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改社区”后,居民如何就业增收

2016-12-14李秉龙

人民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社工民俗文化居民

李秉龙

“村改社区”后,社区如何发展治理,居民如何就业增收,是大部分“城中村”改造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破解新型城镇化难题至关重要的环节。江欣苑在10余年的时间里,不仅顺利完成了“村改社区”工作,而且在组织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努力探索,推进解决了“村改社区”后如何善治与发展的问题,对其他省市区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多元主体共建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村改社区”进程中,社区面临着从行政化到社会化的转型。在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汉阳区的基本经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与战斗堡垒作用,引领社区、党员、普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社区服务组织体系。一是社区党员深入网格,准确把握居民需求。构建了由街道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体系,实现了社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零距离”,为党组织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科学分析居民需求,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党组织引领专业社工对居民需求进行科学分类,分析归纳不同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推动了互助类、志愿类、娱乐类等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社会组织转型。汉阳区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并与专业社工开展合作,共同引领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逐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由互助类、娱乐类等转向治理类、公益类。四是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助力社会组织发展。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公益创投大赛等途径,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公益设施建设,夯实为民服务基础。依据社区居民需求,公共财政为社区投资建设健身设施、文化广场等,并加强社区办公服务场所的建设。二是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社区专业服务。汉阳区积极引进社工机构,施行政府购买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专业服务需求,满足弱势群体以及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三是推动专业服务项目化,丰富为民服务项目。根据社区人群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特征,在养老、餐饮、青少年关爱等方面实施项目的差异化。四是以土地换社保,解决社区居民后顾之忧。以土地换社保,是汉阳区解决“村改社区”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成功做法。

第三,为失地农民转岗就业提供服务。一是推进企业转型,拓宽再就业渠道。推进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开辟新的经营领域和市场,使转岗劳动力的再就业领域不断拓宽,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二是转变观念,营造再就业氛围。“村改社区”后,帮助失地农民转岗就业成为新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在汉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社区组织引领居民转变小富即安思想,组织居民就业能力培训;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宣传,培养居民再就业观念。三是开展再就业培训,提高再就业的能力。汉阳区全体社区依托居民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培训,提升了居民灵活就业能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当地政府制定了行政事业费减免、贷款担保等创业优惠政策,并对居民创业进行测评,科学指导居民创业,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四,传承文化,搭建文化发展平台。一是建设民俗文化载体,弘扬民俗文化精神。基于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的区域实际,汉阳区积极推动民俗文化载体“非遗”传承园的建设,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炼民俗文化精神。二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提升居民文化涵养。在社区的引领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涵养。三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增强居民社区认同。实行商业化运营与公益化运营相结合,加强民俗文化品牌推广,通过文化品牌的集聚效应,将民俗文化与居民生活、经济发展联接起来,以增强民俗文化影响力。

责编/韩冰曦 贾娜(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社工民俗文化居民
A Social Crisis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