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先至中国OpenStack迎来收获时节
2016-12-15李开
李开
开源是一种趋势,而OpenStack作为目前最活跃的开源社区,在全球有越来越多的拥趸加入,在中国也经历了这两年的快速成长而逐步被用户接受。
OpenStack从2010年诞生起,经过六年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开发者加入到OpenStack社区中,越来越多的用户也开始接受OpenStack。OpenStack,已经成为开源云计算领域的事实标准。
在中国,OpenStack的发展经历,可以总结为两句话“输在起跑线上,赢在收割季节”。
“输在起跑线”,主要是中国公司在国际开源社区的上游代码参与起步并不是很早,开始是处于跟随地位。OpenStack发起于2010年,但在两年后的2012年3月20日,才有来自中国工程师的参与第一行代码的贡献。
“赢在收割季节”,指的是OpenStack的市场逐渐发展成熟至今,国内的公司在收获OpenStack案例、依靠OpenStack成长和转型方面比国外公司做得更好,特别是企业级市场,比如国家电网、中国银联、中国移动、人民银行等大型企业,纷纷采用OpenStack技术搭建私有云平台。得益于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和国内企业技术实力日益比肩国际巨头,中国OpenStack的实践,比欧洲、日本有着更多的案例和更快的成长速度,在应用规模和复杂程度方面,也比国际市场有更骄人的成绩。
说到OpenStack现在的“一枝独秀”,已成为云计算的事实标准,我们有必要回顾下云计算市场在OpenStack出现之前“百花争鸣”的市场。
2009-2013年间,各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私有云解决方案,包括IBM的SmartCloud、HP的CloudSystem、华为的老版本基于XEN的FusionSphere等,几乎每个传统的商业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但大部分公司或多或少存在新瓶装旧酒,或是借云夹带私货(服务器、网络设备或着存储)锁定客户的情况,在很多时候,客户要的是一套"家常菜"的云,但给出的却是"满汉全席",而且这样的“满汉全席”还得年复一年地吃下去。客户感觉到的是“百花争鸣”下的无所适从和不可掌控。OpenStack的出现,使这一现象有了质的转变。
反观看,云计算市场步入“壮年”,热度不退,但客户已经日趋冷静思考。比起像“烟花”的商业解决方案,OpenStack就好比云计算中的“炭盆”,它能给企业的是持续的“温暖”,而不是“一时烂漫”的烟花。客户摸得着代码,而不只是PPT;客户有权利选择必要的模块“量身定做”,而不是被锁定成为“待宰羔羊”。客户的选择日益理智其实也倒逼厂商的产品路线,无论是IBM还是HP,如今都已放弃自己研发一套独立的主流云计算框架,而依托OpenStack打造产品。
总的来说,OpenStack如今一枝独秀的原因,是客户选择理性的结果,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云计算产品成熟的标志。
九州云99Cloud,应该是国内第一家纯粹依托OpenStack创业的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份。
经过四年的发展,九州云如今是中国在全球代码贡献核心功能(Blueprints)、修复问题(Solved Bugs)、代码行数(Line of Code)和代码审查(Reviews),四个重要指标排名进入全球前十的唯一一家创业公司。在容器模块(Kolla)、备份模块(Freezer)和应用模块(Murano)等核心组件上,排名进入全球前三。
除了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和社区贡献,九州云在企业云平台建设和OpenStack最佳实践的传播方面,也一直努力耕耘,不断创新和回馈社区。我们的工作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通过开发插件解决OpenStack的“落地最后一公里”,比如主机的近线、离线、远程备份问题,一直是OpenStack的痛点,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客户晚上就睡不好觉,因此,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优化“Freezer”备份模块,在成为社区Freezer模块第二大贡献公司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以上客户的痛点。
二是植入行业DNA深耕“行业解决方案”,如我们在银行业实现的OpenStack网络方案,形成了独特色跨FCI,跨多个异构(不同厂商网络设备)Fabric的互联方案,既满足了银行业物理安全隔离的要求,又满足逻辑网络统一展现的需要,同时还支持了银行未来降低厂商锁定和自动化的战略需要。
三是贯彻“开放云不只是OpenStack”的战略,OpenStack在企业落地,除了“合纵”(即积累OpenStack本身模块的技术实力),还需要“连横”(即加强周边非OpenStack的开源模块的整合)。我们在中国移动开展了基于开放整机柜(天蝎机柜)的NFV的合作,我们和合作伙伴一起和银行联合打造基于MySQL的分布式数据库,实现数据的自动分库分表和多活,支持跨库分页、跨库排序、跨库分组聚合、跨库集合函数和全透明化的全局序列等高级功能,以及基于ODL的SDN控制器。所有这些工作本身并不是OpenStack的范畴,却是客户在实际云平台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需要。
我们的终极理念,就是希望能够在“开放机柜+白牌服务器+白牌交换机+开源云操作系统(OpenStack)+配套开源软件(如ODL/MySQL/Docker)”的基础上,构建未来终极的企业云平台。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的发展,在云计算市场,各种应用层出不穷,同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用户面对的选择和困扰也越来越复杂,这一点也体现在对OpenStack的采用上。
国内行业客户对OpenStack的接受程度,总体来说分化为两个极端。对于像教育、医疗、零售这些行业,其实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的OpenStack市场,需求也并未足够支撑行业特色,所以这些行业有一些零星需求,但并不是OpenStack的主要客户群体。但是像银行、证券、电力、政务、税务、互联网等行业,OpenStack已经成为了行业云平台的事实标准,基本上2016年,我们看到的这些行业云平台的招标,都是要求基于OpenStack技术的。
比如电力行业,OpenStack已经是事实标准,国家电网“十三五”规划已确定这一战略方向,九州云99Cloud也在帮助国家电网在27个省市,建设基于OpenStack的云管理平台。在证券行业,更是覆盖了从行情到交易,到客户端的整个产业链,我们的客户包括像金证、通联数据、华金证券、益盟等重量级证券行业的从业者。银行业的情况和国外相比,也呈现“后来居上”的势头。国外有像巴克莱银行、BBVA、富国银行等巨头采用OpenStack,国内也有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联、上海银行、恒丰银行这些案例,其中有不少是我们的客户。
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框架,基于OpenStack的部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遇到的主要挑战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稳定性。通过OpenStack是否获能够得更高的系统可靠性?在大多数情况下,OpenStack定位为IaaS服务,把OpenStack的功能和原商业软件如VMware体系进行对比,其最大优势,是能够与上层应用结合,实现Cloud Native App即完全云化的应用的可能性。通过对负载感知,结合对负载均衡(LB)的调度自动扩容负载均衡池,或者是判断某些资源失效,启动相应备份资源自动接管业务请求等在互联网企业广泛采用的技术,也可以移植到企业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对互联网化的技术十分熟悉,并且对OpenStack丰富的API接口要有充分的了解。九州云通过“胶水代码”集成工作,深化底层资源和上层业务的结合,希望帮客户实现的不仅是停留在虚拟机、存储和网络层面的可用性,还有更高的上升到业务层面的自动化可能性,从而改进稳定性和可用性。
●其次是异构性。传统私有云必定会有异构兼容的问题,如何在引入新的技术平台情况下,兼容既有技术投资和异构架构,保证架构和无缝集成或者是迁移,这也是“落地最后一公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九州云的解决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插件,包括VMware集成插件、网络集成插件、存储、日志集成插件和监控集成插件等技术手段,保证这方面的异构集成。同时其也在人才上加强储备,比如存储领域,九州云99Cloud的工程师有来自于EMC、IBM、NetApp等专门在OpenStack社区里维护异构驱动的人员,保证了在异构存储兼容过程中,能够有快速响应。
●最后是运维体系改造。OpenStack本身是个复杂的框架系统,能够全面掌握并且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并不多。
九州云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课程设计的OpenStack基金会COA认证培训合作伙伴。
我们一方面致力于OpenStack培训,我们客户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级企业,也有ebay、Intel、HP、思科等国际五百强公司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另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去开发运维系统。在监控、告警和自动化运维三个层面的能力十分强大,结合像EL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 )分布式日志收集和分析套件,优化了Zabbix的监控模板,改造了监控的可视化面板,同时把OpenStack管理中常见的运维解决方式,做成自动化工具,即使是非专业的运维人员,也可轻松地解决大部分系统问题,降低运维的复杂度,减少企业在运维体系中OpenStack专业人才的投入和压力。
OpenStack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包含了众多模块,但在部署实践运维时也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复杂性。因此,对于行业用户采用部署OpenStack云平台,用户首先要明白,“选择OpenStack选择的是路线,而不是功能”。我们的建议是“取舍有道、循序渐进”。
“取舍有道”我们从宏观上强调的是“取大路线,舍小功能”,从微观上强调的是“取成熟组件,舍不成熟组件”。我们看到,很多用户一上来就邀请OpenStack和其他非OpenStack厂商进行功能对比,很多时候OpenStack并不占优势,比如客户想看到整个数据中心的物理拓扑,或者和某个特定SDN硬件结合看到网口状态等等,很多厂商,有但是OpenStack并没有。但如果因此放弃了OpenStack,往往是因小(功能)失大(格局),获得了小功能上的甜头,放弃了对未来云平台路线的自主性,容易被厂商锁定,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起点和演进路线,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云平台。很多客户云平台的建设,往往还是“瀑布型”的,陷入“大规划-长执行-陷入坑中”的怪圈,一上来就开始规划IaaS、PaaS、SaaS的宏大路线,但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或者不了解某些开源模块的不成熟性(功能具备但是无法实现生产)。
我们的建议是“大规划-小项目-小执行-总结纠正偏差-小项目-小执行”这样的模式,长远规划但小步前进,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布局明确也量体裁衣。
开源是一种趋势,而OpenStack作为目前最活跃的开源社区,已在全球有越来越多的拥趸加入,在中国也经历了这两年的快速成长而逐步被用户接受,甚至我们可以预测,“OpenStack在中国会比在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好,最终形成美国、中国两大市场的格局,然后对国际市场形成辐射”。
纵观IT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公司在硬件领域(如服务器、交换机、存储等),经历追赶之后已经慢慢接近国际巨头,开始对国际市场输出,但是在软件领域,我们还需努力。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鼓励中国企业和个人更好地融入国际开源社区的大背景下,以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技术,是中国公司在软件技术领域真正可以“弯道超车”的机会,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商业”比其他国家发展更好的势头下,这些代表“互联网+”技术的开源方案,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客户接受,也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在九州云,我们常称自己为中国“第二代”开源创业公司,比起“第一代”基于Linux的国家队开源厂商(如中标、红旗),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但我们获得了更多市场资本的支持,面对更广阔的客户群体,更实际的项目需求,符合国家战略需要,人才更具国际性和实力,公司机制也更市场化和有生命力,自我造血能力更强,能够走得更远。
上面提到我们工作的三个重点:一是通过开发插件,解决OpenStack的“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植入行业DNA,深耕“行业解决方案”;三是贯彻“开放云不只是OpenStack”的战略。
第一点经过四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功;在第二点我们在证券、电力、银行、税务、政府等行业都已取得了很好的先发优势,我们希望在未来一年内,能够继续深耕,挖掘和传播更多的OpenStack最佳实践;第三点是我们未来五年的计划,加强“合纵”之后的“连横”,加强更广阔的开源技术积累,基于OpenStack但高于OpenStack,基于一系列开源软件,基于廉价服务器、白牌交换机和分布式技术,帮助更多客户构建“像Google那样的数据中心”,真正成为中国开源领域最好的公司。
“根植中国,构筑实力,弯道超车,面向国际”是我们最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