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大卫·里恩电影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

2016-12-14权宇

电影文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矛盾性电影大卫

权宇

[摘要]在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电影中,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大有不同,男性形象大都偏重于单一人格的塑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则更趋向于展现其性格中的矛盾性。本文将在充分关注大卫·里恩其人其作的基础上,从展现人性光辉的男性形象和凸显人性矛盾的女性形象两方面入手,以其《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相见恨晚》《深情的朋友》等代表性影片为例,解读大卫·里恩电影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

[关键词]大卫·里恩;电影;人物形象;人性光辉;矛盾性

一、引言

作为文艺作品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塑造在小说创作和电影创作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大家的代表性作品,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无疑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亮点之一。在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著作中,他曾经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是指性格比较单一,缺少矛盾和变化的人物形象;而圆形人物则是指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文艺批评界所推崇的是圆形人物,认为扁平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且缺乏真实感。但事实上,随着文艺批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文艺创作实践的多元化发展,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不再具有“天差地别”,而是各有所长地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在电影创作中,导演往往在既定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融入拍摄过程中,这使许多导演在不同人物形象塑造中均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就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电影而言,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大有不同,男性形象大都偏重于单一人格的塑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则更趋向于展现其性格中的矛盾性,也就是说,扁平的男性形象和圆形的女性形象就是大卫·里恩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一大特征。本文将在充分关注大卫·里恩其人其作的基础上,从展现人性光辉的男性形象和凸显人性矛盾的女性形象两方面入手,以其《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相见恨晚》《深情的朋友》等代表性影片为例,解读大卫·里恩电影中的类型化人物形象。

二、大卫·里恩及其电影创作

被英国电影学会主办的杂志《视与听》评价为“史上第九大导演”的大卫·里恩是英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这位泰斗级的导演于20世纪初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自幼有轻微读写障碍的他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入教会学校学习,其问,大卫·里恩获得了与电影“亲密接触”的机会,经常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大卫·里恩开始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岁时,大卫·里恩进入英国的高蒙电影公司工作,在经历了打杂、剪辑影片、出演电影后,1942年,几近不惑之年的大卫·里恩终于执导拍摄了其第一部影片《与祖国同在》并至此正式踏上电影导演之途,随后拍摄了《相见恨晚》《雾都孤儿》《艳阳天》《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印度之行》等16部影片。其中许多影片均成为英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大卫·里恩所执导的影片曾被奥斯卡金像奖提名50余次,获奖近30项。大卫·里恩也凭借在电影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美国导演协会的故事片杰出导演奖和美国电影协会的终身成就奖。1991年,大卫·里恩因病逝世,留下了三部尚未完成的作品,成为英国电影史上的遗憾。

在大卫·里恩的早期创作中,许多影片均改编自英国的文学经典,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孤星血泪》等,这些影片均具有浓郁的英伦风格。在20世纪中叶,大卫·里恩的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转型,以《桂河大桥》为开端,大卫·里恩创作了许多“跨洋电影”,即在展现本土文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美国观众的审美趣味,正是这些“跨洋电影”使大卫·里恩的影响力跨出国界,在美国好莱坞占据了一席之地。凭借上文所述的《桂河大桥》的成功创作,大卫·里恩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1962年,《阿拉伯的劳伦斯》又使大卫·里恩获得了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此外,这位著名的英国导演还七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对于这位享誉世界的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出现专著,仅在与英国电影史相关的书籍中简略地介绍了大卫·里恩及其代表作品,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欧洲电影分析》等。在论文方面,对于大卫·里恩其人其作的研究则相对丰富,但大都是自其电影创作整体所进行的研究,关于其影片中类型化人物形象的探讨还存有留白,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大卫·里恩电影中彰显人性光辉的

男性人物形象

上映于1946年的影片《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是大卫·里恩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讲述了一个名为皮普的孤儿成为上流社会绅士并最终归于平淡的故事。这部影片集结了约翰·米尔斯、阿历克·金纳斯、珍·西蒙丝等20世纪中叶的著名演员担任主演,通过皮普这一男性形象的塑造彰显了人性之光辉。这部影片不仅使大卫·里恩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而且一举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剧本的提名和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在大卫·里恩的《孤星血泪》中,男主人公皮普虽然出身贫穷,但却拥有着善良的天性和良好的品行。在哈维沙姆小姐的影响下,皮普励志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绅士,这一梦想随着贾格思律师的到访而成为现实。贾格思律师找到皮普并告知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要资助他赴英国学习怎样成为绅士。事实上,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助者是皮普曾经救助过的一位含冤入狱的逃犯,即马格维奇。马格维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皮普的生活,骤然进入上流社会的他虽然开始了奢靡的生活,但并未迷失善良的本性,成为绅士的皮普不仅对马格维奇知恩图报,而且在与亲人、朋友、恋人的相处中均十分真诚,甚至能够帮助贫困的陌生人。就在皮普已经逐渐融入上流社会之中时,曾经的资助人马格维奇死在了监狱之中,其所有财产也被没收,失去物质支撑的皮普则回到了原来生活的村镇中,从绅士变回了贫民。在大卫·里恩的《孤星血泪》中,无论是贫民皮普还是绅士皮普,均善良而真诚,这种扁平人物性格贯穿于影片始终,同时凸显了导演对于人性光辉的赞美和希冀。狄更斯的《孤星血泪》曾被多次改编并搬上大银幕,在不同版本的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各不相同,如在柯克执导的版本中,男主人公皮普就是一个十分功利主义的人物形象,在极力融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人性的光辉全然消散。虽然柯克版的皮普也是一个被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但却不及大卫·里恩在《孤星血泪》中所塑造的皮普形象深入人心,正是凭借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使大卫·里恩所执导的《孤星血泪》被公认为多版本改编中最为成功的一部。

同样改编自狄更斯小说的影片还有《雾都孤儿》。在这部影片中,大卫·里恩十分忠于原著地呈现了小说故事发生时的英国风土人情,并在执导和拍摄的过程中坚持高水准制作,使这一影片饱受赞誉。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奥利弗与《孤星血泪》中的皮普一样,拥有一段传奇式的经历,母亲在贫民区生下奥利弗后便撒手人寰,自幼成长在教会贫民院的奥利弗虽然缺乏关爱,但却拥有一颗纯洁的心。在其不满十岁时,奥利弗就被迫成为棺材店的学徒,繁重的劳作和经常的打骂使不堪重负的奥利弗逃离了棺材店。在逃亡伦敦后,奥利弗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被偷盗群体的头目捉到了偷盗团队中,终日学习偷盗技巧。在一次偷窃被捕后,幼小虚弱的奥利弗得到了一位老绅士的收留。然而好景不长,奥利弗在一次外出途中再次身陷贼窝,原来真正想要对奥利弗实施人身控制的人,即孟肯斯,是这位老绅士的财产继承人,而奥利弗就是老绅士失散多年的外孙。为了独吞老绅士的财产,孟肯斯不惜将自己的表兄弟扔进贼窟、逼上绝境。最终,奥利弗与老绅士相认并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中,奥利弗一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他虽然自幼缺失亲情和关爱,生活在社会底层,甚至两次陷入贼窟,但却一直保有纯洁的心灵,这与《孤星血泪》中的皮普形象塑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彰显了人性之光辉。

四、大卫·里恩电影中存于矛盾之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比于电影中彰显人性光辉的扁平男性形象而言,大卫·里恩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归为圆形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大都通过情感生活表现出来,她们处于情感的旋涡和生活的矛盾之中,或是遵从理性和道德,或是坚定地追寻自我,或是在爱恨情仇的交织中走向人性的悲剧。在这些复杂而充满矛盾的女性人物形象背后,是导演大卫·里恩对于两性问题的思索。

在上映于1945年的影片《相见恨晚》中,大卫·里恩就塑造了劳拉这一身处婚姻和爱情矛盾之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这部影片曾荣获1946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正如影片的题名所言,劳拉与埃里克相识相恋于劳拉婚后,相见恨晚的两个人在炙热的情感面前险些越过雷池,但当劳拉面对与自己相敬如宾的丈夫和活泼可爱的儿子时,她选择了回归家庭、放弃爱情。在这一过程中,劳拉所呈现出来的性格是复杂而多变的,最终回归家庭的这一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主流观念。在大卫·里恩的另外一部影片《夏日时光》中,女主人公哈德森也面临着情感与理智的抉择,《夏日时光》上映于1955年,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饱获赞誉。凭借这部影片,大卫·里恩再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并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导演奖,该片本身也获得了英国电影艺术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奖。在《夏日时光》中,哈德森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远行至威尼斯并遇到了迪拉斯先生,一见倾心的哈德森与迪拉斯在威尼斯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但最终哈德森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而独自离开,保持着单身所带来的生活自由与选择自由。如果说《相见恨晚》中的劳拉是用理智战胜了情感,做出了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选择,那么《夏日时光》中的哈德森就是用自我战胜了感性,这一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在20世纪中叶的英国十分具有突破性,正因如此,《夏日时光》才获得了业界的充分肯定。

在大卫·里恩另外一部上映于20世纪50年代的影片《梅德林》中,导演讲述了女主人公梅德林和情人之间的关系,梅德林与昂格利耶深深相爱,家庭之间的巨大差距使梅德林深知自己与昂格利耶之间的爱情难成正果,于是提出了私奔的计划。然而出乎梅德林预料的是,昂格利耶竟然拒绝了自己私奔的要求,愤恨不已的梅德林杀死了曾经挚爱的情人。昂格利耶的朋友在得知昂格利耶死亡后对梅德林产生了怀疑并试图将其绳之以法。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梅德林这一真正的杀人犯被无罪释放。事实上,少女时期的梅德林虽然生活在上流社会,但她却十分珍视情感,义无反顾地想要与贫穷的昂格利耶私奔,在遭遇拒绝后,梅德林的性情大变,成了一个杀人犯。这种前后反差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梅德林这一女性形象,圆形形象的背后是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变迁,也从侧面批判了英国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大卫·里恩的不同影片中,对于男性形象的塑造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均具有一定类型化的倾向,在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卫·里恩更多地呈现了人性的光辉,寄托了自己对于善良品行和光辉人性的美好愿景;而在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卫·里恩则更多地凸显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和多变的性格,通过这些生活在婚恋矛盾之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将其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批判及对于新女性的希冀呈现而出。

猜你喜欢

矛盾性电影大卫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