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银帝国》:双重叙事空间的人性阐释

2016-12-14娄凤娟

电影文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叙事空间人性

娄凤娟

[摘要]国产影片《白银帝国》改编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以全景画的方式展现了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家族的兴衰史。该片并未过度地扩展叙事格局,而是将叙事重点放在了父子两代人的对抗和传承上。影片虽不可避免地用一种猎奇般的窥探视角表现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但在历史空间与个人空间的共同观照下,时代的碾压与情感的挣扎逐渐展开人性的影像书写。本文由历史与个人双重叙事空间着手,探索影片的叙事内涵与主题深度。

[关键词]《白银帝国》;叙事方法;叙事空间;人性

晋商传奇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影视剧导演的“创作难点”,一方面,晋商传奇历史对观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丰厚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关于晋商传奇历史的展现难逃“野史猎奇”的窠臼。因此,如何既能艺术地再现晋商传奇历史,又能深入挖掘晋商文化的闪光点;如何能够发掘晋商家族历史中的戏剧性,又能以娱乐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些都成为摆在中国影视剧导演面前的两难问题。2006年2月首播的《乔家大院》以45集的片长再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的传奇历史,重新定义了关于晋商历史电视剧的艺术新高度,几乎跨越了晋商乔致庸一生的光阴岁月,展现了晋商之于个人和国家乃至整个时代的关联和作用。2009年,由山西籍导演姚树华执导的国产电影《白银帝国》再一次将晋商传奇搬上大银幕,这部改编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的史诗级影片几乎全景画地展现了晋商随时代洪流的浮浮沉沉,影片虽不可避免以一种猎奇般的窥探视角表现了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但是,在该片构建的历史空问与个人空间的双重关注下,导演姚树华所要表达的晋商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传承的主题思想呼之欲出。

一、历史空间

关于晋商的传奇历史是影片《白银帝国》利用影像表述的重点,在导演姚树华看来,这样一段被历史和时间掩埋的晋商故事应当被观众所了解和理解,而在这样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晋商在时代的洪流中所孕育的晋商文化,同样是导演姚树华所要表达的重点。

对于晋商故事和晋商文化,唯有还原其所属的历史空问,从历史的高度和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和丈量,才能进一步地、完整地理解晋商。因此,将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改编为电影作品,首先就要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去容纳这样一段故事,如何梳理、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去支撑起整个历史空间,营造起属于晋商传奇的史诗叙事。

电影《白银帝国》是导演姚树华的电影处女作,由郭富城、郝蕾、张铁林等明星联合主演。导演姚树华利用三年的时间整理关于晋商的史实资料,深入了解关于山西票号的整个体系构成和运作机制,最终梳理出晋商文化和家族传承的影片叙事主线。在导演姚树华看来,山西票号和整个晋商都与今日的美国华尔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晋商与当时的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正如今日的华尔街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以历史空间作为主要的叙事空间,并以人文视角作为审视视角,是极具戏剧性和现实意义的。

因此,影片《白银帝国》在其构建的历史空问中,阐释了个人与社会、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外部表征。晋商崛起于明朝,在清朝时期发展到了巅峰时期,晋商不仅代表了山西人卓越的经商头脑和商业文化,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晋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晋商在清朝末年的逐渐衰落,山西也逐渐在中国经济舞台上退去了光芒、复归平凡。所以,该片利用大量地域化的影像元素构建起晋商与社会和时代的关联,山西(晋中地区:祁县、太谷、平遥、榆次、灵石;运城地区:解州;晋城地区:晋城、沁水、陵川),敦煌(河仓城、阳关),青海(党金山),天津,北京等,导演姚树华带领剧组共赴22个景点拍摄,几乎是本着重走晋商路的心态,利用地理位置和环境空间的变化让观众感觉到晋商的拼搏努力,重现晋商昔日的荣光。

历史空问的落脚点终究还是在人,人是历史的核心,也是构成历史的基础。《白银帝国》以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家族的起落,影射了当时的整个晋商群体,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时代的兴衰起落。而山西票号的兴衰,则在天成元家族父子之问的情感纠葛和对抗过程中逐渐拉扯出来。该片构建了庞大的历史空间之后,再将叙事的主动权交还到小人物身上,以小人物的命运变幻来反映整个时代的脉动。因此,无论是山西票号“天成元”康氏父子之问的三角恋情,还是整个家族充满戏剧性的“后继无人”的窘境,都间接地反映了山西票号代表的晋商,在时代的浪潮中抗争前行的状态,一方面晋商有着来自自身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又有着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流变带给晋商文化的冲击和激荡。康三爷与父亲的对抗,不仅是在性意识上的原始反抗,与父亲和杜筠清三角关系的拉扯,其深层次的更是一种吸收了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思想,对于父亲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质疑与颠覆。康三爷与父亲康老爷的情感对抗与文化对抗,正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晋商内部不断发酵的内部矛盾,晋商文化的血脉继承也是从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在“历史一个人一历史”视角的不断转化过程中,历史的空间得以构建起来。

二、个人空间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往往脱离不开野史偷窥的叙事窠臼,对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窥探和描绘,似乎已经成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吸引观众观看以及导演创作的唯一方式。对于历史的展现,虽然一方面需要依靠叙事的架构完成历史蓝图的勾勒,但另一方面仍然需要依靠人物的命运辗转来反衬时代的风貌和改变。因此,重点是要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物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都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展现出丰富而厚实的历史图景。

在原著小说《白银谷》中,利用大量的篇幅翔实地描绘了晋商望族的商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情感等属于个人空问的诸多方面,立足于个人空问和个人意识,将关注的视野辐射开来,扩散到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豪门恩怨、官场宦海、武林镖局、西洋教会等。小说中强调了晋商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甚至之于当时的时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晋商为中心点扩散着梳理与之相连的诸多社会关系,由点及面地扩大叙事的格局。

《白银帝国》作为至多有两个小时片长的电影,对于小说中描写的晋商传奇与社会图景如果一一转化为影像是不现实的,晋商传奇的风韵需要更宏大的叙事篇幅才能彻底展现,抑或是通过巧妙的电影语言对故事进行切割与重构,但这种方式也不甚乐观。所以,电影在改编小说内容时,难免有取舍删减和改编改写。导演姚树华利用浓缩的影像化语言,点到即止地展现了山西票号天成元的雄厚财力和庞大家族,如影片开始的三年一次的清算情节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山西票号天成元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在书写关于晋商的商战还是晋商的个人意志上,导演姚树华显然选择了后者,她在改编《白银谷》时,砍掉了大量关于商业争斗、官场宦海以及其他辅助的社会关系,以自己经过田野调查以后梳理出的晋商文化的核心作为贯穿全片的叙事线索,来代替大段的商业形势和社会关系描写。因此,影片《白银帝国》将叙事的重点落在了个人空间内的情感纠葛上,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

导演姚树华认为,自己的这部电影处女作是一部关于晋商故事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晋商文化和文化传承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表现的晋商的经商之道和晋商文化的核心,都对当今这个道德与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大有裨益。对于晋商核心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影片依赖于山西票号天成元的当家康老爷和自己的儿子康三爷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展开。

在康老爷的其他三个儿子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继承家业时,康老爷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老三这个自己最不喜欢的儿子身上。康老爷一面传授给老三自己的经商之道,背地里又做着与晋商经商之道相违背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面对父亲的口是心非和虚情假意,康三爷决心回到自己祖先发迹的戈壁荒漠寻根。康三爷的寻根既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同时也是一次肉体的放逐,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父亲抵抗,无法脱离的封建宗法使得他的逃离只能是一次短暂的自我放逐,最终他仍然要回到既定的生活轨道当中。

同时,康三爷爱上了自己的私人老师杜筠清,而自己的父亲却看上了杜筠清并纳为续弦,康三爷代表的新一代晋商与康老爷代表的老一代晋商之问的矛盾与抗衡,竟然回归到了人类最为原始的性本能上,康三爷对父权的抗衡化作了肉体的乱伦。而三角恋中的核心——奇女子杜筠清则为了康三爷切掉了自己的子宫,以去性别化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在封建社会的女权主义。当然,杜筠清的女性主义是意识萌芽时期的,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追求自我、自由恋爱的愿望,以及不苟且于父权社会的坚定意志。但是,杜筠清的抗衡是不彻底的,她依赖于康三爷,她与康三爷之间的爱情是她以为的自己向往的理想的自由乌托邦,怎知她实际上一直生活在父权主义的阴影之下。

影片构建的个人空间内容纳了关于晋商的个人隐秘,关于康老爷、康三爷与杜筠清之问的不伦之恋也渲染了晋商个人生活中传奇的一面,这种颠覆的、反传统的爱情故事和情感纠葛符合观众对于晋商野史的猎奇式想象。

三、夹缝中的主题局限

晋商文化传承与人性观照是影片《白银帝国》所主要探讨和表现的内容,在进一步的主题表达中,导演姚树华意图带领观众重新回到那个晋商叱咤风云的时代,将晋商对于商业的成熟理念映射到当今的市场经济理念,企图让观众感知到当年的山西人、晋商对市场的理解、经商的理念与处世之道都是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对于历史的回顾转化为对现实的观照。但是,姚树华大加赞赏的晋商的经营之道和成功经验是否真的能够脱离于清朝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够完全映射到当代,有待商榷。

对于片中强调的晋商文化的继承问题,故事情节过于强调康老爷、康三爷与杜筠清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康老爷逐渐“失去了”其他三个儿子以后,他不得已而为之地将康三爷看作家族事业的继承人,表面上安抚老三的情绪,让他认为自己即将成为一家之主,而背地里康老爷却希望自己能够与杜筠清再生个儿子,成为康家新的继承者。所以,片中塑造的康老爷的形象并非一个有着高尚节操的胸怀坦荡的晋商形象,而是虚伪奸诈、口是心非的男性形象。片中塑造的康三爷并没有对父亲的经商、为人之道等精神意志有任何继承,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如同古代文人一般的自省式的个人意志和自由意志,究其根本在于他骨子里是儒家文化,而思想中却受到了外来洋派思想的洗礼,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挣扎、纠结,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康老爷与康三爷之间的传承与继承存在裂痕,是无法修补的。

影片《白银帝国》虽然构建了历史与个人双重空间进行叙事表达,以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山西票号天成元的起起落落,人物的命运在时代的变迁中纠缠在一起,人们的肉体与心灵在历史空问与个人空问中遭受着挤压。但是叙事与主题表达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有着自身叙事的困境。最终康氏家族的兴衰起落只能沦为以文化传承为噱头的文化消费。片中晋商独特的家族身份与文化氛围,又让片中的人物身上闪烁着些许传奇色彩,人性的复杂一面包含着人性的不安和反抗。导演姚树华在晋商传奇的故事背景下,赋予了影片更加深刻的人性书写,以极具人文关怀的视听语言让这段历史立体而丰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猜你喜欢

叙事空间人性
逼近人性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叙事空间中的城乡文化对立
校园景观中的叙事空间研究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