(邢淑芬,俞国良,2006;Blanton,2001;Lockwood,2002;Lyubomirsky和Ross,1997;Vander等,1998)。在本研究中,在竞争比较中,看到他人成功表现(向上比较)可能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进而影响自己的后续表现;而观看他人失败信息(向下比较)可能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因此后续表现良好。支持了社会比较的对比效应(Blanton,2001;Brown等,1992;Morse和Gergen,1970)。但是,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对人们自我评价的影响也存在个体差异,会受到快乐水平(Lyubomirsky和Ross,1997)、自尊水平(Aspinwall和Taylor,1993)、自我肯定(钟毅平等,2014)、自我确定性(Pelham和Wachsmuth,1995)、比较目标的可达性(Lockwood,2002;Lockwood和Kunda,1997、1999)、比较信息的特异性(Stapel和Koomen,2000)等的影响。例如,根据自我评价维护模型(Tesser,1988),与他人比较是否影响自我,取决于他人与自己的相似程度。比较对象是否导致同化或对比效应的一个决定因素是自我相关的比较维度是否重要。当相关的维度不重要时,同化效应可能发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当相关的维度重要时,对比效应可能发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也就是说,与自我不相关的信息会起到趋近作用,但是,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则可能是一个排斥作用。再如,比较目标的可达性问题,即比较对象的可比性问题,对于研究参与者来说,觉得他人成功的表现实在是太完美了,而自己是无法达到的。也就是说,失去了可比性,那参与者会放弃去比较,而是按照自己的水平去操作。另外,当看到他人的失败表现时,觉得他人实在是太差了,因此觉得也没有可比性,又按照自己的水平去操作了。另外,Stapel 等人(2006)以及 Cheng 等人(2007)的研究则显示,自我构建在社会比较和产生效应的调节作用,当独立型自我建构激活时,社会比较倾向于产生对比效应;当依存型自我建构激活时,社会比较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而且,自我构建对社会比较结果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认知水平上,在实际的操作水平中也同样存在。也就是说,如何激活研究参与者的自我构建对于解释他人的成败信息很重要。因此,探讨成败信息时,应具体、详细地说明具体的情境。

本研究的结论推广还有待商榷,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作用也许更为复杂,不仅依压力情境(有无压力)而异,也可能依自我损耗后继任务的性质(认知任务或运动任务)而异,还可能因运动员的解释水平、过去经验、目标定向、比赛性质、赛场的情况、成败信息显示的方式等而异。但本研究启发了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究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有其研究的意义。

6 结论

他人成败信息对自我损耗效应(即自我损耗对Stroop不匹配反应时的不利影响)的调节作用较预期的更为复杂,这种调节作用会依有无竞争比较压力而异:在无压力条件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起调节作用,但是影响较小:观看他人成功信息可减轻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而在竞争比较压力条件下,他人成败信息对认知任务自我损耗效应起着较大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观看他人成功信息会加重自我损耗效应;观看他人失败信息会减轻自我损耗效应。

[1]董蕊.榜样启动对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董蕊,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损耗:干扰任务的实验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541-545.

[3]董蕊,张力为.榜样启动对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22-131.

[4]郭莹.执行意向对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5]郭玉安,邢建辉.中国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与应激应付方式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07-908.

[6]李爽.自我肯定与自我损耗的关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7]李想.积极情绪对自我控制损耗的补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8]李洋.挑战-威胁评价状态对运动员自我控制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9]罗骁霄.奖惩压力对精细动作自我控制影响的差异[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

[10]孙拥军.自我控制损耗对运动员操作表现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0-89.

[12]王宏,田麦久.高水平竞技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与施控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2-115.

[13]魏瑶.运动竞赛“Choking”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1):82-86.

[14]吴颖.自我损耗对大学生运动员理性冒险行为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15]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44-949.

[16]徐慧明,李艳翎.蹦床比赛动作难度、类型与稳定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78-1580.

[17]徐树鹏.压力情境下任务特征和人格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8]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78-481.

[19]张力为,张连成.自我损耗的控制:竞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13,33(6):3-13.

[20]张连成.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1]张璐婷.心理压力对自我损耗的影响[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2]赵大亮,姒刚彦.高水平运动员竞赛逆境认知力的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2):235-239.

[23]钟毅平,陈智勇,罗西,等.自我肯定对自尊及自我评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390-393.

[24]ASPINWALL L G,TAYLOR S E.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direction,threat,and self-esteem on affect,self-evaluation,and expected success[J].J Person Soc Psychol,1993,64:708-722.

[25]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NJ,US:Prentice-Hall,1986.

[26]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27]BANDURA A.Much ado over a faulty conception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grounded in faulty experimentation[J].J Soc Clini Psychol,2007,26:641-658.

[28]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 Person Soc Psychol,1986,51:1173-1182.

[29]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MURAVEN M,etal.Ego depletion: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J Person Soc Psychol,1998,74(5):1252-1265.

[30]BAUMEISTER R F,HEATHERTON T E.Self-regulation failure:An overview[J].Psychol Inquir,1996,(7):1-15.

[31]BAUMEISTER R F,HEATHERTON T F,TICE D M.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J].Am Psychol Associat,1994:307-321.

[32]BAUMEISTER R F,VOHS K D,TICE D M.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J].Curr Direct in Psychol Sci,2007,16(6):351-355.

[33]BLANTON H.Evaluating the self in the context of another:The three-selves model of social comparison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M]//Moskowitz G.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The Princeton Symposium and the Legacy and Future of Social Cognition.Mahwah,NJ:Erlbaum,2001:75-88.

[34]BROWN J D,NOVICK N J,KELLEY A L,etal.When Gulliver travels:Social context,psychological closeness,and self appraisals[J].J Person Soc Psychol,1992,62:712-727.

[35]CHENG R W,LAM S.Self-construal and social comparison effects[J].Bri J Edu Psychol,2007,77:197-211.

[36]CLARKSON J,HIRT E,JIA L,etal.When perception is more than reality: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versus actual resource depletion on self-regulatory behavior[J].J Person Soc Psychol,2010,98:29-46.

[37]COLLINS R L.For better or worse:The impact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evaluations[J].Psychol Bull,1996,119(1):51-69.

[38]DANIEL B,JEFF J.Ego depletion reduces proselfs' concern with the well-being of others[J].Group Processes Intergroup Relat,2005,13(2):227-239.

[39]DESMOND M,KATHLEEN A,MARTIN G,etal.The effects of depleted self-control strength on skill-based task performance[J].J Sport Exe Psychol,2013,35:239-249.

[40]DEWALL C N,BAUMEISTER R F.Alone but feeling no pain: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physical pain tolerance and pain threshold,affective forecasting,and interpersonal empathy[J].J Person Soc Psychol,2006,(91):1-15.

[41]DUCKWORTH A L,KERN M L.A meta-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t validity of self-control measures[J].J Res Personality,2011,45(3):259-268.

[42]DUDA.Motivation in sport settings:A goal perspective analysis[M]//Roberts G.Motivation in Sports and Exercise.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2:57-91.

[43]ELLIOTT E S,DWECK C S.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J Person Soc Psychol,1988,54:5-12.

[44]GAILLIOT M T,BAUMEISTER R,DEWALL C,etal.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J].J Person Soc Psychol,2007,92:325-336.

[45]HAGGER S M,WOOD C,STIFF C,etal.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A meta-analysis[J].Psychol Bull,2010,136(4):495-525.

[46]INZLICHT M,SCHMEICHEL B J.What is ego depletion? Toward mechanistic revision of the 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J].Perspect Psychol Sci,2012,(7):450-463.

[47]INZLICHT M,SCHMEICHEL B J,MACRAE C N.Why self-control seems (but may not be) limited[J].Trends Cognit Sci,2014,(3):127-132.

[48]LOCKWOOD P.Could it happen to you? The impact of downward comparison on the self[J].J Person Soc Psychol,2002,82(2):343-358.

[49]LOCKWOOD P,KUNDA Z.Superstars and me: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role models on the self[J].J Person Soc Psychol,1997,73(1):91-103.

[50]LOCKWOOD P,KUNDA Z.Increasing the salience of ones best selves can undermine inspiration by outstanding role models[J].J Person Soc Psychol,1999,76(1):214-228.

[51]LYUBOMIRSKY S,ROSS L.Hedonic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A contrast of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J Person Soc Psychol,1997,73(6):1141-1158.

[52]MARTIJN C,ALBERTS H J E M,MERCKELBACH H,etal.Overcoming ego depletion:The influence of exemplar priming on self-control performance[J].Eur J Soc Psychol,2007,37(2):231-238.

[53]MORSE S,GERGEN K J.Social comparison,self-consistency,and the concept of self[J].J Person Soc Psychol,1970,16:148-156.

[54]MURAVEN M,BAUMEISTER R F.Self-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Does self-control resemble a muscle?[J].Psychol Bull,2000,126(2):247-259.

[55]MURAVEN M,BAUMEISTER R F,TICE D M.Longitudinal improvement of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ractice:Building self-control strength through repeated exercise[J].J Soc Psychol,1999,139(4):446-457.

[56]MURAVEN M,GAGNE M,ROSMAN H.Helpful self-control:Autonomy support,vitality,and depletion[J].J Exp Soc Psychol,2008,44:537-585.

[57]MURAVEN M,SLESSAREVA E.Mechanisms of self-control failure:Motivation and limited resources[J].Person Soc Psychol Bull,2003,29:894-905.

[58]MURAVEN M,TICE D M,BAUMEISTER R F.Self-control as 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 Person Soc Psychol,1998,74(3):774-789.

[59]MUSSWEILER T,STRACK F.The “relative self”:Informational and judgmental consequences of comparative self-evaluation[J].J Person Soc Psychol,2000,79(1):23-38.

[60]PELHAM B W,WACHSMUTH J O.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the social self: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in social comparison[J].J Person Soc Psychol,1995,69(5):825-838.

[61]ROBINSON M D,SCHMEICHEL B J,INZLICHT M.A cognitive control perspective of self-control strength and its depletion[J].Soc Person Psychol Compass,2010,4:189-200.

[62]SELIGMAN M E,MAIER S F,GEER J H.Alleviation of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the dog[J].J Abnorm Psychol,1968,73(3):256-262.

[63]STAPEL D A,KOOMEN W.Distinctness of others,mutability of selves:their impact on self-evaluations[J].J Person Soc Psychol,2000,79(6):1068-1087.

[64]STAPEL D A,VANDER Z K I.The self salience model of other-to-self effects:Integrating principles of self-enhancement,complementarity,and imitation[J].J Person Soc Psychol,2006,90:258-271.

[65]TESSER A.Toward 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of social behavior[J].Adv Exp Soc Psychol,1988,21:181-227.

[66]THOMPSON K R,SANCHEZ D J,WESLEY A H,etal.Ego depletion impairs implicit learning[J].PLoS ONE,2014,9(10):1-7.

[67]VANDER ZEE K,OLDERSMA F,BUUNK B P,etal.Social comparison preferences among cancer patients as related to neuroticism and 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J].J Person Soc Psychol,1998,75(3):801-810.

[68]VOHS K D,BAUMEISTER R F,SCHMEICHEL B J.Motivation,personal beliefs,and limited resources all contribute to self-control[J].J Exp Soc Psychol,2012,48(4):943-947.

[69]VOHS D K,BAUMEISTER R F,SCHMEISCHEL B J,etal.Making choice impairs subsequent self-control:A limited-resource account of decision making,self-regulation,and active Initiative[J].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94(5):883-898.

[70]VOHS K D,PARK K,SCHMEICHEL B J.Self-affirmation can enable goal disengagement[J].J Person Soc Psychol,2013,104:14-27.

[71]WALSH D.Attenuting depletion using goal priming[J].J Consum Psychol,2014,24(4):497-505.

本刊声明

《体育科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不收取任何费用,

特此声明。

《体育科学》编辑部

2016年2月10日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ther’s Successful or Failure Information on Ego-depletion Effect of Cognitive Task

ZHOU Ji-ying1,2,ZHANG Li-wei1

Athletes are often highly influenced by previous athlete’s successful or failure performance.This study did two pre experiments and two formal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evious athletes’ successful and failure performance on ego-depletion effect.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n=68) showed that,in a no pressure condition,there was a littl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evious athletes’ successful and failure performance on ego-depletion effect of a cognitive task.After watching other athletes’ successful performance ego-depletion effect was not obvious.After watching other athletes’ failure performance,however,ego-depletion effect was more obvious.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2 (n=65) showed that,in a pressurized condition,there was a larg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evious athletes’ successful and failure performance on ego-depletion effect of a cognitive task.The results showed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the experiment 1,i.e.,after watching other athletes’ successful performance ego-depletion effect was significant while after watching other athletes’ failure performance ego-depletion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thers’ successful or failure information on ego-depletion effect depends on pressure condition.

self-control;ego-depletion;successfulinformation;failureinformation;pressure;athlete

1000-677X(2016)02-0041-10

10.16469/j.css.201602005

2015-02-14;

2016-01-18

周基营(199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我控制,Tel:(0776)2848136,E-mail:jiyingzhou@126.com;张力为(1956-),男,北京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我控制、自我观念和心理疲劳,Tel:(010)62989565,E-mail:liweizhang@hotmail.com。

1.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2.百色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

G804.87

A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损耗效应
核电厂主泵专用变压器1级能效限值推算
单螺杆挤压膨化工艺优化对豆粕中赖氨酸损耗研究
几种常见物体在5G频段的穿透损耗测试分析
5G传播损耗及链路预算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与员工关系影响分析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
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