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抹淡淡的云
2016-12-14肖从爱
肖从爱
装满童年记忆的是家乡上空飘着的那抹淡淡的云,那抹云裹挟着阴凉与炎热,浸润着家乡的土地和生灵。家乡的人们就在那肥沃而湿润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历经风雨,相伴日月。前段时间回家,欣慰地看到了阳光下飘浮着那抹淡淡的云。我的心胸突然被家乡温暖的物质填满,心头拂不去乡愁的思恋。
淡淡的云下,充满着春的向往。四季轮回,春之为首。一旦入春,家乡的人们不约而同要上山栽树,不计较数量多少,哪怕两三棵,品味着栽树植绿的过程,有人给小树苗松土除草、有人为小树苗施肥鼓劲。雨水一来,小树苗便猛劲儿抽梢,长得浓绿,长得粗壮。这样一年年坚持,一代代传承,房前屋后和山坡上都是树,布满一片绿,浓绿下遮掩着修建房屋的上等好木料,也是村民以树为荣的 “骄傲资本”。不知多少年,村民依然沿袭历来的习惯,忙完山上的树,再来照管田地间的耕作。
淡淡的云下,挥洒着夏的勤劳。夏季是孩子们快乐无比的季节。暑假一到,孩子们抛开学校的束缚,享受假日的自由。想当年参加生产队劳动,学习犁田打耙、割茅撩草的“本领”,还可为家里增添工分;年纪稍小的孩子也要为家里看好队上的牛,门路轻松舒坦,为家里年底“分红”添加基数,甚至还能为家里捎带些猪草和柴火。夏季,也是农活忙碌的季节。最为热闹的农活要数集体挖茶山。村里男女劳力在茶山角下一字儿排开,边挖边讲笑话,边扯闲谈。如果你认为那是在偷懒、“磨洋工”,那你就错了。其实是那些手儿快、劲头大的人,故意分散旁人的注意力,旁人若专心听笑话,稍不注意就会被抛在挖山队伍的后面,成为“落后份子”。在力争上游的年代,谁会心甘?挖山挖到热情高涨时,有人不时来几句山歌:“对门坡上挖茶山,队长前面在打喊。加油来把茶山挖,明年茶苞担不完。喔哇嗨……”瑶乡不乏才女姐妹,早已忍不住歌瘾发作,不甘示弱地放开喉咙,甜甜地唱出:“挖山挖到对面坡,站在坡上等哥哥。不是妹妹笑话你,心怕哥哥要害羞。咿呀哟……”这些热闹的茶山歌里洋溢着家乡浓稠的记忆。
淡淡的云下,饱含着秋的壮硕。立秋是村里人们饥饿的分界线,人们对秋赋予了厚重的期望。儿时母亲传诵的“秋前十日冇饭吃,秋后十日满田黄”的谚语,仍字字不忘。秋天一到,田地一片金黄,割了稻子,掰玉米;摘了南瓜,收冬瓜。只有到秋后,才能让一家老小吃上几顿像样的饱饭。正是秋后,门前小溪里虾肥蟹黄。摸虾捉蟹是儿时伙伴们的拿手好戏,每每捉回一小蔑箩虾蟹,油煎火熬后,散发阵阵清香,这可是上等的原生态美味!谷物归仓后,队里丰收不忘国家,主动上交公粮和茶油。1982年,队里茶苞逢“大年”,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放肆地座果,有的油茶树被压弯了腰,有的油茶树因无法负重而劈裂。收摘后,100余人的生产队为黄溪口粮店上交了80多担茶油,县里给队上奖励一台10匹马力的柴油打米机。当时那荣誉和骄傲轰动了远村近邻。
淡淡的云下,积蓄着冬的期盼。冬天,予人以绵长的思念。冬天一到,村民才得以稍作休息。为了“猫”好冬,大人们早早谋划着要做多少年糍粑,掐着手指计算过年要杀几只鸡鸭,还不能少了过年的鱼。年成好的人家,高兴地商量着杀哪头猪过年熏腊肉,留哪头猪开年出卖,筹备娃儿们的学费和来年的新衣……红红的火塘边,映红脸膛的大人们聚集在一起,规划着明年的农事和村里的未来。
想起家乡那抹淡淡的云,又情不自禁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