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公共决策中领导干部的“问题意识”
2016-12-14李艳
李艳
【摘 要】公共决策涵盖社会多个层面的内容,在我国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具备“问题意识”。从公共决策的实际状况出发,对相关决策制定的背景、制定的过程、实施的状况等展开深入的考察与分析,积极发现问题,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有助于社会发展的解决方案,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公共决策;问题意识;领导干部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进步,使我国不断发展壮大,必须要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展开缜密的分析与评估,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神与治国方案,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使我国的社会取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其中所谓的“问题”具体指的是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点。“问题”描述的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特征,是我国社会在共产党领导下不断进行发展实践的向导。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概念
“问题意识”是通过发掘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从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充分的认识与分析,进而把握社会发展的特征与方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建立正确的问题意识,认真虚心听取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议与意见,了解到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而对上述矛盾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特征的解决方案与政策措施。这既是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职责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领导干部公共决策中“问题意识”的不足之处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公共决策及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其所存在的问题意识与相应的责任意识十分薄弱,无法对公共决策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地洞察,或者无法有效地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评判,甚至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同志在应对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掩饰或采取回避的态度,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的处理,结果导致公共决策制定或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进而使得公共决策中的漏洞被无限放大,对我国社会公众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从而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与政府的和谐以及社会科学经济的有效发展。
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倘若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的“问题意识”,便会导致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变成空谈。而要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对相关领导干部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培养与强化,进而使领导干部逐渐养成善于发现公共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公共决策的问题进行分析,向社会公众虚心学习请教,认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提高公共决策中领导干部“问题意识”的相关建议
第一,积极进行调查与研究。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领导干部应当切实投入到相关问题的发现与挖掘当中,确保能够得到成效。针对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广泛、积极地进行调查与研究,努力从相关的公共决策中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是否会对社会公众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否会对社会公众的利益带来损失,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在公共决策当中,其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掩盖在决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层面。领导干部应当从决策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展开深入的调查,通过对各个领域、各个工作内容以及实践内容进行大量的搜集与对比分析,进而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比较显著的,较为明显的,领导干部往往能够通过初步的调查与分析便可以发现,而有些问题则是较为隐性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针对相关的公共决策的制定的背景、实施的过程以及实施的成效等多个方面进行实际的考察,结合深入的分析来挖掘相关的问题。深入到基层当中,深入地了解社会公众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实际情况,展开详细的调查与资料搜集,从而使其所得出的结论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公众的实际情况,才能切实有效地发现相关公共决策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
第二,结合科学的思维与理论。当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现了所存在的问题之后,一定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思维与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应当根据各个问题的具体特征、实际情况,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上对上述问题予以理性地分析。充分认识到相关问题对公共决策的实施所造成的影响,深入分析相关问题对社会公众今后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局面。耐心细致地向各个层面的社会人士进行请教与求证,结合多方面的意见,对公共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从而分析出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阻碍。
第三,务必做到求真务实。培养领导干部公共决策“问题意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对相关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从而尽可能地剔除相关决策中所存在的漏洞与不利影响,使相关公共决策切实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公众的利益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发现公共决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切勿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避,不能将问题搁浅在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进而使问题越积越多、越累越深。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将解决问题作为其职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公共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考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各个层面社会人士的参考与建议,对问题进行有效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还应当尽可能地对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充分详细地考虑,结合社会公众的实际利益,提出更加全面,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及公众利益的解决方案,进而通过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案,真实有效地解决公共决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漏洞,切实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第四,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是协商民主的进一步落实,是用大众智慧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公民参与,可有效减少政治特权干扰和私欲影响,保证决策的可行性和公平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大众智慧对于决策来说应该是较为优越、可靠的。因为这是经过众人参与,互补长短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它是在多种意见的交流和不同观点的撞击中诞生的,不但可以使意见得以统一,而且使权力和私欲荡然无存,这样决策就顺应民意,顺乎民生,真正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其次,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关乎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有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公民参与,决策主体就有了压力,他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疾苦和愿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和政策措施、手段的选择上就一定要符合这种利益和愿望,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政策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由于决策中有公众的大量参与,政策决策是符合群众利益的,因此可以降低执行时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最后,公民参与,可进一步确立政策相对人的主体地位。公民参与一旦形成自觉,这就迫使政策执行主体尊重政策相对人的人格,明确公众也是公共决策的主体,所有决策都得征得政策相对人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和政策本身存在的强迫性等违背政策和法律的行为,还有助于改变政策研究和咨询过程中惟上是从的单一视角,取而代之的将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互动、上下互补的多重视角,扩大了政策研究和咨询的范围,并使研究成果能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总之,在制定与实施相关的公共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地进行调查与研究,结合科学的思维与理论,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牛伟平.我国公共决策领导人“问题意识”之探索[J].吉林早报,2012;
[2]王芬.我国社会公共决策的“问题意识”的深度分析[J].浙江政治期刊,2012;
[3]刘力文.我国公共决策“问题意识”分析[J].江苏政治日报,2013;
[4]马国伟.我国公共决策中领导人的“问题意识”分析[J].南京大学期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